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民众史观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50KB
约5页
文档ID:310576903
浅析民众史观_第1页
1/5

浅析民众史观=“news_bd”>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研究一直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但是,由于缺乏中层理论和实证工作的支持,唯物史观的一些理论原则并没有得到贯彻,有的人甚至对唯物史观理论本身也存在一些绝对化和片面化的认识在历史著述中,作为历史主体的民众的活动与贡献很少被提及,民众的生活状态和疾苦、业绩和贡献、利益、愿望、要求和呼声,以及他们对历史的看法,更很少得到反映这说明,我们的史学研究还没有从固有的史学传统中走出来正是因为这方面的缺乏,造成了史学内容的片面和单薄随着时代的发展,转换研究的立场和视角,成为现时代对史学的呼唤,也是史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有必要提出民众史观   一、民众:历史的主体   不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被统治、被领导的一般社会民众总是占人口的大多数可是在以往的历史著作中,民众总是被忽视的一部二十四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帝王将相史,民众在其中被提到的地方微乎其微梁启超就曾将二十四史斥之为二十四姓之家谱和帝王之家谱,指导的历史著述,恢复了劳动人民的历史地位,成就了新中国史学的辉煌业绩然而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阶级斗争的绝对化,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又变成人与人的斗争史。

翻开历史读物,只见风云变幻、制度消长、政权更迭,人民大众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和生活的?他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喜庆、交际往来是怎么发展变化的?作为主流社会的精英意识与民众的文化心理又是怎样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种种贴近平民的课题沦为无足轻重或视而不见,因此当我们追溯前人的生活状态时,往往模糊不清或者语焉不详毫无疑问的是,这已成为新中国史学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新世纪的史学,不仅要继承前人的遗产,继续解决历史遗留下的问题,更要有视角下移的胆识,充分反映各种人群多姿多彩的境遇和心路历程,史学研究需要有多方位多角度的纵横编织,才能立体地谱写出一部中华民族的全息史史学走向平民,请平民进人史书,必将给史学开辟一片灿烂的园地①赵世瑜一直尝试将研究视角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努力着将立场移到民众一方,由此观察整个世界他认为有必要将以往忽略的基层社会的历史、普通民众的历史、日常生活的历史和民间文化史掸去灰尘,重新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应该意识到,普通民众没有掌握记录历史的权利,没有被赋予发出声音的合法性,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生活在历史中,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记忆应该将这部分内容也纳人历史研究的视野②李亚东甚至提出应该为无权势者立命,他认为《中国底层访谈录》一书,就是在为无功、无德、无言的底层人物立命。

小人物身边淌走的每一秒钟,都是历史,应该给予重视③李长莉的《关注民众观念世界—对思想史研究对象及方法的思考》,指出民众观念具有精英思想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首先,民众观念是最普遍、最一般、最基本的思想观念,是活在民众生活当中、支配人们日常言论行为的普遍观念;其次,民众观念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代表着人们的普遍观念,因而是决定社所普遍认可的主流思想和主导理念,最后影响于整个社会,回归于普通民众的观念之中民众观念是精英思想孕育产生的基础、土壤和来源,也是精英思想影响于社会、扎根于社会的归宿因而,民众观念作为社会思想自身运动过程的首尾两头,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   我认为,他们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应该重视民众史的研究,不能在历史著述中仅仅主要反映那些大人物的活动,特别是政治领袖人物的活动,应该让民众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地体现   二、民惫:解释历史的基础   民众既然是任何社会的主体,历史上的任何统治者、领导者,在执政时就不能不注重民意从古今中外的全部历史来看,谁顺应了民意,谁就能获得民众的支持,谁就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因此,在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时,不应该只看统治者、领导者即大人物的动机,更重要的是要考察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民意。

  例如1927年南京政府的建立,武汉政府的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阶级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对于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阶级本来是支持的,可是后来由于工农运动的发展,危害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便转而支持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从而使南京政府得以建立,武汉政府陷人危机,最终垮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陷于失败长期以来,大部分党史著作都认为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可是没有注意到当时民众运动中的左倾错误造成的严重危害对于武汉地区工人运动的左倾错误,刘少奇早就指出了这一点而湖南农民运动的左倾、过火,更是明摆着的事实当时国民革命军的很多军官,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小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rsquo;①   正因为民意如此重要,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把民意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毛泽东曾经把相信群众作为一条根本的原理②,并说凡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才是正确的;而凡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不正确的③邓小平更明确地指出: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

④他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一个就是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然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就应该时时注重民意,并以是不是符合民意,作为判断党的领导是不是正确的标准对于这一点,胡乔木1988年9月8日在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修改问题的谈话中就曾指出,要处理好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看人民在发生什么变化,党是不是跟上这个变化,是不是意识到这个变化,这就是在判断党的领导是不是正确⑤这就是说,是不是反映了民意,这是判断党的领导是不是正确的重要标准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应该这么看,对于历史上的一切统治:氰领导者以及一切方针、政策和措施,都应该这么看   三、民益: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   民意虽然是很多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基础,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的重要根据,是任何统治者、领导者、政党和政府不能不注重的重大问题,但是,民意是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在某些时候并不都是正确的因为不管在任何社会,占统治地位、主导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领导阶级的思想,民众的思想不能不受到占统治地位、领导地位的思想的影响和支配。

