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奥运文化的互学共赢 传统文化与奥运文化的互学共赢预读: 摘要:最新杂志:海峡高教论坛海南师范学院学报·海南师范学院学报海南教育海南档案海淀走读大学学报哈尔滨师专学报国外职业教育国外科技政策与管理国际科技交流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奥林匹克运动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具有浓厚的人本精神,特别是自文艺复兴运动以后,人本主义思想大盛,成为现代社会人文的根本精神.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儒、释、道三种思想互补,进取有为与逍遥无为相辅相成,造就了既积极进取又豁达乐观的体育精神[1].奥林匹克运动大大推动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使两种文化碰撞、交流,形成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互惠、共赢.1 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互通1.1 重视道德养成与完善奥林匹克精神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奥林匹克运动,这曾是一种非常神圣的祭神运动,要求在道德上没有污点的人才能参与,对人的要求不仅仅是体能上的,道德的要求同样重要[1].顾拜旦正是从这一点看到了体育与人的道德培养的关系.1894年召开第一次体育大会时,顾拜旦就是抱着通过体育锻炼人的身体,最终塑造并教育人的目的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重视道德的养成,强调不自欺, 《孟子》中要求做到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修己慎独,自觉提升道德水平,孟子的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儒家的 “我欲仁,斯仁至矣”,佛家的 “人人皆可成佛”等均为此意.明代大儒王阳明更是提出 “良知”概念,指出 “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传习录下》),这里的 “良知”是人道德追求的一种价值准则[2].道德修养是人格确立和提升的前提,也是人文精神赖以存在的基础.1991年重新修订的 《奥林匹克宪章》在运动员和裁判员誓言中提到 “以真正的体育道德精神”参加比赛和执行裁判工作.其实古希腊奥运会早就依靠宗教信仰的魅力,培养运动员良好的道德习惯,玩弄诡计、欺骗裁判员或对手、弄虚作假不仅要受到良心的谴责,而且是对神的不敬,迟早会受到神的惩罚[3].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人们通过长期的奥林匹克实践,在行为规范、道德观念、良心、义务感、自豪感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一个体系,这就是奥林匹克道德.千百年来,人类无法回避自身道德与欲望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提倡 “见利思义”(《论语• 宪问》)的原则[1].义是行为评判的准则,利的取得要受义的制约.中国古代有一种道德至上的思想,如董仲舒提出的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儒家更是建构了一个堪称世界上最完美的道德体系,将最高道德称为 “仁”,还有忠、孝、悌、信、义、温、良、恭、俭、让等具体道德标准,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儒家特别注重道德修养,特别看重道德在协调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将道德上的进步与完善视为人精神世界的最高追求[4].以上可见,重视道德的养成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共通之处.1.2 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现代社会充满了竞争和压力,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地去面对,奥林匹克文化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向人们提供了答案:勇敢地去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不幸,不怕竞争、不怕挑战,敢于超越自我,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1].萨马兰奇在给 《奥林匹克运动》做的序中说到: “体育运动应当有助于教育它的实践者培养运动员的品质,教育他们克服困难.”孔子同样认为人应 “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并 “发愤忘食”(《论语•述而》).孟子对自暴自弃的行为批评道: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离娄上》).儒家倡导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4].曾子也说: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荀子说: “契而舍之,朽木不折;契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可见,这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中西体育文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3 崇尚和谐包容的胸怀首先, “和”是儒学 “厚德载物”的开放宽容的胸怀,儒家认为真正的和谐不是无差别完全相同的同一,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各种因素各得其所、相得益彰的含有多样性的和谐,即矛盾中求和谐,差别中求统一[4],即 “和而不同”.其次,“和”还指团结、人和,即孟子所说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包容和谐的精神深深地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全世界人民相互交流的开放的盛会,它不依附于政治、经济、宗教,是全世界人民与运动员之间相互了解、交流的桥梁.全世界以奥林匹克为平台为多样性文化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沟通渠道,奥林匹克以开放的胸怀兼容各国文化,可谓海纳百川.“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精神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主导,使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雍容、和平、宽柔的特质,这与 《奥林匹克宪章》所提倡的 “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社会”,这一宗旨与以友谊、团结精神为特色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完全契合的[1].奧林匹克运动体现的是健与美的和谐、灵与肉的和谐、世界多元化与文明的和谐.奥林匹克哲学就是要为人类和谐发展服务,通过体育锻炼使人们的体魄、心智、精神全面发展.