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浅论论文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浅论论文预读: 摘要:一、“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之“濡缕”辨疑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文,“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中的“濡缕”,注释为:“沾湿衣缕.濡,浸湿、沾湿.”[7]19“‘衣缕'的‘衣’为误译”.南宋鲍彪注云:“沾濡衣之一缕.”[8]1800课文的注释当本于此.该句的前文是“使工以药淬之”,指将所求得的“徐夫人之匕首”用淬火技术处理,这样就会把毒药浸到匕首上.“以试人”的目的就是验证毒药之效.按照课文的解释是:血沾湿衣缕,人没有不立刻死去的.既然已经到了“血沾湿衣缕”的程度,那么“立死”的结果恐怕足可认定为匕首使然.胡三省《通鉴注》引司马康曰:“血出如丝缕也.”[8]1800这个解释较课文为优.我们不妨将“濡”、“缕”分别作一考察:“濡”字,《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毛传:“濡,渍也.”《广雅•释诂二》:“濡,渍也.”“渍”即浸、泡之义.《集韵•虞韵》:“濡,沾湿也.”所以,“濡”训“浸湿、沾湿”是没问题的.“缕”字,《说文解字•糸部》:“缕,线也.”段玉裁注:“此本谓布缕,引申之丝亦名缕.”训丝线、麻线,这是“缕”的本义,无论布缕还是丝缕,都极言其细.词语“千丝万缕”,“丝”与“缕”同句对文为训.“缕”后泛指线状物.据此,“血濡缕”应当理解为:血仅浸湿一缕,人没有不立刻死去的.极言浸湿范围小,而药毒性剧烈.其实,翻开《史记•刺客列传》,裴马因《集解》说的是很明白的,“言以匕首试人,人血出,足以沾濡丝缕,便立死也.”疑课文注释“沾湿衣缕”为“沾湿一缕”之误,虽一字之差,意义迥然.二、“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之“迁灭”辨疑此则材料引自《资治通鉴》,“齐王遂降”前被省略的是“秦使人诱齐王,约封以五百里之地”一句.那么,秦灭齐,先是诱降,后是迁徙而灭之.颜氏的解说能够将具体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言之有理,可备一说.不过,笔者认为“迁灭”恰恰反映的是秦国对齐国采取的一种军事策略.课文“迁灭”前是“终继五国”,毫无疑问,在六国中齐国是最后一个被灭掉的,秦灭六国次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后面又紧接着说明齐未赂秦而亦亡的原因,即“与嬴而不助五国”,这可看作是对前文“迁灭”的训诂.秦能横扫六国,与秦国所采取的抗纵连衡策略有密切关系,“秦远交齐楚以打击韩魏,迨韩魏不竞,乃离间齐楚以伐楚;最后游说六国,用挑拨离间威胁之手段,以拆散六国之合纵,使之连衡事秦.”[13]最初,齐国的力量还是较为强大的,秦国采取一切非军事手段,争取齐国中立,以削弱六国抗秦的力量.《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云:“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14]1902-1903五国既亡,“齐亦不免矣”.所以,“迁”字既不能简单认为与“灭”字同义,也不能解释为“改变”,而是放在“灭”字前构成偏正短语,起修饰限定作用,用来形容秦灭齐国的策略和过程.翻译出来,应该以“离散”更合适些.从词义系统来看,此为“迁”的引申义,史籍中也不乏用例,如《国语•晋语四》:“成而不迁.”韦昭注:“迁,离散也.”《潜夫论•叙论》:“今民迁久矣.”汪继培笺云:“迁、散同义.”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读懂文章”的最基本的前提是解释词义,虽然课文注释为师生扫除阅读障碍提供了很大帮助,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因为语言文字本身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又由于古代书籍距今时代久远、版本纷繁、错讹很多,失误难免;教材编写者作注时有种种顾虑和限制,给古文训释客观上增加了难度.所以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带着辨疑的态度和精神去阅读文本,同时应鼓励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共同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