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冷战后西方人道主义干涉的模式演进———从科索沃战争到利比亚战争的启示=“news_bd”> 一、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使西方重新推行人道主义干涉 ( 一) 传统的人道主义干涉理论 被《联合国宪章》所排斥以安理会为核心的现代国际安全制度建立后,传统的人道主义干涉理论在20 世纪中叶之后被国际法主流意见所否定这是因为该理论与《联合国宪章》存在深刻的矛盾虽然《联合国宪章》对主权和人权都做出了规定,但是两者在法律地位上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现代国际法的整个法律体系建立在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基础上《联合国宪章》第2条明确把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列为各项基本原则的首项然而,《联合国宪章》对于人权只是做了一般性的规定,连基本原则都不是因此,作为基本原则的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可以适用于国际法的所有领域,而关于人权规定并不具备如此普遍的法律效力此外,《联合国宪章》在第2 条第1 项对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规定是斩钉截铁的,即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而对人权的规定却是劝告性的,使用了增进、促进、提倡等词汇 由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现代国际法演化出了另一个基本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
所谓不干涉内政原则,是指国家在国际关系上不得以任何借口、以任何方式介入别国的内部事务,不得将自己的立场、意志或者社会制度加强于别国《联合国宪章》将不干涉内政原则也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加以规定,即第2 条第7 项: 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且并不要求会员国将该项事件依本宪章提请解决鉴于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在现代国际法上的极端重要性和崇高威望,在20 世纪中叶以后,传统的人道主义干涉理论被《联合国宪章》所排斥,再也无法像在18 世纪和19 世纪那样获得国际法上所谓的正当性 二、科索沃战争标志西方独立摸索国际安全制度的新模式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科索沃战争是冷战之后西方人道主义干涉的第一次正式实践与在卢旺达问题上一样,联合国安理会在科索沃人道主义危机上同样显示出迟钝与软弱这场战争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西方国家对国际安全制度的大胆突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南联盟使用武力是没有得到安理会事先授权的,因而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很显然是一场非法的战争然而,就是这样一场非法的战争竟然得到了安理会的追认,即以第1244 号决议实际上承认了科索沃战争的合法性。
这使西方世界欢欣鼓舞,却让坚持传统观点的国际法学者唏嘘不已以这场战争作为起点,西方世界开始独立摸索符合自身利益与价值观的国际安全制度的新模式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西方大大降低了对安理会重要性的评估,在以人道主义干涉为借口的伪装下,态度强硬地开始重构国际法上武力行为的合法标准1999 年4 月,即科索沃战争正在进行之中的时候,时任英国首相的托尼布莱尔( Tony Blair) 在芝加哥发表演讲,提出是否进行军事干预的考察标准他一共提出4 条使用武力的标准: 第一,我们是否对事实予以肯定? 第二,我们是否已经用尽所有的外交选择? 第三,在对局势进行现实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存在采取军事行动是否是明智的和谨慎的? 第四,我们是否有国家利益牵涉其中很显然,布莱尔所谓的新标准并没有考虑在现行国际安全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安理会的作用同时,他也坦率地承认: 从本质上讲,西方所关注的仍然是自身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人权问题 三、利比亚战争是人道主义干涉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嬗变 2011 年2 月15 日,利比亚一些年轻人在第二大城市班加西( Bengazi) 举行示威,喊出了反对卡扎菲的口号利比亚安全部队发射橡皮子弹,将示威者驱散,造成38 人受伤。
此次冲突迅速演变为全国性动乱,示威者与安全部队的冲突不断升级,进一步导致大量人员伤亡2月26 日,利比亚反对派宣布在班加西建立临时政府,由此利比亚陷入内战状态,安全局势不断恶化2 月26 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970 号决议,决定对利比亚实行武器禁运、禁止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及其家庭主要成员出国旅行、冻结卡扎菲和相关人员的海外资产等措施3 月17 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第1973 号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 根据安理会的上述两个决议,从2 月19 日开始,以法国为首的西方多国部队对利比亚展开空袭行动从3 月28 日起,北约开始接管并执行利比亚禁飞区的任务,对卡扎菲政权的地面目标进行大规模空袭在北约战机和导弹的持续轰炸下,利比亚反对派在军事对抗中逐渐取得优势8 月22 日凌晨,由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宣布,反对派武装已控制首都的黎波里( Tripoli) 统治利比亚30 多年的卡扎菲政权最终倒台这场战争对人道主义干涉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使西方的干涉模式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重大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