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4-D及超声波处理对大豆胚尖遗传转化的影响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87KB
约5页
文档ID:310920251
24-D及超声波处理对大豆胚尖遗传转化的影响_第1页
1/5

    2,4-D及超声波处理对大豆胚尖遗传转化的影响    Reference:以大豆品种吉林35为材料,胚尖为外植体,研究2,4-D对丛生芽诱芽率和再生率的影响,得到最适宜的浓度为2mg/L以2mg/L作为萌发时培养基添加的2,4-D浓度,研究侵染时选用超声波处理的适宜时间,综合再生率及转化率结果考虑,侵染时选用经超声波处理6s后,真空侵染15min采用本论文中优化后的胚尖遗传转化体系,平均转化率较优化前有明显提高,证明本论文中对吉林35胚尖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措施是切实有效的Keys:大豆;胚尖;2,4-D;超声波大豆胚尖再生体系是近几年迅速发展的大豆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因为此体系取材方便、出芽快、再生周期短、操作简便等优点,已经被普遍应用于大豆组织培养、遗传转化研究中此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大豆胚尖再生体系中一些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进行优化,得到高效的大豆胚尖遗传转化体系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供试材料为大豆吉林351.2 供试仪器T6新世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F-460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SHB-Ⅲ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1.3 试验方法1.3.1 不同2,4-D浓度的影响将消毒后的种子分别浸泡于添加不同浓度2,4-D(0mg/L、1mg/L、2mg/L、3mg/L、4mg/L、5mg/L)的萌发培养基中,3次重复,萌发16~20h切取外植体,统计不同浓度的2,4-D对抗性植株再生率的影响。

将2,4-D浓度进一步细化到1mg/L、1.5mg/L、2mg/L这3个梯度,2次重复,萌发16~20h切取外植体,统计不同浓度2,4-D对抗性植株再生率的影响1.3.2 超声波对再生效果的影响切取胚尖外植体,将重悬液分装为6瓶,标号1~6,代表不同超声波时间处理(0s、2s、4s、6s、8s、9.9s),经超声波处理后真空侵染15min,统计不同超声波时间对再生率的影响共培养3d后,从三次重复中随机选一组,从中选取无坏死的外植体约0.1g,提取GUS蛋白,用于测定蛋白浓度和荧光值2 结果与分析2.1 激素2,4-D对抗性植株再生率的影响不同浓度2,4-D对再生率影响如表1所示,当2,4-D浓度为1mg/L和2mg/L时,平均再生率最高,且与不添加2,4-D的结果相比差异极显著细化2,4-D浓度处理的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数值可以看出:当激素2,4-D浓度为2mg/L时,平均再生率最高2.2 超声波对再生效果的影响侵染前不同超声波时间处理的GUS活性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GUS活性的平均值随着超声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但是超声处理时间过长会导致外植体褐化,例如超声9.9s时外植体褐化严重,降低了外植体的再生率。

不同超声[来自wwW.lw5u.cOm]波时间处理的再生结果如表4所示,虽然超声处理9.9秒的GUS活性最高,但是再生率很低,这就是褐化导致的,而经超声波处理6.0s再生率最高3 结论胚尖遗传转化体系中,农杆菌侵染的受体细胞为胚尖顶端的分生组织,其细胞数量非常少;2,4-D是一种合成植物生长素,使用2,4-D的目的是期望增加生长点分生组织细胞,或使这部分细胞更好的发育,从而使侵染时农杆菌更容易进入分生组织细胞中不同浓度的2,4-D对抗性植株再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2,4-D的确影响抗性植株的再生率,当浓度为2mg/L时,平均再生率最高侵染是外源基因整合到大豆基因组的过程,侵染前使用超声波处理可以使细胞产生细小伤口,这种伤口比机械划伤小,可以减少褐化,又增加了外源基因的整合效率超声波处理对再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超声波处理6s后遗传转化体系再生率最高Reference[1] 王萍,王罡,吴颖,等.大豆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2003,22(2):141-145.[2] 王萍,张淑珍,李文滨,等.大豆不同基因型胚尖不定芽的诱导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J].作物杂志,2010,(2):50-53.[3] 练云,梁慧珍,王树峰,等.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及转基因作物现状[J].大豆科学,2009,28(3):531-536.[4] 闫帆,孙昕,翟莹,等.大豆胚尖再生体系的研究[J].大豆科学,2011,30(5):757-763.[5] 闫帆,孙昕,翟莹,等. 6-BA浓度及基因型对诱导胚尖丛生芽影响的研究[J].大豆科学,2011,30(1):29-32.[6] Liu H K,Yang C,Wei Z M.Efficient Agrobact[来自www.LW]erium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soybeansusing an embryonic tip regeneration system[J].Planta,2004,(219):1042-1049.[7] 武小霞,李文滨,张淑珍.我国大豆转基因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2001,24(2):144-149.[8] 杨海英,朱丹华,胡小丽,等.农杆菌介导的大豆成熟胚芽尖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J].核农学报,2011,25(4):665-672.[9] 余永亮,梁慧珍,王树峰,等.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J].大豆科学,2010,29(1):143-150.[10] 袁鹰,刘德璞,郑培和,等.大豆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研究[J].大豆科学,2001,20(1):9-13.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