孔子也很重视身心和谐发展,他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强调内外兼修,身心和谐发展,不可偏废,显示了他对人的发展的一种辩证的认识.1.4 倡导公平竞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追求奥林匹克的正义与公平,费厄泼赖精神 (fair play)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命和宗旨,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竞争有正当与不正当之别,只有公平竞争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建立和谐氛围.中国体育文化也讲竞争,《老子》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孔子说: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即在射箭比赛中讲求公平竞争,这种竞争遵守公正、公开的原则.1.5 生命在于运动奥林匹克主义提倡生命在于运动,儒家唯物主义同样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张载说: “气块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正蒙•太和》)强调大自然在运动中化生万物,万物在运动中复归自然.他还提出: “太和所谓道,中含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正蒙•太和》)说明了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吕氏春秋》亦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还强调 “人休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神医华佗也说过:“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共赢2.1 儒家义利观遏止奥林匹克的异化虽然现代奥林匹克的创始人作了最大的努力,试图以一种广泛的、人文的文化精神来规范奥林匹克体育运动发展的方向[1],但在现代奥林匹克实践中,过度的政治化、商业化以及兴奋剂、黑幕等异化现象污染了奥林匹克精神.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认为,当道义的原则与功利的要求发生冲突时,应优先考虑道义原则;强调在对 “利”的追求中不能违背 “义”的道德准则[5].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种自己要发展和成功,也要帮助别人发展成功的推己及人、关爱他人的心态,注入奥林匹克文化中,对所有奥林匹克运动参与者有很好的教化作用.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抑制自己的行为,维护礼制,这种自我约束、自我校正地提升自身的观念,外输于奥林匹克文化中,可以更新奥林匹克主义,净化奥林匹克运动,使每个奥林匹克的参与者自觉抵制黑暗腐败现象,让奥林匹克运动朝健康阳光、公平公正的大道前进.2.2 西方人本主义与中国传统群体主义的互学共赢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及其精神反映了西方近代以来的人本主义文化精神,它强调展示人的本质力量,倡导对人的尊重,探求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发挥人的最大潜能,但由于过分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反而造成了许多背离人本精神的文化社会后果[1].儒家又太忽视个人的利益与价值,其规范的 “礼”全是群体道德规范和群体共同利益的体现.儒家基于群体利益,将群体价值作为个体价值的参照系.当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主张要以群体利益为重,必要时要勇于牺牲个体利益[4],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儒家认为将修己与安人、安百姓及齐家、治国、平天下相联系,即 “内圣”、 “外王”,强调个体对群体的责任和义务,忽视个人的价值、利益、发展,这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不足之处,应向奥林匹克文化学习,发挥个人的潜能、创造性、积极性.群体是由每个个体组成,若每个个体均无幸福满足的成就感,群体何来发展与成功?不重视个体价值的群体也是不人道的.奥林匹克文化也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大局出发,重视群体利益,强调人对他人的孝、悌、忠、信、教,提高责任感,抵制弄虚作假、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拜金主义,建立一个平等、民主、消灭种种丑恶现象的奥林匹克制度;形成运动员奋力拼搏、遵纪守法、公平竞争,裁判员大公无私、严格执法的和谐奥林匹克风貌,达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共赢.2.3 传统养生观与西方健身文化的互通互补奥林匹克文化提倡多运动健身,提倡征服和自我超越,通过体育竞赛拼搏进取,奋进向上.在奥林匹亚阿尔菲斯河岸的岩壁上还保留着: “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文化往往以静为主,《老子•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 曰 复 命.复 命 曰 常,知 常 曰 明,不 知 常,妄 作,凶.”虽然也有提出动静结合的理念,但主要仍是以静为主,如太极拳、气功等均属竞争对抗性不强、不激烈的运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可向奥林匹克运动学习,多加以对抗性强、有活力的运动,动静结合,增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活力与进取性.然而也须看到,过度耗损会损伤肢体的健康,许多退役的运动员都伤病累累,这方面,奥林匹克运动可适当吸收中国传统养生、保健中静中含动的运动形式,助于身体健康,防止身体过度透支与耗损,违背了锻炼身体的初衷.通过动静结合,实现和谐发展.在健身运动中,奥林匹克运动往往注重高水平竞技运动能力的培养、肌肉的强化,忽视精神与身体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虽强调形神共养,但偏于养神.庄子的弟子文子说:“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胃,闭嗜欲,养生之末也.”强调最重要是养神,其次养护身体.可见,两种文化需要互学才能完善自身,奥林匹克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肢体锻炼的倾向起修正作用[6],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奥林匹克运动身心共养,更能达到身体、意志、思想的统一与全面发展,获得双方共赢的效果.3 结语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了全世界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西方文化过于追求强大进取,强调个人利益,使西方社会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犯罪猖獗、吸毒成风、浮躁压抑等.一些西方学者发现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能修正西方社会的种种问题.中国体育文化具有很多奥林匹克文化所欠缺的东西,可以对奥林匹克文化进行补充、修正.奥林匹克文化也具有许多优点,需要中国体育文化向其学习,改进完善自身.只有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参照,互相吸收,才能得到共赢局面,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