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儿童幽默感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KB
约7页
文档ID:310569804
浅析儿童幽默感_第1页
1/7

浅析儿童幽默感=“news_bd”>   幽默感指个体在感知、理解、欣赏滑稽可笑等幽默刺激以及在使用和创造幽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将幽默感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 世纪60年代或更早,以心理学为首的相关学科不仅创造了大量与幽默感相关的知识与理论,也奠定了幽默感研究的基本规范与传统随着21 世纪是儿童的世纪这一时代主题的到来,探索儿童的世界成为各学科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有关幽默感的心理学研究也开始将研究对象由成人转向儿童,对儿童幽默感研究的基础、方法及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探索,为人们理解儿童及儿童幽默世界打开了新的视野近年来,以幼儿为本、保护幼儿对于自由的追求已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价值观,而幽默感在本质上强调的就是天性的解放、情感的宣泄和对自由的追求,因此关注和培养幼儿的幽默感不仅有利于发展我国儿童的健全人格,而且有助于推动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儿童和儿童教育的认识与理解鉴于此,本文拟梳理国际上有关儿童幽默感的研究,以为我国建设儿童幽默感培养课程提供科学依据与有益经验   一、研究主题:从理论走向实践   当前国际上儿童幽默感研究的核心议题主要围绕着两个相互联系的维度展开,其一是有关儿童幽默感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点的研究,主要包括儿童幽默感的基本发展阶段、风格类型及相关影响因素等;其二是有关儿童幽默感实践应用的研究。

  (一)儿童幽默感的发展阶段   有关儿童幽默感发展阶段的研究一直是核心议题已有研究证实儿童幽默感的发展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有学者甚至直接把幽默感看作一种认知能力,一种理解、记忆、传授和创造幽默的能力关于儿童幽默感发展的具体阶段,主要有二阶段论、四阶段论和五阶段论等说法,其中以麦吉(McGhee)的四阶段论较为经典和完善麦吉认为儿童幽默感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建立在其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上的,主要包括动作的失谐、语言的失谐、概念的失谐和多重含义中的失谐四个阶段①这一结论获得了博金(Bergen)等学者的支持,一般都认为儿童幽默感的发展与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结构发展阶段相一致然而该主题研究也折射出一些缺陷:一方面,关于幽默感的理论众多,如幽默感的生理理论、心理分析理论、个体差异理论及社会理论等,然而已有研究仅从认知理论出发,视角单一,缺乏对儿童幽默感发展阶段的多元探索另一方面,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水平阶段论虽意义重大,但是后续多项研究结果对其争议颇大,认为其存在低估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倾向,因而借鉴其作为研究儿童幽默感发展阶段的理论基础,也必然会面临低估儿童幽默感发展水平的质疑如儿童幽默感发展的二阶段论代表人物斯库特兹(Schultz)认为7 岁左右的儿童只能理解与现实不相符的玩笑,但并不一定明白隐藏于玩笑后的解决方法,儿童幽默感的发展介于失谐欣赏与失谐解决的转换之中。

但学者潘(Pine)与茹斯巴特(RothBart)质疑斯库特兹这一观点,认为4~5 岁的儿童就已经能够解决失谐问题,尤其是视觉失谐   (二)儿童幽默感的多方面价值   已有研究发现,幽默感对儿童具有多方面的发展价值,特别在认知发展、创造性、积极性人格、社会交往及生理健康等方面幽默感本身不仅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受认知相关因素(如符号的表征能力、创造力等)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对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的反作用同时,幽默感要求儿童以非常规思维的方式和新的视角看待事物,经常性地欣赏幽默事物和创造幽默表现,这使得儿童发散思维的能力较强,有助于从整体上促进其创造性的发展幽默感还有助于缓解和提升人际关系,如麦吉的一项为期6 年的长期研究指出,主动运用幽默感能促进人际交往并提高社交能力,有丰富幽默感的儿童在朋辈中较受欢迎,易与他人建立友谊,在社会交往中也更敢于表达自己,从而增强个人对群体的影响力与支配力此外,研究者还提出了幽默感促进身体健康的四种假设,如幽默感能够引发快乐情绪、调节心理压力等,并已获得相关实证研究的支持但是由于儿童幽默感影响因素的多样化,已有研究基本上只是论述了幽默感整体上的发展价值,而缺乏幽默感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儿童发展价值的研究。

