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对佃农地位的解读论文 历史教学中对佃农地位的解读论文预读: 摘要:一、唐宋史料对比下的佃农身份通过对“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事例”进行对比,是形成历史概念的主要途径.[1]如果仅仅就宋朝佃农的生活加以解读,很难突出他们的地位变化.只有对比佃农在唐朝和宋朝的不同处境,才能发现和理解历史概念.唐代的佃农一般称之为奴婢、部曲,在唐律中尽属低贱群体,长孙无忌等撰写的《唐律疏议》卷六中指出:“奴婢贱人,律比畜产”,“部曲,谓私家所有”.可见唐代佃农地位低下,已丧失基本的人生自由.到了宋朝,唐代从事农业生产的部曲、奴婢等贱民已经不再出现于法律文献中,而是有了属于自己的户籍,同样属于国家的编户齐民.唐宋时期都有“主户”与“客户”的划分,唐朝“主户”和“客户”的区别,系指是否土著,客户中并不包括“贱民”.宋代主客户区分则主要是以是否缴纳赋税为依据,没有田产的佃农则登记为客户.因此,有学者指出:“直到唐代为止,穷民一直都被称作贱民或奴婢,是一种私民现象,可是到了宋代,基本上全部作为佃户良民登记”.[2]因此,从唐宋对比中可以看出,佃农的法律地位有很大的提高,不仅从“私家所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且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二、走向细节的佃农升迁之路宋代客户亦可成为富人.宋人魏泰的《东轩笔录》卷八中载,在北宋河南泛县有一李诚庄,方圆十里,有河流经过,田地肥沃.百多名佃户生活其间,并且向朝廷上缴租税.在太祖时期因庄主李诚犯法,田籍被没入官府.政府没收李诚庄后,县令为避免麻烦,想将田卖掉.但知县为同情李家,愿以二万贯低价将田卖给李诚的孙子.李家子孙分毫未有,县令于是向李家佃户商议:“汝辈本皆下户,因佃李庄之利,今皆建大屋高廪,更为豪民.今李孙欲买田,而患无力,若为他人得之,必遣汝辈矣.汝辈必毁田撤廪,离业而去,不免流离失职.何若醵钱借与诚孙,俾得此田,而汝辈常为佃户,不失居业,而两获所利耶?”最终在李庄佃农的支持下,李家又重新拥有这一庄园.从李诚庄的事例中可见,在土地所有权变更的过程中,佃户不受影响,继续他们的生活,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佃农也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成为豪民,地位有所提高.在宋朝不乏客户成为主户的例子,在胡宏《五峰集》卷2中有“而客户,……或丁口蕃多,衣食有余,稍能买田宅三五亩,出立民户,便欲脱离主户而去”的记载,其中道理,浅而易见.三、叙事史中的佃农生活感受在历史教学中,发掘当事人的真实声音和史学研究一样,异乎困难,尤其是对遥远古代佃农生活感受的重现,尤其如此.但是,近年来一些研究成果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妇女史研究中史家对“女人会说话吗?”的讨论;[3]又如新史学提倡对底层社会的关注,进而重构小人物的生活细节,把叙事作为重建过去的主要途径.在这方面美国汉学家史景迁成果较多,在《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一书中,史景迁通过《聊斋志异》、《郯城县志》、黄六鸿的《福惠全书》等史料,捕捉妇人王氏的内心思想变迁,“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时空和人物的生命”.在此史学变迁的大背景下,历史叙事走进了中学历史教学之中,且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叙事的方式,“容易让学生把自己融入历史中去,让他们自己来阐述历史,形成自己对历史的主观认识,而不是背诵别人关于历史的论断”.对于宋朝佃农而言,他们的生活体验也是可以通过一系列史料来重建,日本学者小岛毅在这方面已经有所贡献,在氏著《宋朝: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一书中,就通过他“理解和整理有关宋代社会经济史研究成果”,来让“农民抒怀”,但这一抒怀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有所脱节,需要对其重新建构.时间:端平元年(1234年)夏.地点:江南东路建康府勾容县.叙述人:农民.男.四十岁左右.我叫朱百六,父亲朱重八,大哥叫六二,二哥叫十二,我是家里第三个儿子.我们村叫朱家巷,村中有一个大地主黄元功,帮他们家种地的佃农达七八十之家.我也租种了他家五亩多土地,为了避免和主户引起不必要的冲突,我们事先立有契约,待到来年秋收时,交纳一半地租,五五分成.如果我们在交租之后想离开黄元功,他是不能阻拦的,否则我们会告上官府,定他的罪.很多雇农最多只呆一年,秋收之后即行离开,到临安城里去打工,这些现象司空见惯.其实,田主对我们几乎没有什么约束,除了交租,一切都由我决定.跟我们村那个有钱的女地主(丈夫去世)不一样,我们除了要辛勤劳作,还要过省钱的日子,我们的钱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农民么,好好种地,没事再做点小生意,也能卖点钱呢.你知道不,最近这边老有军队过.那些家伙去打仗的时候瞎花钱呢,我们就在路边等,有的时候还到他们的驻地去,什么都卖,他们也什么都买.从以上对佃农生活体验的建构我们可以得到几点结论:第一,在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下,确实存在像黄元功这样的大地主,他们拥有很多佃农;第二,佃农通过契约关系与主户达成协议,如果主户干预佃农的日常生活,佃农会和他交涉公堂.而佃农在耕作一段时间后,如果完成契约规定,可自行抉择,或另谋出路,地主不得阻拦.这说明宋朝佃农的人生依附关系相对松弛;第三,佃农的日子过得较为清苦,但在辛勤劳作和精打细算之下,或者做一些小生意,还是会致富的.目前,在中学历史教学理论探讨已然处于高原态势之下,从细处着眼去解决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成为摆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对于北宋佃农地位提高的多视角解读,就是这一趋势之下的具体个案研究.总之,不论是从史料的对比中凸显宋朝佃农地位的提升,还是在历史故事或历史细节中分析佃农的升迁状况,或者在叙事过程中亲身体验历史,都有助于解读宋朝佃农的地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