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于涉他偏好的集体行动博弈分析-以保险代理行北协会为例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40KB
约10页
文档ID:311476527
基于涉他偏好的集体行动博弈分析-以保险代理行北协会为例_第1页
1/10

    基于涉他偏好的集体行动博弈分析以保险代理行北协会为例    ●郭心毅Reference:集体行动理论以传统经济学的自利偏好假设为前提,得到集体行动难以实现的结果,然而现实中存在大量集体行动的情况文章引入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博弈的涉他偏好观点,弱化理性假设前提,讨论当个体在关注自身收益的同时也关注收入分配状况下时,涉他偏好对集体中个体行为的影响以保险代理行业为例,研究表明涉他偏好是集体行动成功的关键,而涉他心理轻度和惩罚力度是确保集体合作持续的主要因素Keys:集体行动;涉他偏好;合作一、引言近年来一系列简单且便于重复实现的行为经济和心理博弈实验(如最后通牒博弈、独裁者博弈、信任博弈、礼物交换博弈以及公共品博弈等都表明.自然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还会关注其他如收入是否公平、其他人的行为动机以及社会效率等问题也即,人并非具有纯自利偏好,还存在着公平、互惠、利他等非理性心理特征行为经济学将这些非理性心理称为涉他偏好(Other-regardingPreference)或社会偏好(Social Preference),意指行为人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会考虑其他人利益的偏好基于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博弈的研究结论.经济学家开始重新探讨集体行动中个体行为问题。

Fehr&Schmidt订论了具有涉他偏好的代理人是条件合作者.而且在很多领域都体现出依赖于认识的合作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如果人们认为逃税、贪污、滥用社会福利等行为广泛存在,他们自己也更倾向于逃税、贪污和滥用福利等行为因此,建立公共政策来阻止公众责任的缺失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公众认为大多数人都在从事非法的活动.重新建立合作关系是十分困难的Keser&van Winden的研究支持这一观点.他们的实验显示大多数人在期博弈过程中都会调整他们的行为以接近最终的合作比率Fischbacher、Gachter和Fehr建立的社会贡献时刻表也证实此观点.他们发现人们提供努力水平是依据其他人提供的平均努力水平而进行调整的此外,Bewley对公司管理者和雇员的调查表明,少数开小差的雇员会很快破坏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管理者解雇开小差的雇员意味着去除团队中的“坏品质或无能力者”而雇员也不愿意同懒惰的同事一起工作.并认为这种同事不会承担他们本应分担的责任会给他们带来不公平因此,开出懒惰雇员实际上是建立内部公平,阻止合作被破坏的行为将个体之间偏好差异作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经济学家尝试构建更接近经验数据的集体行动解释模型。

不同偏好的个体之间的策略互动能否建立规则、管理机构等正式制度以及内生演化出群体规范等非正式制度来实现共享资源投入与产出分享、合作行为以及惩罚机制Fehr&Gachter将一个惩罚机制引入了公共品博弈,讨论自愿惩罚搭便车和惩罚对合作的影响情况他们的博弈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是一个线性的公共品博弈,虽然最优选择是的将其所有的投资到公共品中,但自利的主要策略则是完全搭便车在第二阶段,向每个参与者提供其他所有参与者的投资信息.每个参与者能够对其他的参与者进行惩罚,惩罚将减少第一阶段惩罚者和被惩罚者的收入,减少的比例是1:3博弈实验结果表明,与没有惩罚机会的博弈实验相比.存在惩罚条件的情况下公平品投资有一个稳定的增加,合作大幅度提高惩罚搭便车的重复合作结果还在Ostrom、Walker&Cardner、Sefton et a1.、Mas-clet等、Putterman&Page以及Carpenter等的实现中得到证明,而且所有研究表明惩罚显著提高了合作的概率另外.Gurerk、Irlenbusch&Rockenbach检验发现人们更喜欢一个有相互惩罚的制度.而且仅仅是可置信的惩罚威胁就可以维持相当高的合作水平。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讨,彭长生和孟令杰提出了一个关于个体偏好异质性对集体行动均衡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结果显示.偏好异质性可以很好的解释集体行动的个体行为,但是集体行动结果可能存在多重均衡或者均衡是不稳定的.原因在于人们自身存在各种层次的异质性以及不同群体中存在个体间的交互作用而朱宪辰和李玉连引入异质性个体及其集体行动实现过程中的策略互动来分析可能的动态博弈均衡结果,表明由于异质性的存在,决定了个体充当领导者、追随者或者搭便车者的不同角色[来自wwW.lW5u.coM]二、基于涉他偏好的效用模型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行为经济学以及心理博弈论突破传统经济学中自利偏好假设,建立了包含公平、互惠等涉他偏好特征在内的效用模型目前,涉他偏好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互惠意图(lntention based Reciprocity,Rabin)模型和不公平厌恶(lnequity Aversion.Fehr&Schmidt)模型其中,不公平厌恶模型结构简单,便于分析,存在唯一均衡解.能够解释大多数的实验结果并很好地反映涉他行为不公平厌恶模型假设,人们具有不同程度排斥不公平结果的偏好,参与者不仅关心自己的收益,还关心与其他人收益之间的差异,效用函数为:人时,他因内疚心理而产生的有利不公平效用损失.i的不利不公平效用损失大于其有利不公平效用损失。

