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藏族逻辑文化的特征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50KB
约6页
文档ID:310814335
藏族逻辑文化的特征_第1页
1/6

藏族逻辑文化的特征=“news_bd”>   藏传因明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代表了藏传佛教的特色,也代表了藏族特有的文化景观古印度佛教自传入西藏,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仍然具有鲜活的色彩和强大的生命力这集中体现在藏传因明生动活泼的辩经活动中,而其最常用的论辩方式就是应成论式直到现在,以应成论式为主的辩经活动仍然盛行于藏区寺院之中,他代表着藏族独一无二的逻辑文化本文从藏传因明的起源与发展谈起,逐步引入藏传因明的应成论式,探讨其类型、结构和特点   一、藏传因明的起源与发展   (一)藏传佛教与藏传因明   藏传因明起源于古印度古印度人十分重视学习因明,把因明作为五明之一其中,因是指推理的根据或原因;明是指知识或学问因明通常被认为代表了古印度的逻辑学因而,藏传因明也代表了藏区特有的一种逻辑学   古印度因明历史悠久相传,因明出现于上古时代的《奥义书》但直到公元2世纪左右,因明才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当时婆罗门教内部六个学派之一的正理派重视研究因明,其创始人足目撰写了古印度最早的逻辑学专著—《正理经》然而,印度本土佛教日渐式微,当佛教逻辑在印度绝迹之后,西藏本土僧侣们的因明著述发展起来,从而逐步继续了印度的传统。

藏传因明忠实地保存了黄金时代的印度文明及印度哲学最杰出的成果   藏传因明在佛教传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佛教传藏分为两个时期,即前弘期与后弘期划分这两个时期的分界线是朗达玛灭佛事件前弘期从松赞干布开始到赤祖德赞为止;后弘期自朗达玛灭佛事件之后,佛教又开始在藏地复兴   据史料记载,唐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时,带来了一些佛经等物品,随从中还有一些僧侣但总的来说,当时的佛教对藏区社会影响微弱到松赞干布的第四代孙赤德祖赞时,佛教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并立足于西藏随后,赤德祖赞之子赤松德赞在公元八世纪请印度中观派佛学大师寂护到藏地弘法不久,寂护与藏人法光译出了陈那的《因轮论》,这是藏传因明的第一本译著在公元779年,寂护建成了桑耶寺,并请来了印度12名僧侣,开始在藏地剃度藏人出家到了赤德松赞时期,统治者大兴佛寺,并组织翻译大量佛教经典其子赤祖德赞更是把佛教推上了发展的顶峰   然而,佛教与藏地的原始宗教—苯教矛盾日益恶化这是朗达玛灭佛的重要原因为了躲避迫害,大量佛教徒纷纷逃至藏地周围的地区并在那里继续传播佛教后来,藏地统治者恢复了对佛教支持的态度,藏地佛教又开始兴旺发达,这就是所谓的后弘期。

  (二)藏传因明的两个时期   由于藏人未把入藏不久的古印度佛教进行本土化,所以早期的藏传因明带有古印度因明的特征这一时期被称为古量论时期,也被称为旧因明时期翻译印度佛教经典是藏人此时最主要的学术目的   到了公元11世纪,佛教后弘期初,法称七论译全俄洛丹喜饶在桑朴寺给僧众讲解因明,并革新了因明论式,以辩经的方式规范学风,以辩难、讨论的模式强化僧众的逻辑思维训练,形成了藏传因明的独特风格这标志着新因明时期的到来在这一时期,藏人的自著逐渐增多,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量学,又被称为新量论时期因明理论被广泛应用到佛理辩论中,形成最具特色的寺院论辩模式,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藏传因明的发展   二、藏传因明应成论式的流变   在藏传因明的推理论式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应成论式应成论式,藏文作Thi-hgyuz,是梵文Drasaingiha的意译它是佛家逻辑的一个术语,意思是,用论辩对方所承认的根据或理由,能够肯定正确的推导、诱导出或者证明对方所不承认的宗   应成论式是大乘佛教中观应成派专用于反驳他人主张、维护自身义理的一种特殊推论格式由于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都认为自己属于大乘中观应成派,并接受了用应成论式来排斥异己学派,因此,应成论式传入藏区后很快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发展。

