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杭州/周玲丽刘程军Reference: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是提升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以县域为单位,运用ESDA方法,分析浙江省2003-2014年县域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揭示城镇化与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可为我国(地区)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决策参考Keys:县域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化;影响因素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有了快速发展,但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城乡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存在空间差异性因此,如何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是提升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研究方法(1)标准差指数和变异系数标准差指数(s)从相对意义上测度区域间的城镇化水平差距,[来自WWW]衡量城镇化的相对差距;变异系数(v)从绝对意义上测度区域间的城镇化水平差距,衡量城镇化的绝对差距变异系数与标准差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则县域i周边的属性值较高为热点区,即高值空间集聚同样,若Z(Gi1为负值、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则县域i周边的属性值相对较低为冷点区,即低值空间集聚2.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单一指标处理方法,以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衡量浙江省县域城镇化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2013年,绍兴市增加了上虞市和绍兴县为市辖区的行政区,但是为了分析口径一致,仍按照2010年的行政区划进行测度[来自WwW.L]选取浙江省69个县(市)作为研究区域,所用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2004-2015)》和各地级市统计年鉴浙江省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异的特征1.县域城镇化总体差异的特征浙江省县域城镇化的相对差异稳中扩大,绝对差距下降根据公式(1)、(2)计算,得到城镇化标准差指数和变异系数,如图1所示从图1可看出,标准差指数逐年略微增加,但波动幅度并不十分明显;变异系数总体趋势变小,仅在2008年和2014年略有提升,其余年间均保持下降趋势说明浙江省县域城镇化的相对差距稳中存有逐年扩大的趋势,绝对差距缓慢下降平均城镇化率由2003年的0.254,逐年增加至2014年的0.325,表明浙江省城镇化水平12年间稳步提高2.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格局为了更加直观地显示浙江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演化趋势,结合孙久文(2012)对城镇化进程的划分标准,并根据本研究的数据略加调整,将城镇化水平阶段分为初期、中期、中后期、后期4个阶段取一个接近平均城镇化率的值30%作为一般水平,将各阶段标准分为:初期,城镇化率低于20%;中期,城镇化率为20%-30%;中后期,城镇化率为30%-70%。
后期,城镇化率高于70%基于此标准,选取2003年、2008年、2014年3年的县域城镇化水平数据,利用arcgisl0.1作出城镇化空间格局,如图2所示由图2可看出2003-2014年浙江省城镇化趋势全面提高,城镇化中后期县域从少到多,城镇化后期县域从无到有,整体趋势正在呈现二极化发展,分别以杭州和宁波为核心形成两个城市群,促进了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2003年,处于城镇化初期的县域有45个;处于中期的有12个,分别是:义乌市、衢州市辖区、建德市、桐庐县、奉化市、岱山县、长兴县、安吉县、德清县、海盐县、平湖市、嘉善县;中后期县域12个:湖州市辖区、嘉兴市辖区、海宁市、嵊泗县、杭州市辖区、绍兴市辖区、宁波市辖区、舟山市辖区、金华市辖区、丽水市辖区、温州市辖区、玉环县除了海宁市嵊泗县、玉环县以外,率先进入城镇化中后期阶段的县域(市)全为各市市辖区,这符合城镇化的发展趋势2008年,苍南县、临安市、桐乡市、余姚市、嵊州市、新吕县、象山县,由城镇化初期进入中期;衢州市辖区、义乌市、平湖市,由城镇化中期进入中后期,而绍兴县、上虞市、桐乡市在这段时间内发展迅速,直接由城镇化初期迈入城镇化中后期同时,首个城镇化后期县域绍兴市辖区出现。
2014年,浙江省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平阳县、台州市辖区、富阳市进入城镇化中期;桐庐县、德清县、海盐县、嘉善县进入城镇化中后期;杭州市辖区进入城镇化后期阶段至此,以杭州和宁波周边城镇化进程相对较高的城市群出现,浙江省县域城镇化形成二极化发展趋势金华市城镇化发展较早,理论上可以形成类似杭州和宁波的城市群,但一直未能与周边城镇形成集聚,主要原因是中心城镇缺乏与周边县域之间的互动3.县域城镇化热点区演化分析以浙江省各县2003-2014年的城镇化率为基础,利用ArcGIS的Spatial Statistic模块,计算2003年、2008年、2014镇化率的Getis-Ord Gi值以及Z(Gi4)值,得到浙江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热点演化情况,如图3所示依据Z(Gi)值的大小,将城镇化空间格局分成热点区、冷点区和随机区其中,热点区包括热点低显著区、中显著区和高显著区;冷点区包括冷点低显著区、中显著区、高显著区大于2.58为热点高显著区,1.96-2.58为热点中显著区,1.65-1.96为热点低显著区此三者属于高值集聚区;-1.96-1.65为冷点低显著区,-2.58-1.96为冷点中显著区,小于-2.58为冷点高显著区。