ai.pj分别为嫉妒(Jealous)和内疚(Guilt)偏好的强度参数,参数范围为0S口;≤仅;且Pi<.1若参数a;舔=0,则表明i是具有纯自利偏好的三、基于涉他偏好的集体行动解释我国保险中介行业包括保险代理、保险经纪和保险公估,且以保险代理尤其是个人保险代理为主因此,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以保险代理行业协会为例,进行集体行动的博弈分析研究假定代理人(保险代理人)是条件合作者,如果他们认为其他代理人参加行业协会并提供服务,他们就会选择参加行业并服务,但是如果相信其他人倾向于搭便车.他们也会选择搭便车这种相互作用一般会产生具有多重均衡特征的行为即人们通过感受是否有好货公平来采取相应的行动,当人们认为其他人会提供服务.也会诱使他们采取对等或有好的行为,参加行业协会并提供服务.集体行为就可以形成,从而达到合作的社会最优水平反之,人们不会参与行业协会,产生抵制行为,集体行动就不容易形成因此,假设由代理人为自利偏好和涉他偏好个体组成的集体,个体集合为N=(A,B),A表示自利偏好.B表示涉他偏好,都有相同的资源禀赋,参与合作得到相同的回报7r(即代理人参加行业协会获得的收益),每个人进行策略选择,即可以选择提供服务si(sC,即只有涉他偏好者参与时无法组成行业协会),或者不服务(s.=0),服务成本为C=SI+S2,涉他偏好者采取条件合作策略.自利偏好者采取机会主义策略,假定双方预测是共同信息,策略获得的支付函数如表l。

其中,(一,一)表示这种结果不会发生当参加行业协会为代理人带来的好处大于不参加时,所有偏好者都会参加行业协会,此时(参加,参加)是唯一的纳什均衡,即涉他偏好者条件合作的公共信息促使自利偏好者采取合作的行为代理人的涉他偏好以及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是决定代理人是否加入行业协会的关键对于集体行动而言,参与行动的成员为自然人,多数的成员具有条件合作倾向,愿意参[来自www.lW5u.CoM]加集体行动并与其他人合作当集体行动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提高整体水平,为成员带来更好收益时,少数自利偏好者也会选择参加集体行动中并进行合作上述表1模型考虑的是双人博弈,但当博弈的人数,特别是自利者的人数大于2时,自利者相互搭便车,向具有涉他偏好者传递不友善的讯息,会促使涉他偏好这采取不合作行为,从而导致不合作均衡因此,自发的集体行动需要组织管理来实现治理Ostrom指出:“集体行动通常都是依赖于管制性制度框架而存在的.以限制战略机会的无限滥用,确立稳定的相互承诺和长期契约关系”而制度的有效性在于个体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其他人进行监督并对违规行为实行制裁时才能实现”所以,共享资源的治理需要对权力配置、投入和产出分享等规则尽可能详细的说明,以确保个体行为和预期稳定,实现和维护个体之间的合作关系。

四、集体行动的合作机制构建和完善集体行动机制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合作机制,使得集体中各个主体尽可能获得各自的最大化利益,而是否能够实现合作取决于个体间的相互作用然而,在合作中由于各个主体都是独立的实体.他们的目标函数存在差异,因此,双方必须通过协商达成有效的约束力、有效的协议,协调各自的行动策略才能分享合作所带来的收益以保险代理行业为例,若没有行业协会的自我监督,仅依靠监管机构进行监督,以我国目前的发展来看,监管人员相对匮乏,监管力度非常低下,而且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过高,这势必导致高违规率的出现对于条件合作者的涉他偏好代理人而言,会视环境情况进行选择而增加违规操作,最终导致代理人进行违规操作,降低代理人的收益,形成典型的“囚徒困境”下面考虑行业内的代理人实行相互监管,并存在惩罚机制时保险代理人的最优选择根据Ostrom的解释,集体内部的个体存在多种差异,收入、信息、对集体物品价值的评价、对参与的认识以及偏好特征等等在理论研究针对个体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收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与集体行为相关收入和与集体行为不相关收入其中第二类收入与集体行为密切相关.那些能从集体中获得更多利益的人最有动机去实现集体行动。

2)偏好包括风险偏好和涉他偏好两种.这里主要指涉他偏好.即不同个体从集体中获得不同的效用值如Chan等的研究显示:对于相同的财富而言,那些更加偏好集体物品的个体显然更愿意参与集体行动以实现集体物品的收益3)认识个体认识的差异只要表现为个体对集体行动实现可能性的主观判断,即对其他人参与集体行动的预期不同当然,认识还与个体的能力相关,如个体存在着的社会地位、年龄以及阶层等差异因此,做如下模型假设1)由自利偏好代理人和涉他偏好代理人组成一个群体,个体集合为N=(A,B),A表示自利偏好,B表示涉他偏好,都有相同的资源禀赋并且都参加了行业协会表示个体在不同情况下的收入,s.表示为A和B均进行规范操作时的收入;S2为A进行违规操作时增加的收入,为了便于分析简单认为A违规操作获得的收益等于B的损失(例如A进行违规操作的方式,骗取更多的投保人投保以获取佣金,从而减少了B获取佣金的机会),S3>0是B为惩罚A的违规行为而花费的成本,x(x>1)为A减少的收入比例3)B具有一定程度的涉他偏好,a为偏好程度根据模型假设,作为条件合作者的B在博弈的开始阶段会选择规范操作(Fehr和Gachter),而自利代理人A选择进行规范操作或违规操作。

在A选择违规操作后.B选择是否对A进行惩罚,博弈模型如图1所示首先考虑B会不会进行惩罚B具有涉他偏好,他会将自己的收益与A的收益进行比较因此,当A进行违规操作时.B选择不惩罚和惩罚两种情况下的实际效用分别为:式(3)显示,当B的嫉妒心理越强(d越大)或者惩罚的力度越大(x越大)时,B在获得不公平收入时进行惩罚的可能性就越大若B进行惩罚,并且惩罚力度足够大,使得A的违规收入小于不违规的收入,即SI+S2-XS3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