从发展时期上来说,应成论式可以划分为早期和成熟期   (一)早期的应成论式   应成论式起源较早,一般认为它肇始于龙树其后学,主要是佛护、月称一派把应成论式发扬光大他们使用这种只破不立的论证方式去驳斥他人的论点,即利用对方所肯定的理由来否定对方的主张这是应成论式的特点之一   由于应成论式在反驳过程中能取得良好效果,被诸多佛教逻辑大家广泛介绍和采用,如陈那、法称等但他们最终没有把应成论式定为正式论式,很可能是考虑到应成论式的破斥力量极易导致彻底怀疑主义的出现,从而影响佛家理论的传播所以,古印度只产生了应成论式的萌芽直至佛教入藏,应成论式才得到长足发展   (二)成熟期的应成论式   应成论式正式成为佛教逻辑论式,应该在恰巴曲桑之后、萨班之前这段时间内萨班所著《正理藏论为他比量品》对应成论式下了定义但有人从史料中推测,《量论摄义》是应成论式确立下来的最早论著   萨班对应成论式的研究,集中在以下两点:第一,他对前人关于应成论式的分类进行评述;第二,他提出了自己关于应成论式的分类,并给真似应成论下了定义萨班在列举了前人对应成论式的分类后,指出其中的混乱,并提出了自己对应成论式的划分:自续之中亦同故,存在因无、遍违故,不容误难决定故;应成分四不应理。

不成若分二真成,似应成式则成无,因此,遍成是错乱,故应成非十四种田他把应成论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真应成论式,一类是似应成论式萨班给真应成论式下了定义:通过说许立不许田,就是以种所许因来成立敌所不许宗;他给似应成论式下的定义为:   说许却不立不许田也就是利用敌因却不能引生敌所不许宗者在这两大分类下,萨班又把真应成论式分为二十种,似应成论式分为四种,分类极其细致精准   继萨班之后的格鲁派始祖宗喀巴罗桑扎巴,对应成论式也有深入研究宗喀巴在萨班基础上,把真应成论式分为射理由和不射理由其中,射理由是指出过破,即直接驳斥对方的理由;不射理由是指立量破,即正面立一个与敌论对立的命题以达到破斥的目的   宗喀巴之后的藏传因明中影响较大的是普觉强巴的《因明学启蒙》此著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叙述小理路;第二部分是叙述中理路;第三部分是叙述大理路第三部分专门研究了应成论式的内容在普觉强巴看来,三支论式、五支论式虽然是藏传因明的经典论式,但在论辩的实践过程中,应成论式的作用更大   三、藏传因明应成论式的特点   在藏传因明中,应成论式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是藏传因明区别于汉传因明的主要特点之一应成论式的特点表现在其形式方面,比如口头化与对诤化的特点。

常见的应成论式主要是典型论式、口头论式与对诤论式这些形式与西方逻辑学三段论有所不同,下文会进一步分析   (一)应成论式的典型论式   应成论式中的应成意为(敌论)将变成过失(论),应成论式亦即委婉出过论式或顺他显过论式或顺成反破论式,属于能破的一种论式应成论式不同于佛教逻辑中的五支论式、十支论式、三支论式与二支论式,其典型论式为:   (一类观点:承认声音永恒,并且永恒的东西一定不是产生出来的)   声有法,应非所作,   是常住故   佛教逻辑中的五支论式包含有宗、因、喻、合、结,三支论式包含有宗、因、喻从应成论式的典型论式可见,整个论式没有使用喻支这有利于论式间的不间断连接,适合于口头对辩   (二)应成论式的口头论辩形式   口头论辩应成论式是古代印度各教派、学派、学者间进行辩论时的常用论式藏传佛教传承了这种辩诤之风在藏传佛教里,评价一位高僧一生在教理方面的作为时,一般会从讲、辩、撰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在最精美的藏传佛教绘画中,提婆大师的形象就是在口头辩论中准备拍掌问难的姿势,栩栩如生而在汉传佛教中,因明只是论辩的工具,属于‘小道’因此,汉传佛教对论辩的重视程度远不如藏传佛教。

