文档详情

浅析一线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1.01KB
约14页
文档ID:312126146
浅析一线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_第1页
1/14

    浅析一线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    摘要: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政府监管持续高压、企业安全投入不断增加、安全技术不断更新的情况下,为何仍然安全事故频发,死伤人数持续走高?作为一名一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带着该疑问通过对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访问调查、文献研究和咨询行业前辈、专家,分析了一线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现状,对一线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基本要素和一线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模型关键词:一线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事故预防一、一线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现状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下,建筑业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改革与创新,同时建筑行业生产安全问题越来越受社会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也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企业的生命线目前,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建筑业安全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施工技术、经营环境、科学信息等宏观因素的变化,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迎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当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生产事故预防手段呈现出滞后,捉襟见肘的困局,安全事故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

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发布的事故统计数据可知,我国2007年至2015年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死亡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呈下降趋势,2016年至2018年呈反弹形势,事故发生率多年下降趋势被打破,且2019年一季度事故发生率持续走高【1】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力量并不充足,劳动人民安全和生命财产并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的形势十分严峻2】2、建筑施工从业人员呈老龄化、文化水平低建筑行业的工作是典型的重体力劳动,受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历史原因影响,建筑施工一线作业人员以“农民工”为主,且呈老年龄化趋势30多年前,经济大发展引发城市建设热潮,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保障,“农民工”的称呼由此兴起如今,当初六零后、七零后的建筑行业主力军都已年龄老化,逐渐无法承受建筑工地上高强度劳动,而更为年轻的八零后、九零后却很少选择从事这样艰苦的行业建筑施工作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单一,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人员流动性大,企业一线作业人员培训成本高、效果差以上诸多原因导致施工现在普遍存在无安全技能、无安全知识、无操作证的“三无人员”3、一线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文化水平有待提高2004年,我国开办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并在教育部备案的高校有68所,全国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招生人数约3500名,其中大多数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是新开办的,截止到2014年开办安全工程本科专业高校136所,虽有所增长,但与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专业人才缺口大。

3】因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属于露天作业,工作环境较为艰苦,薪资水平不高,责任大,难以吸引高学历专业人才通过对30个在施项目128名一线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安全工程本科学历人员仅占3.1%,高中、中专、大专人员共计占比77.8%,是一线施工现场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的“主力军”,此部分人员多属于“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和专业素养,整体业务技能偏低,基本上处于“以感觉管现场、以经验管现场、边学习边监管”的状态二、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安全法律不断出台、制度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信息化技术不断更新,上至国家应急管理部下到各建筑企业,都在提倡“人人讲安全、人人抓安全”,但具体落实到施工项目上往往不尽如人意,安全事故仍不断发生杜邦实践中有90%以上的事故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而我国96%以上的事故是由人的因素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其中人是首当其冲的最主要因素,“不安全的人”可以破坏安全的“机、料、法、环”因此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安全隐患控制的首要工作安全文化建设是事故预防的一种“软”力量,通过创造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境,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

安全文化是一种安全价值观,主导人的态度,而态度主导行为,行为决定后果建立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就是改变从业人员对安全的态度、改变行为,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提高人对机械、材料、环境等硬性设施的安全控制能力利用安全文化的力量,可以起到安全导向、安全意识辐射、安全同化等作用,相比一味的依靠监督手段来保安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士兵是流动的,营房也是流动的,但是军队的精神灵魂、制度作风一直流传,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是流动的,施工地理位置也是不断的变化的,建立稳定的、持久的深入人心的安全文化、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一线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现况通过观察、访问调查、文献研究和咨询行业前辈、专家,对一线施工现场安全建设现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七个误区:1、技术迷信:认为科学技术进步能取代安全管理,可以实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将安全工作更多的寄托在技术手段上,不主动、积极地研究、创新安全管理方法在建筑行业未脱离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密集型行业之前,保障其安全发展的重要手段仍然是管理手段,一切的管理归根结底,是人的管理;建筑施工从业人员整体安全意识的提高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最终落脚点;提高企业管理层的安全领导力,提高施工现场一线管理人员的安全文化,是保障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措施。

2、装备迷信:认为使用先进设备设施、提高现场防护设施标准化程度,可以实现本质安全化教育培训采用最新的VR技术、安全体验馆模式;开发、推广、使用智能化的隐患排查系统、双控平台;塔吊有可视化的防碰撞系统、施工电梯有人脸识别;消防安全有微型消防站、流动智能消防巡逻车……可事实证明在一线施工现场,如果主体“人”不能有效的利用先进的装备,有意识的将装备作用最大化的话,这些装备更多的功能是停留在展示、汇报上,而不是真正的成为安全管理的“利器”、促进安全文化建设的工具3、投入迷信:认为无限度加大现场安全生产投入可实现安全生产合理的安全投入可以有效的改善安全生产环境,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出现和事故的发生但目前很多施工现场安全投入结构不合理,依靠传统的经验盲目投入,未能理智的看待安全投入与安全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一味的追求“高、新”甚至是盲目追求“视觉标准化”,而不是真正的保护人财物的安全标准化,效果并没有变好,反而在达到一定程度时出现下降4、检查迷信【4】:片面的认为安全检查是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全部,只要做好安全检查,消除隐患就能平安无事在对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现状调查时发现,从业时间1至3年的群体中,75%的人员认为安全检查工作占据其日常工作中9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

