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论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现代主义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7KB
约8页
文档ID:310825187
试论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现代主义_第1页
1/8

试论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现代主义=“news_bd”>   什么是民族?什么是民族主义?民族与民族主义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们为什么出现?是先有民族后有民族主义,还是有了民族主义后才出现了民族?民族主义的类型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它在未来注定将消失还是将一直存在?这一系列问题看似不言而喻,却是现代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围绕着这一系列问题,当代各种理论流派展开了既旷日持久又影响深刻的学术争论,以致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相关理论既千变万化,又难于捉摸Lh而在上述争论以及诸多对民族与民族主义进行理论阐释的研究者中,盖尔纳(} rnest G eller)一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位理论家,其代表作《民族与民族主义》,也因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民族与民族主义起源、性质和发展的现代主义阐释,迄今仍是这个学科最为畅销与最顶尖的著作fz7s7s故此,在总体而言国内学术界对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研究的探讨还不很充分的情形下,本文特对在当代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中具有深刻影响的盖尔纳的相关理论做一概要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够为国内学界的民族主义研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一、因缘际会:盖尔纳创新民族主义理论的背景   正如著名的马克思民族主义理论家奈恩(TomNaim)所言:个人背景和生活阅历往往是决定一个民族主义理论家研究什么样的民族主义以及怎么研究的极重要因素,Cihz7这一观点尤其适用于盖尔纳。

盖尔纳1925年生于法国巴黎,却在幼年时期随着具有犹太血统、处于中产阶级下层的双亲经由德国迁居捷克,居住在彼时多元文化混杂交融、有着世界主义之城名声的布拉格在这样的氛围中,盖尔纳和父母家人用德语交流,和朋友伙伴们用捷克语谈话,而在专门的英语学校里则努力修习英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随着德国纳粹主义威胁的步步逼近,盖尔纳全家逃离捷克迁居英国四十年代,盖尔纳加入到抗击德国纳粹的军队之中,并作为捷克旅的一员,于1944, 1945年在北欧前线服役1945年5月,盖尔纳在布拉格参加了胜利大游行,并在战后捷克民族解放的重要时刻亲眼目睹了捷克社会的巨变和在此过程中民族主义的强大力量正是这些经历,成为了盖尔纳二战后思考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源头活水   不仅如此,二战前后,迅猛发展的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研究也构成了盖尔纳创新民族主义理论的重要推动力众所周知,二战后,伴随着全球性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旧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以及一系列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的不断涌现,世界各地的人们无不意识到,民族和民族主义政治力量在塑造现代世界的新面貌过程中,显现出了超过任何一种政治学说的强大力量,以致除非与它携手合作或至少不同它作对,几乎任何运动或革命都没有成功的机会。

ols}因此,民族主义研究从20世纪40年代之前的默默无闻与缓慢发展,一跃而为战后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   不过,二战前后兴起、传播并一度占据着中心舞台的永存主义与原生主义理论范式,却在民族主义研究发展的大潮中,逐渐显露出一系列局限和问题其中,以劳佩拉伽sep R . L lob era)和黑斯廷斯(A dr}an H astings)等学者为代表的永存主义民族理论一直坚持民族持久性的观点,他们认为,现代民族是古老民族的延续,现代人的民族认同深深植根于民族成员的传统情感和文化之中,因而,即使在前现代社会可能并没有产生民族主义理论,也不能否定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存在而原生主义则分为三个支系,为高班和瑞斯(} eiss)等学者倡导的自然原生主义认为,民族产生于原始的自然状态,人们的民族意识普遍存在于各个世代,它们可能被暂时抑制或遗忘,但遇到适当机会必将重新苏醒;以范登博格(V an den B exghe)为代表的社会生物学原生主义者则把民族和族群的起源与人类的遗传机制、本能相联系,认为族裔和民族都是自然的,它们是血缘群体的扩大,因而民族主义形成的根源在于人类的生物特性;最后,以希尔斯侣、格尔茨心eertz)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文化原生主义理论不仅强调个体对于民族群体的信念与感知,而且认为人类对于既定的社会存在具有的神圣信念产生了人们对族群和民族强烈的情感和依赖,由此也促生了民族主义。

