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于伦理视域探讨古城保护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KB
约6页
文档ID:311318429
基于伦理视域探讨古城保护_第1页
1/6

基于伦理视域探讨古城保护 基于伦理视域探讨古城保护_伦理学探讨论文预读: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因而在伦理学视阈下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伦理价值,当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重要课题.一、古城保护问题上的不同伦理观从字面上来看,“古城保护”就是对历史文化古城采取保护措施,以保护历史文化古城本身具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或经济价值.也就是说,古城保护行为只是一种行政行为或一种管理行为.但如果从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古城保护却蕴含着一个极其深刻的伦理问题:即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问题.在古城保护问题上,传统与现代谁主谁次?继承与创新孰重孰轻?在建筑学史上,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出现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其实质是由不同的伦理观在支配着的.复古主义建筑流派.这一流派主要兴起于西方工业革命后,即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从思想背景来看,它是在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它的基本倾向就是回到古代去,复兴古典建筑的风格.复古主义建筑学派实质上是由传统为主、现代为次,继承为重、创新为轻的伦理观来支配的.现代主义建筑流派.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欧各国的绘画和雕刻方面出现种种背离传统的新浪潮.当绘画和雕刻领域已经出现新风格之后,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功能为建筑风格的转变准备了物质基础,建筑师探索新的建筑风格,那就是打破传统,另起炉灶,创建新的建筑风格,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工程性.建筑界出现了“未来派”、“主体派”、“构成主义”、“表现主义”、“风格派”等新的建筑观点和建筑艺术风格.现代主义建筑学派实质上是由现代为主、传统为次,创新为重、继承为轻的伦理观来支配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建筑舞台呈现出新的多元化局面,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既不认同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的观点和做法,也反对复古主义建筑流派的观点和做法,认为只要人们需要,可以随心所欲地设计自己的建筑物.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指出现代主义的缺点是有道理的,但开出的药方并不可取.认为后现代主义者迄今拿出的实际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实质上是由如果我需要,传统与现代谁都可以为主或为次,继承与创新谁都可以为重或为轻的伦理观来支配的.复古主义建筑流派只注重传统与继承、忽视现代与创新,现代主义建筑流派只注重现代与创新、忽视传统与继承,而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虽然有点辩证思维的味道,但却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采取随心所欲的实用主义的态度.它们在本质上都割裂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古城保护问题上,不能做出非此即彼的回答,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在对待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总的观点是扬弃.扬弃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是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尊重现实,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在发展和创新中继承优良传统.不会因为传统而守旧,从而伤害现代的发展,也不会因为现代发展的需要,从而摒弃优秀的文化传统.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轮子.不善于继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就缺乏继承的能力和活力”.[1]这种说法非常辩证,既继承中国的脉络,又不拒绝外来的影响,继承为的是发展和创新.传统与现代在时序上是延续的,这不仅意味着传统在某种程度上的保留,同时意味着传统在一定程度上的被替代.但传统与现代之间并非只是一种替代或冲突的关系,两者之间不仅在时序上存在着延续或继承的关系,而且在空间上具有并存和互补的关系.传统不会被现代完全替代,即使在未来它的精华也将会继续发扬光大,而且其历史越是久远也就越是珍贵.传统的未必全部是落后的,其中仍有优秀的成分需要继承和发扬,现代的也未必全部是健康的,其中仍有糟粕的成分需要摒弃和剔除,以“扬弃”的态度来认识与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十分重要.继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以合理的取舍;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对原有事物合理部分的发扬光大.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使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有机统一起来.在古城保护问题上,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也是辩证统一的.当人们对古城实施保护时计划之前,原则上应当尊重城市规划的、建筑的、经济的、社会的实际情况,不能因为古城保护而伤害或侵害现代城市规划和现代社会生活;同样,当人们实施现代城市规划或修建新的建筑物时,也必须充分考虑古建筑的保护问题,尽可能不因为新的城市规划或新建筑物的修建而伤害古城.事实表明,建筑的现代化同民族性和地域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传统与现代化结合愈来愈成为世界各国大多数建筑师的共识.1933年,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在雅典召开,通过了《雅典宪章》,这是有关历史建筑保护的第一个国际性文件.《雅典宪章》指出:“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一)真能代表某一时期的建筑物,可引起普遍兴趣,可以教育人民者.(二)保留其不妨害居民健康者.(三)在所有可能条件下,将所有干路避免穿行古建筑区,并使交通不增加拥挤,亦不使妨碍城市有转机的新发展.”[2](P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次全体大会通过的在古城保护问题上最经典最权威的决议《内罗毕建议》对此做了十分明确的说明.《内罗毕建议》的总命题就是《关于历史的或传统的建筑群及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的建议》.《建议》十分明确地阐述了古建筑的保护与现代生活的辩证关系.《建议》指出:“制定保护计划之前,原则上应该采取的程序是既考虑到尊重城市规划的、建筑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情况,也考虑到尊重城市和乡村现状的实现与它的特点相适合的功能的能力.”[3](P72)二、古城蕴含的主要伦理价值的辩证思考在伦理视阈下探讨古城保护,应当辩证地分析古城所蕴含的伦理思想和伦理精神.