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发感动”与古典诗词教育 王世立(1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2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湖北武汉430205)【内容Reference】叶嘉莹先生的“兴发感动”说,注重情感共鸣在诗词鉴赏中的核心作用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应该通过富于感染力的朗诵、情境再现、尝试把课堂延伸到室外、鼓励学生展开联想等多种方式来使诗词教育达到一种“感性的传达”Keys】兴发感动;古典诗词;教育;感性传达作者简介】王世立,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兴发感动”是叶嘉莹先生提出的一种鉴赏和学习古典诗词的思路和方法,笔者深有同感在佩服叶先生对古典诗词所做的精妙论述的同时,结合自己近几年在高校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兴发感动”说对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一、“兴发感动”说的准确理解叶嘉莹先生所说的“兴发感动”,是指包藏在诗歌中的某[来自wwW.lW]些永恒不变的魅力,是一种超越世俗伦理价值的“纯属于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存在”,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的存在,才使得诗歌有一种超越世俗伦理价值、超越时空的作用尽管时过境迁,但当后世读者在读到某一诗人诗歌的时候,能产生一种高度的情感契合,文艺学上叫“共鸣”。
这种读者与作者之间相感发的作用,就正是我所说的属于诗歌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在笔者看来,叶先生所说的“生生不已的生命”,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特有的永恒的魅力,她包含了我们民族最真、最善、最美的情感,是每个时代的人们深埋在内心的最原始的精神源泉,也正是因为有这种源泉,古典诗词才能一次次感动我们当我们读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样的句子的时候,是那样的感同身受,作者陈子昂怀才不遇的孤独感与现代社会重压下的我们产生的孤独感是那样的相似;读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像李后主一样,把内心的烦恼和愁苦化作流水,尽情宣泄;读到杜子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对淳朴无华的大自然无比热爱;读到王维“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我们对友人无尽的留恋;读到盂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对博大无私的母爱无比崇敬与感激;读到李义山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我们对甜蜜幸福的爱情无限渴望……二、兴发感动的作用首先,兴发感动的最直接作用,是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接受诗词中高尚的价值观、人生观、健全的人格和品质,变枯燥的理性说教为情感的阐发一切价值观,只有在情感上认同,才会被真正接纳,否则就会厌倦,甚至会产生抵触的情绪。
文学不同于其他的知识,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寓理性于感性之中的不能从情感上打动人,这样的诗歌即使包含再多的微言大义,也是不会被读者认可的其次,兴发感动还能唤起人们对美的感知,使人们对美“麻木不仁”的心灵得以复苏欣赏古典诗词,我们会用心领略自然界的美;然而古典诗词兴发感动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古诗词里面包含的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等真善美的情感,还能使我们对生命充满关爱,使我们的心灵“多愁善感”如杜甫《曲江二首》中有“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诗句,万花丛中,一片花瓣飘落下来,就触动了诗人的心弦,引起了他的无尽感慨北宋的秦少游《千秋岁》词中,也写到“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直到《红楼梦》中黛玉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都延续了这种风格试想如果没有对自然景物的敏锐感知,没有多愁善感的气质,这些大诗人是绝做不到这点的诗人“多愁善感”,才能将情感完美的传达给读者,而读者同样需要“多愁善感”,才能领会和感知这种情感、体验这种美此外,兴发感动还能够引起人的联想,抚平心灵的创伤,从诗词中获得无穷的精神力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对人生崇高价值的执著追求和坚强信念;“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对自我的高度自信与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以及对世俗名利的超然和洒脱。
从屈原到陶渊明,再到李白、苏东坡,“老当益壮”“穷且益坚”曾经是古代知识分子人生的信条,在困顿潦倒的时候,正是这样的信条,使得他们一次次超越自我,完成了生命价值及人格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这种包含在古诗词中的精神力量同样对生活在现代社会重压下的都市人完善人格、超越自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应当成为现代人获取精神动力的重要源泉当代古典诗词研究名家莫砺锋先生谈到这点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凡是好诗,一定是人人心头都有的某种情思的自然流露,诗人的本领在于把它说得细致入微、回肠荡气当我读诗时,往往觉得诗人就是我的代言人,他的作品就是为我而写的,那样的诗当然会感人肺腑三、如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做到兴发感动对于如何做到兴发感动,叶先生说:“如果更能对诗歌中感发之生命的美好的品质作一种感性的传达,使读者或听者能够从其中获致一种属于心灵上的激励感发,重新振奋起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藉诗歌而传承的一种精神力量,应该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首先,通过富于感染力的朗诵,让学生领略诗词的音韵美古典诗词和音乐、绘画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可以适当利用音乐、图片、视频等感性材料调动学生情绪如一次上课讲到苏轼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首先我让一位女同学上台进行朗诵。