另外,民众是分为阶级、阶层和派别的,他们的思想不能不受到本身利益的局限由于民众处于社会的底层,活动范围有限,信息了解不多,因此他们的思想和对事物的看法,更多地是出于感性和直觉的认识,往往缺乏全面的、理性的思考再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等运动,虽然反映了广大民众急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反对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等民意,但那种违反经济规律,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大搞群众运动的错误做法,必然导致严重的后果结果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不但没有实现大跃进,没有把广大群众带人人间天堂,反而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全国人民挨饿的局面,成千上万的人非正常死亡文化大革命也不但没有带来大治,建成一个纯洁美好的社会,反而造成十年内乱,使各个阶级、阶层的人们都受到严重的损害当时广大民众支持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的民意,显然是违背他们的根本利益的,是不能加以肯定的   因此,在历史研究中不仅要重视民意,还要看这种民意符合不符合民益,以民益特别是民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作为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四站在民众的立场研究历史 既然民众是历史的主体,民意作为解释历史的基础,民益是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我们就应该站在民众的立场来研究历史,让民众成为历史的主角,反映各个历史时期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疾苦、业绩和贡献、利益、愿望、要求和呼声,以及他们对历史的看法。

  站在民众的立场研究历史,首先要转换研究的立场和视角,即从长期以来流行的从上到下的研究变成从下到上的研究,不仅要注重民众史的研究,更重要地是要站在民众的立场,从民众的角度来看历史研究的立场和视角变了,对很多历史问题的看法也就变了,会和以前从上到下研究历史得出的结论大不一样 其次,在历史研究和历史著作中应该充分反映民意在写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个方面或任何历史事件时,都应该认真研究和反映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疾苦,民众的利益、愿望、要求和呼史人物和事件的根本标准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标准多种多样,可以以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但最根本的标准,还是要看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活动、这些历史事件的结果符合不符合民众的利益凡是符合民众利益的,就应该肯定;凡是不符合民众利益的,就应该否定   谈到这里,有人会说,对于中国现代史特别是党史,我们向来都强调要站在党的立场进行研究,现在提出民众史观,强调要站在民众的立场进行研究,会不会和站在党的立场发生矛盾呢?我认为,站在民众的立场和站在党的立场是一致的,并不矛盾因为党就是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站在党的立场,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站在民众的立场。

凡是顺应民意、符合民益的思想和行动,从党的立场来看也是应该肯定的;凡是不顺应民意、不符合民益的思想和行动,从党的立场来看也应该是否定的   五、如何按民众史观研究历史   长期以来,我们研究历史主要是根据文献资料但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主要是由统治者、领导者写的,或按照他们的指示、遵从他们的意愿来写的;真正反映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疾苦,业绩和贡献,利益、愿望、要求和呼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和看法的文献资料很少要按照民众史观研究历史,研究方法也需要加以改变   第一,应该注意有关民众的资料的多样性例如反映民众生活状况和疾苦的,既有文献资料,也有实物资料,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文献资料的同时,还要注重实物资料,搜集有关实物的图片又例如,民众评价活动的形式很多,有的学者就曾指出,舆论是其中的主要形式,谣言是舆论的否定形式,民谣是艺术形式的舆论①也就是说,民众的评价包括舆论、谣言、民谣等形式对于这些不同形式的评价资料,都应该注意搜集   第二,应该注意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中认真挖掘那些有关民众的资料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有关民众的资料是非常分散的有的是作为正面资料出现的,但有很多往往是作为反面材料、批判材料出现的,被掩埋于大量的所谓正面材料之中,这就要求我们从各种文献资料中认真地加以挖掘。

  第三,应该加强调查和走访,真正深人到民众中,调查那些仅仅在民众口头流传或深埋于民众心中的认识和看法有的材料虽然仅仅限于口头流传,或深埋于民众的心中,但这些认识和看法,可能比那些文字记载的东西更具有传达民意的价值美国的弗里德曼、毕克伟、塞尔登三位教授,从1978年开始,每年都不远万里,到河北省饶阳县五公村实地调查两到三次,最后写出了很有价值的力作《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②弗里德曼说他到了五公村33次,有的著作甚至说他们到了35次像他们这种不辞辛苦,深人实际调查研究的精神和方法,我们应该认真地进行学习   第四,应该对搜集来的材料认真进行分析前已说过,不同阶级、阶层、派别、集团的民众,即使同一个阶级、阶层、派别、集团的民众,对同一个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往往是不一样的因此,搜集来的材料也往往是不一致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作一番去伪存真的功夫,看看有哪些是真正代表民意、符合民益的,并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的看法和评价,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五,应该对写作形式加以改变长期以来流行的历史著作的写作形式,主要是所谓的学术著作,一般民众看得很少,应该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