在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统计分析时发现,日常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隐患重复出现率达43.8%,也就是说安全管理人员在重复的检查重复出现的隐患安全检查只是手段,预防才是核心要素,安全检查、监督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安全管理手段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且安全检查对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监督管理收效甚微,因为人是动态的、变化的,靠检查来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好比用锤子来消灭雨后春笋靠企业或政府监管部门来密切监督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危险源、每一个工序,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人力物力是有限的,这就必然带来疏漏5、沟通迷信:认为作业人员归分包单位管理,项目管理人员应避免直接与作业人员沟通,避免冲突产生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是一线作业人员素质不高,方言多、口音重,经常造成沟通不顺畅想管好人的行为,却不直接与人沟通,这一工作方针就是相互矛盾的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安全文化创建的重要载体就是施工现场一线的作业人员,同样“不安全行为”的主体也是他们,不融入怎么渗透?不渗透怎么同化?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管理的抓手只到达分包层,未达到作业层,未能落地生根6、数据迷信:安全工作重视结果,而非过程,错误的认为项目管理团队是对安全业绩目标负责,而不是对“人”负责,与“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相悖。

安全工作汇报、安全绩效评定注重签了多少安全责任状、检查了多少次、发现了多少隐患、下发了多少条整改、教育培训了多少人……安全评估从定性到定量是一种进步,代表管理越来越精细,但应牢记“生命至上,安全运营第一”的初心,首先是对每个生命负责,真正的做到零事故、零伤亡,其次才是对安全业绩、安全数据负责7、形式迷信:“安全管理,人人有责”的理念是正确的,但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却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安全管理程序、规定动作,注重形势,强调管理痕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在纸上,停留在资料柜里;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工作缺乏针对性、花样多、口号多、雷声大,雨点小,不注重安全管理的切实效果及履职的深度比如,开展一场安全知识教育培训,更关注的是培训影像记录全不全,培训记录留存完不完整,培训人数达不达标,宣传报道有没有及时发出,而不是培训后人员安全意识有没有改变,安全技能有没有提高,安全知识有没有作用于日常施工中,企业安全理念覆盖面有没有扩大,安全文化影响力有没有深入人心四、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基本要素1、安全意愿与安全承诺降低事故发生概率、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首先应挖掘施工现场领导者、各级管理人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愿,将安全从“可有可无”拔高到“不能没有”,人对于安全的需求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为地将这种需求显现、刻画、加深,解决安全意识问题,植入安全基因,使安全成为每个人的本能,从而引导施工现场各方主体主动做出安全承诺。

将安全置于经济效益之上,对项目领导者考核评价时,安全指标权重大于利润指标,引导施工现场领导者对项目发展的战略规划、项目生产决策和时间、资源的投入做出安全承诺,积极质疑安全问题,主动接受安全培训,提高安全领导力将各级管理人员的职业规划、薪酬福利、诚信档案等与其安全业绩挂钩,引导其主动对岗位责任、工作方法、管辖范围内的施工环境、作业人员做出安全承诺,确保各级管理人员充分理解并认同企业安全价值观,在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中项目一线管理人员是“传道者”、是“火种”,在广大作业人员中以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将安全与作业人员生命保障、身体健康、经济收入、幸福指数紧密联系,灌输安全是其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使其有“安全维权”意识,对自身安全和环境安全做出承诺,注重自我保护,对任何与安全相关的工作保持质疑的态度,对任何安全异常和事件保持警觉并主动报告;接受安全培训,提高自身安全维护能力可以通过各种人性化管理手段引导作业人员对自己、对家人、对工友作出安全承诺,并定期开展具有仪式感的安全承诺活动2、行为规范与程序施工现场安全行为规范与程序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作业人员、项目各级管理人员应参与规范系统的建立,广泛听取意见,认真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本项目施工特点、施工环境及人体生理、心理特征的行为规范,引导作业人员理解和接受建立行为规范的必要性,知晓不遵守规范所引发的直接、间接不利后果。

在施工生产过程中,通过各级管理者观察、分析作业人员行为,实施有效监控和缺陷纠正,建立持续改进机制程序是减少不安全行为的重要措施,施工现场应根据危险源、主要风险建立简单易懂、便于操作的程序程序的使用者参与程序的制定与改进过程;鼓励作业人员对程序的执行保持质疑安全的态度;程序由正式文件予以发布;一经发布,应进行程序模式固化,无论生产经营压力多大,均不能容忍走捷径和违反程序安全行为规范和程序应是能被理解,简单易执行,切忌复杂、多变3.安全激励安全激励是推动全员管安全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安全激励制度可以促发员工自主安全行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