于是,以口头形式的论辩也就成了藏传佛教的一个特点,并且这种口头辩论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使用应成论式进行口头论辩,其形式多种多样,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论辩均可黄明信的《藏传佛教的立宗与口头辩论》列举了几种口头论辩形式,对这种口头辩论场景进行了精彩的描述比如,学僧坐在地上围成一圈,自由组成一对一的若干对问者站立,答者坐着其余的人可以自由参加问者一方,形成多人问、一人答或一人问、多人答的不同组合在相邻的两个年级间举行的年级对辩结束后,两个年级聚在一起,讽刺对方失误,然后扬起帽子高呼保护神胜利了!   (三)应成论式的对译形式   在论辩的主体上,参与应成论式的人员一般为立者、敌者和证者三类,其中每一类又可以分为真、似两种,于是一共有六种情况,分别是真立者、似立者、真敌者、似敌者、真证者与似证者证者又分为三种—裁判证者、随言证者与惩罚证者设立证者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论辩双方的公正与公平   应成论式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分别是有法、所明与因有法是因和法所依起处,故争诤所依、诤依、依、所立有法、欲知有法、所别、前陈法就是所要证明的有法的属性,又叫所明、所立法、差别、能别、后陈因就是与有法结合成为论证的理由或根据,又叫能立因、因之后陈。

  应成论式的对诤,有问有答一般来说,应成论式的回答只有三种情形:承许、因不成,不周遍回答者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来回答承许,即论辩对方承认所立宗体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形下,破者必须论证原来所立宗体是不正确的如果对方在论辩进行了一段之后,否定了他自己原来所作回答,返回头来承认自己原本否定的是正确的,这在应成论式中叫根本许论辩双方必须默契使用承许、因不成,不周遍来进行答复如果破方认为有必要明确问题,可以说请述答案这要求立宗者要完整地把答案述说一遍   (四)应成论式与三段论的比较   把应成论式与西方逻辑学的三段论式进行比较,有法相当于小项S,法相当于大项P,因则相当于中词M,因而,有法、法和因三者关系可以表示为:   有法+法—所立、宗体、应成语,命题SA P   有法+因—能立因,小前提SA M   因+法—随后周遍、后遍、周延,大前提MAP   需要注意的是,应成论式中的否定命题被当作肯定命题的负式来处理通过对比二者,发现西方逻辑学的三段论并不能很好地比附于应成论式因为藏传因明对特称判断小项作为有法有过来处理,并且也不承认A是A的思维基本规律由此可见,藏传因明中的应成论式是藏传因明与西方逻辑学相区别的根据之一。

  当然,应成论式符合逻辑学的推理与论证方法以经典案例白法螺颜色之辩来说,守方主张:凡是颜色都是红色应成论式以攻方提问、守方回答的方式来展开攻方通过构造两个互为矛盾的判断,即白法螺的颜色应是红色,因为是颜色故与白法螺的颜色应不是红色,因为是颜色故,并迫使守方承认白法螺的颜色应不是红色守方不得不以不遍来回答白法螺的颜色应是红色,从而反驳了自己的主张   总之,应成论式具有口头化、对诤化的特点,形式多种多样,但使用者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在实际的辩经活动中,参与者利用应成论式可以有效地训练自己的论辩能力,为进一步研习佛教经典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总结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孕育出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其中逻辑文化从更深层次上彰显了他们的丰富内涵藏传因明作为民族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堪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逻辑学本文通过分析其历史渊源,对藏传因明特有的应承论式所具备的口头化、对诤化等特征进一步探讨,发现应承论式体现了藏传因明的特征,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