总而言之,无论原生主义还是永存主义,它们都一方面强调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即民族与民族主义是古已有之、自然形成的;另一方面强调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历史久远性,也就是说,民族与民族主义在现代社会之前就已经存在   显而易见,如果遵循永存主义与原生主义的理论观点,那么历史上和二战后的一系列民族与民族主义现象就根本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譬如,如果民族与民族主义在现代社会之前就已经存在,那么为什么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后,才在思想家的著作与社会宣传手册中,正式出现了nation这一名词的现代意义,为什么直到西欧国家纷纷进入现代社会转型、民族国家建立的关键时刻,才在西欧社会中发现了民族主义的普遍踪迹与强大力量?再者,如果坚持民族与民族主义是古已有之、自然形成的,那么究竟该如何解释二战后在亚非拉许多新兴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中,创建新的国家与创建新的民族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现象呢? 正是由于永存主义与原生主义理论范式在历史和现实解释中的无力,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现代主义理论范式开始走上民族主义研究的中心舞台后者一反民族与民族主义原始性和久远性的基本观点,坚持从现代性入手解释民族和民族主义,强调它们是最近两个世纪以来一系列诸如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城市化、世俗化等现代化转型过程的产物,从而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认识与理解民族主义的方式,形成了迄今仍为大多数研究者所服膺的理论范式。

  盖尔纳逐渐成为了现代主义当之无愧的最主要代表人物自1964年发表《思想与变化》首倡从工业化转变对民族主义进行解释以来,盖氏七八十年代相继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阐述自己的现代主义观点,}之后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他对民族与民族主义进行了彻底的现代主义阐释,九十年代以来,又通过多篇论文与著作的补充论证,最终形成了一个独创性理论体系   二、从现代性解释民族与民族主义:盖尔纳民族主义理论的逻辑   (一)现代工业社会的兴起与民族主义的起源   追随着涂尔干与韦伯的社会学传统,盖尔纳提出,若想真正探究清楚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本质,那么必须接受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社会学二分方法,从现代社会的转型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结构与功能需求的根本变化出发,用社会学对其阐释Lo7isz在他看来,相比于传统农业社会,从18世纪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现代工业社会在三个方面: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和政治结构、文化形式的变化使得民族主义的出现成为了一种必然   1.工业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盖尔纳认为,传统农业社会是一个以粮食的生产和保管为基础的社会,在这种社会,出于稳定的需要和防卫的愿望,其既缺乏使经济不断增长和使技术不断革新的基础,又极其害怕社会流动性的出现。

而18世纪开始出现的工业社会,却是一个必须依靠着经济增长与技术革新才能不断生存、发展和合法化的社会,在这一社会中,经济增长与技术革新的要求促成了劳动分工的发达和职业的高度分化,并带来了高度的社会流动性,由此注定不能设立起等级和阶层的深刻障碍   2.工业社会的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按盖尔纳的说法,在传统农业社会,社会结构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在这种时代,社会被明确区分为占人口极少数的统治阶层与大多数的农业生产者其中,统治阶层掌握着处理暴力事件、维持秩序、垄断社会官方才智的权力,他们善于强调和突出自身的特权地位,也乐于不断地在自己和农业生产者之间做出区分,而不关心让自己的规范与文化让社会其它阶层广泛接受相对于统治阶级,大多数的农业生产者往往聚集于同质性的地区性群体内,过着一种可能几代人都待在同一个位置上、缺乏流动的生活在这些地区性群体内,虽然也会有相对复杂的劳动分工,不过,劳动分工后的专业领域往往差距很大并且难以沟通与流动,每个专业领域都需要从事者毕生的、持久的、完全投入的职业训练因此,这种社会的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依靠的是地方社群非正式、一对一直接的技能传授与培养 而在工业社会,对经济增长的持续追求带动了社会劳动的不断分化,分工越来越精确、复杂,变化也越来越快。