该同学准备非常充分,上台后,她打开幻灯,屏幕上马上出现了一幅古代女子梳妆的图画,是中国传统画风格,非常典雅随着画面的打开,教室里响起了洞箫的声音,在呜咽的箫声中,她用缓慢而低沉的声音开始吟诵起来当吟诵到“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几句时,她声音几度哽咽,此时教室里一片沉静,其他同学无不动容,图画、音响、气氛、心情高度融为一体这首词的讲解也因此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节课下来,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背诵此词这充分说明了讲解古典诗词时,感性材料及朗诵环节的不可或缺其次,通过情境再现,引导学生入境,通过具体分析,让他们动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典诗词当然也不例外,再多的图片和音响也取代不了教师的讲解因此,感性的传达更重要在于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把学生带入诗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诗词中所表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传达的语言应当是感性的,且必须一步步将学生引入诗境,引起感动第三,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尝试把课堂延伸到室外,让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景色,通过自然景物来使学生感发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要数比兴了,绝大多数情感的抒发都离不开景物如李后主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相见欢》);李易安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等,没有对景物细微的体验,便很难理解诗人面对如此景物时的心情。
一味地在教室中凭空想象,没有对自然景物真切的、有意识的体验,就很难理解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情感我们每天可能都会见到一些自然界的景物,或许如喧嚣的柏油马路边的成排的法国梧桐,或许如钢筋水泥堆砌的都市上空一场被都市人家铝合金门窗牢牢隔绝的悄无声息的雨这样的景物,绝大多数人是会视而不见的,至多把它们当成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仅此而已,很难有意识地去用心用情去观察一棵树,聆听一场雨对大自然的变化,人们习惯于无动于衷,如前文所说“麻木不仁”,毫无感发,不知这是“多愁善感”的古典诗词的不幸,还是我们的不幸更重要的一点,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城市里长大的学生,大多数没有原生态农村生活的经历,也没有以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式的体验生活而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加快,古老而原生态的乡土中国正悄然离我们而去,很多农村的学生也很难体验原生态的乡土风情了,这的确是乡土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值得我们关切的一个问题没有农村生活的体验,没有原生态乡土风情的感知,也就很难与生长在乡土中国土壤里的古典诗词产生共鸣了所以我常常在上课的时候,鼓励学生们有刚间的时候,多去乡村体验一下生活,再来接触我们的古典诗词,就不会有陌生感,读起来也就会亲切一些了。
西方中世纪唯情论者阿贝拉尔曾经谠过:“因为我们观照自然现象时的心情不同,我们有时把秋夜的星星称作明珠,有时称作眼泪;有时欢呼晚霞的美,有时悲悼落日的斜晖;有时觉得月亮分外光明,有时埋怨它撩起人怀人的愁绪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美,事物的美总染上我们自己的感情这与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一个意思西晋陆机也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子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都充分说明了自然景物对人情感表现所产生的作用,这种作用对诗人如此,对诗歌鉴赏者也是如此有了对大自然敏锐、细腻的情感体验,才能够体会到诗词中真实、动人的情感,否则只能是隔岸观火基于这点,我们在进行古典诗词教学的时候,就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而应该让学生多体验,让他们用心去体味大自然、体味社会人生第四,以兴发感动为基础,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对诗歌进行自我理解中国自古就有“诗无达诂”之说,西方接受美学也认为读者在文学欣赏中具有创造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意识到发散性思维在诗词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一次,在讲到王昌龄的《从军行》时,有学生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的理解提出质疑,他认为此句表现了守边将士们的厌战思乡情绪,而非我们一般所讲的表现了将士们的爱国激情,其依据主要是对诗的后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句意的理解。
他认为将士们作战艰苦,不是不愿回去,而是因为战争不结束,不能回,也不让回,所以“终不还”,表达的正是一种厌战思家的情绪我觉得这种说法既新颖,又言之成理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也应鼓励学生在合理误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从而得到一种独特的审美愉悦综上所述,叶嘉莹先生所提出的“兴发感动”,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命题而对于从事古典诗词教学的教师而言,如何做到“感性的传达”,将诗词中的“兴发感动”传达给学生,则是教师们应该思考的关键问题除了文[来自Www.lW]中提到一些建议之外,还有很多方法值得探讨,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系中国高教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人文教育与大学生专业成才关系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6AIL0100018)注释:[1l[2l[4]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序言)第9、18、1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3]莫砺锋:《莫砺锋诗话》(序言)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董学文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史》第53-5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陆机:《文赋》,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第6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