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阐述论文

h****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2KB
约6页
文档ID:311710366
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阐述论文_第1页
1/6

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阐述论文 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阐述论文预读: 摘要:一、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的实现路径日本文化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其注重发挥传统制造业的优势并广泛借鉴其他产业先进经验,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密切相关.日本文化产业以内容产业为核心的布局和发展战略本身就蕴含着文化产业发展综合创新的战略构想.日本能够跨行业、跨部门整合出版、影视、音乐、游戏等产业力量和资源,大力发展作为能“被海外认同”并包含着日本新文化的动漫产业,出版漫画期刊、拍摄动画片、制作动漫电影、开发动漫游戏、打造音乐等系列新媒体产品,就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创新、综合创新特征.与此同时,日本文化产业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也有效降低了产业发展创新的不确定性、降低成本和分散风险,提高了产业发展创新的效率和收益,从而为整个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种种实践表明,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是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多重创新于一体的产业综合创新.在制度创新上,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注重整体上推进立法、战略规划、产业政策与执行措施,政府在整体上把握和协调有关文化各相关产业政策和措施的方向性,设置由首相负责的文化产业超部门协调机构,重视采取恳谈会、审议会等灵活形式发挥各界作用.在技术创新上,重点突出结合ICT(信息通信技术)战略发挥关联产业优势推进企业协同创新,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产官学(研)协同合作为支撑,注重抢占数字化创作生产传播技术优势,举国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在产品创新方面,注重把创新的思维方式贯穿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核心文化产品开发注重原始创新,形式文化产品开发注重发散创新,延伸文化产品开发注重关联创新.在市场创新方面,注重在做大做强国内市场的前提下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注重本土市场全民化布局与分众化“二次聚焦”,注重将文化产业整合到“酷日本”文化品牌战略中拓展国际市场,小微文化企业注重缝隙市场开发与精细化市场创新.在组织创新上,注重多维度健全有机型企业组织运行体系,创新文化产业运营组织体系、文化产业综合经营体系、创新文化产业融资组织体系、创新文化产业系列化生产组织体系.在管理创新上,注重整合建立高效运行、富有弹性的管理机制、注重将“职业精神追求”融入企业文化和团队建设中,管理柔性化.日本文化产业各层面的创新,同步联动,集中在一起,形成一种整体的合力和效应.二、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的经济效应(一)文化产业发展创新与经济增长贡献率文化产业创新的经济效应首先体现在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果,主要体现为总量及其占GDP的比重、增长率、国际贸易及吸纳就业情况.文化产业发展的质和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文化产业发展创新能力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反映和检验.从总量及比重来看,文化产业已成为日本支柱性产业.早在1993年,日本文化产业总值就已经超过汽车产业产值,1995年,日本文化产业中仅文化娱乐业产值就高达35万亿日元.[5]同时,广义动漫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0%.[6]据日本内阁府《国民经济计算年报》统计,2001年度日本文化产业总产值达99.0965万亿日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3%,成为国民经济中仅次于制造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5%)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04年,日本通过媒体进行的商品销售及媒体商品的广告制作费达12.8万亿日元,超过农林水产业产值的总和.[5]2007年,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约为80~90万亿日元,约占GDP总量的15%.[5]2010年,日本文化产业年产值超过1.1万亿美元,约占GDP总量的15%.[1]96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统计,世界文化产业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4%,发达国家普遍处于较高水平,如美国的贡献率达到11%,澳大利亚超过10%,韩国则将近9%.由此可见,日本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处于较高水平.从增长率看,日本文化产业增速较快.1991至2000年被称为日本失去的10年,10年间日本经济停滞增长,徘徊不前,而同期日本文化产业仍然保持高增长,成为日本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1995~2002年,日本文化产业增长率为58%,而同期,日本名义GDP的增长率却减少了0.5%.[1]952004~2007年的文化产业年增长率分别为2.30%、2.30%、0.30%、0.30%,[7]而同期名义GDP则仅从503.73万亿日元增长到512.98万亿日元,期间还一度出现负增长.[8]虽然在2006年以后,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日本文化产业年增长率幅度变小,仍然保持逆势上扬、稳定强劲的发展势头.2000年以来,日本数字内容产业更是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从2002年到2011年日本数字内容产业市场规模从3.4040万亿日元增加到7.6444万亿日元,增长1倍多,2009年以来年均增长率超过10%(参见表1).日本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支撑日本经济的重要支柱力量.(二)文化产业发展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化产业创新的经济效应还体现在对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所产生的效果上,包括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动态升级过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主要是指文化产业各门类之间以及相关产业之间协调能力加强和关联水平提高的合理化过程.从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来看,日本文化产业结构呈现数字化升级趋势.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革新,日本数字内容产业已形成了网络游戏、数字影音、数字动漫、移动服务、网络服务、数字教育、数字出版、工业设计与数字展示等跨行业产业领域.2002~2011年间日本内容产业数字化率持续增长,由27.3%增加到63.5%(参见图1).[8]29与此同时,日本内容产业的内部结构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动画、音乐/音声、游戏、静止图像/文本动画的数字化率都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通过网络传输形式流通的规模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参见表2).