劳动分工造成工业社会人口流动加剧,导致工业社会不断地突破等级和阶层的障碍,进而,促进了一种平均主义的出现而且,与传统农业社会不同的是,工业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方式,要求劳动者具有流动性,并要求陌生人之间要能持续、经常和直接地进行交流,还要求人们共享一种标准的习惯用语和必要时可以用书面形式传递的精确意思要满足这些要求,工业社会只能依靠共同的、非专业化的、标准的一般性培训这种培训,是传统家族、村落或者部落等地方社群根本不可能提供的,只有现代国家的全民教育体制才能胜任这时,传统社会统治阶级和大多数农业生产者相互隔绝的社会与政治结构不再可能存续,而统治阶层的上层文化与地区性狭小文化互相平行、各自独立发展的局面也将一去不返   3.工业社会文化形式的变化盖尔纳认为,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一方面,统治阶层和大多数农业者的文化是断裂的,找不到一个被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的、规范的、以文字为后盾的统一文化另一方面,农业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是一种多样化的、受地方局限的、没有识字能力的狭小文化在这种社会,文化的作用是使社会内部的结构差异得以表达和强化,不可能产生平均主义的期望和理想而在工业社会中,一般性培训只有国家才能承受,工业社会的文化是由国家管理和保护的一种有识字能力、由培训维持的高层次文化。

这种文化的顾客遍及整个社会,它使用共通的、标准的语言媒介和书写体,它保证人们能够使用不带个人感情的、不依赖于语境的、就事论事的书面信息进行交流   总而言之,从传统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变化了的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和政治结构以及文化形式必然促使现代社会提出自己的政治和文化要求在政治上,现代社会要求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可流动的、无社会差别的,因此等级制、封建制遭到一致谴责在文化上,现代社会要求一种普遍的、同质的、超越地区限制的高层次文化,在这种文化主导下,个人可以在社会中自由流动,消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然而,两个障碍对现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需求的满足构成了威胁一个来自于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沟通障碍,一个来自于对社会一致性与流动性产生抑制的人类分类原则在盖尔纳看来,前一个障碍会使假设的、居住在美格洛马尼亚帝国境内、讲卢里塔尼亚方言的尚处于农业社会阶段的卢里塔尼亚人,与已经进入到工业比较发达阶段、讲美格洛马尼亚官方语言的美格洛马尼亚人,形成尖锐的矛盾冲突而后一个障碍则将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出现:在某个社会中,有一群碰巧肤色是蓝色的人群,即使该社会新的经济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并且官方政策也比较公正,但蓝肤色人群依然固执地坚持在这个社会里占据要么最高要么最低的地位。

这时,蓝肤色月卜蓝肤色这一分类原则伴随着蓝肤色这一可辨认的、非随机性、反社会一致性的特征,将使工业社会面临最严重的威胁   论证至此,终于可以回答民族主义的真正起源问题了首先,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纵向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横向上各个地方社群之间,是相对稳定和绝缘的,社会流动性的空间很小其次,在这种社会,充斥着各种受地方局限的、没有识字能力的狭小文化与流行于统治阶层之间的上层文化,其中,上层文化的作用在于区分统治阶层与大多数农民,而地方性文化的作用也在于区分社会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地区、血缘、职业和等级差异,没有人会对促进社会的文化一致性感兴趣因而,在传统农业社会,这种社会中的几乎一切,都妨碍了从文化边界的角度对政治单位所下的定义’,Lolm而在工业社会,伴随着对社会流动性与文化一致性的功能需求,也伴随着工业主义的发展不均衡,社会必然提出它自身的政治、文化要求,以便既能解决美格洛马尼亚和卢里塔尼亚之间的文化沟通障碍问题,也能解决蓝肤色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