历史文化名城是伦理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家园,又是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城市的发展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的影响,必定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在中国,千余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家伦理思想对我国历史文化古城的影响深远,“从秦都咸阳这个特例一直贯穿延伸到封建社会末期”.[4]历史文化古城蕴涵着诸多的伦理因素,诸如“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精神、“尚中”的政治伦理精神、重“礼”的道德规范等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伦理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一,古城彰显了“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精神,但某些古城却违背了这一伦理精神.“天人合一”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特征,其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人的身心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对我国的古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思想在城市建设中体现为自然生态伦理思想,强调崇尚自然,效法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因地制宜地建造城市.《管子•乘马》曰:“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5](P11),指出在城市建造中考虑“天材”、“地利”等因素,城市的形制应根据自然环境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必强求形式上的统一与规整,这对于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营造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城市打下了理论基础,也是古人强调城市文化特色的体现.如春秋时期伍子胥建阖闾城时,“始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以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6](P1)强调古城从形制到方位都需崇尚自然,象天法地.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城市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文化景观,如“七条琴川齐入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苏州,历代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使环境又具有了人文和历史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文物古迹脱离了它所根植的历史环境,其价值就会受到损害,古代的自然地形环境是形成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7](P28-29)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还参杂了风水、阴阳等观念,如主要建筑物要朝南或朝东,不可朝西或朝北;城市北面一般不开城门,以免对“王气”不利;建筑物选址时大都强调“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等等.风水、阴阳等概念与人类对自然界的原始认识有关,后来又逐渐被人们牵强附会按自己意志解释,或与宗教迷信思想混杂起来,加上一些神秘的色彩也会逐渐形成一些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制度及观念,统治阶级又往往利用这些观念宣扬“天人感应”思想.第二,古城体现了“尚中”的政治伦理精神,但却制约着人们的自由和个性发展.”尚中”包含了居中为尊的思想.居中之位,既有利于四方进贡,也便于控制四方,“天子(居)中而处”’[8](P157),“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9](P559);同时,“尚中”思想还体现为“执两用中”,就是说在处理事情时,必须符合中道,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尚中”的政治伦理思想对历史文化古城的整体格局有较大影响.中国人的“尚中”观念很深,传统城市的空间整体是“无中不立”.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都,择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就是说,城市无论大小,必须有一根中轴贯通.中国的古城大都强调中轴对称布局,都有自己严格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城内街道东西﹑南北呈棋盘格子状.如明清北京城就是一个严格按中轴对称布局的典范.贯穿全城的是一条长达八公里的南北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10](P35).中轴线使城市格局秩序严谨,空间主次分明,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同时,“尚中”的思想也有传统和保守的倾向.对形成传统建筑文化体系的超稳定结构有不小影响.“尚中”虽然包含适度的持中之意,但它力图使对立双方达成统一、平衡历久不变,永远不超越“中”为标准,“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就使之成为了一种阻碍事物发展变化的理论.在这种思想的控制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只能因袭传统方式而周期性地循环,几千年来没有产生过根本性的突破或转变,如梁柱组合的木构框架从上古一直沿用到清末”[11].第三,古城蕴含了重“礼”的制度伦理精神,但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国古代王朝,都是“以礼治国”.礼治的制度既有关于个人行为规范方面的,又有属于国家典章制度方面的.“礼”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用的.城市是历史的舞台,建筑是文化的主角,礼制规范的严格等级秩序,限定了不同城市的规模方位及布局等.如《周礼•考工记》的王城之制:“唯王建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我国古代的传统城市,从都城到州、府、县城(元明凊还有省城),除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外,全是规规矩矩遵守礼制而规划,而建筑的.[12]中国古代的建筑其实就是封建传统礼制的象征或载体.“运用方位显尊卑,按等级贵贱差别建立严谨的分区规划,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大特色,体现了封建制度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也有着严格制约之束缚,也是它所代表的社会意识的本质反映.”[13]通过建筑体现“三纲五常”等封建社会人伦关系的基本准则,束缚人之思想,禁锢人之行为.总之,古城所蕴含的伦理思想和伦理精神非常丰富,有一些是反映古代高度文化及与唯物主义自然观有密切关系的建筑及规划艺术的思想,也是城市发展中客观规律与经验的积累,也有一些是封建的、迷信的糟粕.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剖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结合现代的城市建设与规划理论,梳理出古城保护的伦理原则,指导古城保护工作,使我国的古城得到更好的保护.三、古城保护的伦理原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种特殊的伦理实践活动.在已经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的前提下,古城保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是凸现了许多问。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