此三者属于低值集聚区0-1.65为弱的高值集聚,-1.65-0为弱的低值集聚此两者空间集聚不显著,图中表示为随机区从时空发展看,浙江省县域城镇化的空间集聚,整体上表现出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的现象,高低集聚区空间范围有所拓展高值集聚热点区全部在浙东北地区2003年有德清县、海宁市、杭州市辖区、湖州市辖区、海盐市、绍兴市辖区、嘉兴市辖区、桐乡市、绍兴县、平湖市、余姚市其中,桐乡市、海宁市、杭州市辖区3个为热点高显著区;湖州市辖区、德清县、嘉兴市辖区、平湖市、余姚市、绍兴市辖区、绍兴县7个为热点中显著区;仅海盐市为热点低显著区表明这11个县(市)的城镇化水平普遍较高,并且在空间上形成了高值集聚2003年低值集聚区还比较少,仅有天台县、仙居县、景宁县和文成县这几个县(市)虽城镇化程度较低,但由于地理上较为分散,还未表现出明显的城镇化低值集聚2008年,上虞市和嘉善县成为热点区,绍兴市辖区和绍兴县集聚加强,由热点中显著转化为热点高显著,海盐县由热点低显著转化为热点中显著热点区范围有所扩大,但仍集聚于杭州、嘉兴、绍兴等地,高值集聚现象有所加强,冷点区没有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并没有太大改变2014年,城镇化高值集聚现象进一步强化,德清县、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嘉兴市辖区全部进入热点高显著区。
至此,整个嘉兴市所有县域都成为热点高显著区,浙北几个城镇化高水平县域的集聚现象凸显;同时,冷点区也有所增加,分别有磬安县、缙云县、临海市、文成县和龙泉市,全部都出现于原来冷点区的周边,使得冷点区也出现集聚趋势,形成台州西北地区和以景宁县为中心的周边片区两个冷点集聚区说明浙东北区域的县市,除了自身城镇化发展进程较快以外,其周边接壤的县域城镇化发展进程也相对较快,空间溢出效应比较显著,是浙江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的“重镇”由此不难发现,浙江以北地区高城镇化水平县域的集聚作用,带动着周围县域城镇化水平提高同时,浙西南地区县域除却自身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以外,其周边接壤地区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空间差异较小,使得城镇化维持在一种局部低水平的空间均衡分布状态低城镇化水平县域也在地理上聚集,浙江省县域城镇化的极化现象正在突显因此,提升区域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加大以杭州、绍兴地区为中心的热点集聚区与其他地区的互动,进一步发挥其周边带动作用结论与政策建议1.结论(1)2012年以来,浙江省县域城镇化的相对差异稳中扩大,绝对差距减小浙东北、浙西南两个区域区内差异表现平稳,且两者的区间差异与总体差异保持较同步的扩大趋势。
说明区间差异成为引起浙江省县域城镇化总体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2012年来,浙江省县域平均城镇化率,由2003年的0.254,逐年增加至2014年的0.325,表明浙江省城镇化水平12年间稳步提高2)全局空间自相关的正向Moran´s I指数逐年增加,凸显县域之间空间关联度的显著增加,并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准说明出现了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的趋势,空间极化作用显著浙东北地区聚集多数高城镇化水平地区,尤以杭州、绍兴成为高值集聚热点区,县域单元之间空间溢出效应显著;而浙西南地区形成低值集聚,保持在一种局域低水平空间均衡分布状态2.政策建议(1)协同并进,分级培育中心城镇各级区域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注重各级城镇之间的协作与分工,依据自身的区位优势、经济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潜能培育中心城镇,带动以中心城镇为核心的周围城镇协同发展由于目前浙江省总体城镇化进程较慢、极化现象凸显,因此,应平衡协调推进城镇化建设,注重城镇化水平的差序格局,扶持城镇发展的核心带动力量,以促进全省城镇化水平均衡化发展2)优化布局,发挥空间辐射效应深入了解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形态,推进县域城镇化空间结构升级一是提升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辐射功能,继续发展浙东北高城镇化集聚区。
二是加快培育各地区中心高水平城镇化城市,优化布局,实现中心城镇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中、小城镇共同发展三是通过高水平城镇化集聚区的率先发展,推进浙江省整体的城镇化进程,进而辐射周边地区,最终实现城镇和人口空间格局的合理协调发展作者简介:周玲丽,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刘程军,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编辑沈德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