因此,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已经导致日本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发生改变,数字化升级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日本数字内部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反映了产业创新对日本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作用.从文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来看,日本文化产业结构协调性和关联度较高.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日本文化产业各业界已经形成了良性运行、协调运转的产业结构体系.日本文化产业围绕动画制作,从企划到制作到再流通,已经形成了紧密联系、高效运转的产业结构运行体系,已经具备有机型组织结构的特征,信息流、资金流畅通,技术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生产信息、流通信息得到有效整合,漫画、动画、图书、音像制品和特许经营周边产品在日本已经形成整套“产业链”,形成了支撑产业创新和发展的强大整体合力.(三)文化产业发展创新与经济结构软化日本文化产业创新的经济效应还表现在对日本其他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整个经济结构转型的作用上,即文化产业创新,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促进日本其他产业附加值的增加,促进日本整个经济结构的软化.产业经济学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转换,结构转换的核心就是产业转型升级,新型产业发展创新的能力和速度反映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和水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人均收入增长必然发生需求、贸易、生产和要素使用结构的全面变化,产业结构驱动力普遍呈现出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本密集型为主→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的演进轨迹,产业结构重心普遍表现为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演进路径.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通过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迅速实现产业升级,由“二三一”模式跃升为”三二一”工业化后期的倒金字塔型模式.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一度呈低迷徘徊状态,一些传统支柱产业不断萎缩,而文化产业却不断成长为日本的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制造业低迷的背景下,日本在“文化立国”战略的推动下,大力发展以内容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对日本产业结构变动高度化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2008年,日本第三产业在全体产业中的比重占到3/4,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从1999年到2009年下降了4.9%,农业比重由1.8%下降到1.4%,达到一个相当低的水平.[9]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绿色环保、知识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朝阳产业,其总量的增长及其占GDP比重的提升,本身就会对日本产业转型升级产生此消彼长的自然调整结果.从促进其他产业升级优化的情况来看,日本文化产业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在日本,一些大企业在寻求新发展时,往往特别重视文化产业的作用.索尼公司是日本著名的跨国企业集团,也是2001年日本主要大公司中少数盈利的企业之一.然而翻开它的年度报表可以发现,占销售额62.8%的索尼公司传统的电子产品与其他大企业一样严重亏损,真正盈利的是索尼公司旗下的索尼电脑娱乐(游戏)公司、索尼音乐公司和索尼影视公司,游戏、音乐、影视三大文化产业虽然只占索尼公司总销售额的28.6%,但却都是盈利大户.[10]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文化产业才使索尼公司保持了不断发展的势头.索尼公司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子机器设备企业,而是一个结合了文化产业的综合性企业.伴随日本产业化的文化生产效率趋高,日本文化产业使大量的文化资源、文化元素、文化符号成为资本,进入到其他产业之中,直接改善了其他产业的价值创造链条,促进其他产业附加值的提升,甚至成为其他产业高附加值的创造者.据估计,日本文化产业每年都创造出高达上万亿日元的品牌附加值.[11]当前,日本的产业结构总体较为合理,达到产业高级化水平,实现了高端化、高附加值化和高技术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得到加强.《时代》杂志曾刊登的一篇封面文章提出,日本正从一个产品制造大国转向一个文化产业输出大国;当世界其他经济体将计算机技术大量应用于通讯产业的时候,日本却将其应用于制造新文化产品,这种旁溢斜出的趋势得到了日本社会上下的赞同和追捧,日本正在借助新文化产业的兴起尝试一种渐进式的经济转型.[12]根据日本总务省情报通信国际战略局的统计数据,包括广播业、影视音像图书业、信息服务业、通信业等在内的信息产业总额整体上呈匀速上升趋势,生产总额已从1995年的329050亿日元上升到2008年的731970亿日元,生产指数由1995年的71.0%上升到2008年的157.9%(设2000年生产指数为100%).[9]文化产业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后,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推出挤压“虚拟经济泡沫”、促进经济发展重心回归实体经济的振兴计划和具体措施.日本政府汲取了以往采取以刺激短期需求为导向的措施的经验教训,力求以“结构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取代“通过扩大政府支持刺激经济成长”的方法,为配合第四次经济刺激计划推出了新增长策略,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发展方向.[13]总的原则是,日本政府借应对危机之机强化产业政策.在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2010年6月经济产业省发布了《产业结构2010年远景》,明确日本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五大领域为:官民一体共同推动社会基础设施的出口,新一代环境能源产业,文化产业(流行、内容等),医疗、护理、健康、育儿等社会服务产业,尖端领域(机器人、太空等)相关产业”,并强调“通过强化这五大战略产业领域,打破单独依赖汽车等特定出口产业的单支柱结构,实现多支柱战略,改变凭借商品的高品质获得附加价值的方式,实现利用销售系统和文化附加值商品而获利的方式,突破环境、能源及少子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变不利为有利,通过对制约性问题的解决培育优势产业,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14]在这种背景下,文化产业“优结构、转方式”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重视,成为日本重振经济的强引擎.(四)文化产业发展创新与国际竞争力提高从国际贸易情况看,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文化产业贸易体.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报告,2000年世界文化产业市场(包括电影、录像、电视、音乐、因特网、图书杂志、报刊、收音机、室外广告、主题公园、游戏等)规模约为100万亿日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