在成人幽默感研究领域,有研究者将幽默感分为社交技巧幽默感、粗鄙淫秽幽默感和矫饰贬抑幽默感三个维度,还有研究者提出幽默感表现方式有适宜和不适宜两大维度,[7][8]即幽默感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未来研究中需要以客观的价值取向来探究幽默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然而当前有关儿童幽默感的价值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幽默感的正面促进作用,对于其消极与负面影响尚未予以重视另外,早在16 世纪后半期,幽默感就受到了艺术领域的青睐,人们当时已经认识到幽默感的艺术价值,直至1696 年康格里夫正式把幽默感的表现手法划入喜剧范畴,这标志着人类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寻求幽默感的美学特征,但是当前儿童幽默感的价值研究则更多集中在认知、社会交往和身体健康层面,相对忽视幽默感在儿童艺术素养方面的促进作用   (三)儿童幽默感的影响因素   大量文献表明,儿童幽默感的发展受到诸如遗传、性别、年龄、认知发展水平、个性差异、家庭环境及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结论并非完全一致其一,当前关于儿童幽默感性别差异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争论,如麦吉运用观察法研究3~6 岁的男女儿童在笑的频率、口语幽默感创造与敌意幽默感上的表现,结果发现并无性别差异,但坎扎(Canlzer)等学者反对这一说法,他们发现在所有的幽默感类型中,男生多为幽默感的产生者,而女生多为幽默性刺激的回应者,男生相对女生的敌意幽默感表现较多。

拉波特(Lambert)等人也声称,提起幽默感时男性似乎能表现出更多的玩笑、戏54弄和取笑,而女性则多表现为倾听者,而非自己主动运用幽默感该现象可能源于研究立场及被试选择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异其二,已有研究发现性格、气质与幽默感呈明显正相关,即多血质、胆汁质等性格外向的人的幽默感更强[13]在幽默感与其他人格特质的关系中,已有研究证明幽默感强的个体通常拥有更高水平的乐观主义、自尊、自立等人格特质[14]总的来说,该领域的研究基本都支持儿童幽默感与积极人格特质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三,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幽默感发展的重要因素,儿童早期对幽默感的欣赏和表达水平更多取决于其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在此方面主要存在两种假说:强化假说和压力应对假说强化假说认为父母的幽默感欣赏、笑和对玩笑的反应都可作为一种幽默感角色模型,对儿童幽默感的发生起到积极的强化作用压力应对假说则提出在志趣不合的家庭环境中,压力、冲突和焦虑的出现会激发儿童幽默感的形成,因为幽默是他们释放敌对情感的有效途径但是多数研究支持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更有助于儿童幽默感的形成,如费舍(Fisher)认为亲子间的互动游戏会促使儿童模仿行为中的合作关系、语言、认知和积极情绪,进而提升儿童的幽默感。

此外,还有学者进一步调查了学龄前儿童的幽默感风格类型,结果发现儿童的情感主要受母亲幽默感风格的影响,同伴竞争力则更多受父亲幽默感风格的影响这一成果丰富和加深了家庭因素对儿童幽默感的影响研究,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育儿新视角但是,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虽然研究范围较广,但是整体研究较为零散,没有整合,且缺乏多种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其次,已有研究较为浅显,多停留在观察资料的描述和结果呈现上,对于深层次原因的挖掘和多种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缺乏深入思考与分析再次,已有的相关影响因素多停留在幼儿的认知、家庭、人格等方面,较少关注幼儿社会性层面的影响因素,如幼儿与不同同伴间的交往、幼儿表现幽默感的不同情境、幼儿对熟人和陌生人的幽默感表现差异、幼儿与成人或同伴的幽默感差异等   (四)儿童幽默感训练课程的开发应用   当前儿童幽默感研究开始转向儿童幽默感的实践应用方面,主要是儿童幽默感训练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该领域的研究是将有关幽默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幽默感在上世纪80 年代初,美国、德国、法国、以色列等国家已经设置有专门针对幼儿幽默感的培养课程,其设计均以儿童幽默感的基本发展特点为理论依据,重视儿童对幽默的理解力及相关能力的培养,提供不同的幽默性方案或活动设计。

如尼欧(Nevo)等学者研究开发的幽默感训练课程就拥有较完整的理论支持与实施成效,被试的幽默感获得显著提升不过,已有关于幼儿幽默感训练课程的研究整体上仍旧偏少,仅有少数国家尝试开展儿童幽默感训练课程,但考虑到幽默感发展的文化差异性,未来仍需要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幽默感训练课程,开发适宜于各国儿童的幽默感培养方案另一方面,仅有的幽默感训练课程多为短暂的实验设计,缺乏长期运行的机制,未能真正有效地融入幼儿教育中这也是未来需要加强的,在此方面我国台湾学者柯慧贞以行动研究的方式,通过设计和实施游戏活动方案来促进幼儿幽默感的发展,[18]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研究范式:走向融合与创新   范式是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指的是某个学术共同体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所共享的信念、坚守的研究传统、价值立场以及研究方法、问题领域等有关儿童幽默感的研究范式一是从传统单一的研究方法向新兴多元的研究方法转变,二是成人幽默感与儿童幽默感研究方法的比较与区别   (一)传统单一的研究方法向新兴多元的研究方法转变   传统的儿童幽默感研究多秉承心理学量化研究的思路,主要是依据研究目的,设计测量量表和编制问卷,收集较大样本的数据,通过实验研究分析变量,运用量化统计以确定儿童幽默感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传统量化研究范式的贡献之一就是创造了不同取向的幽默感测量量表,如思威巴克(Svebak)开创了幽默感人格研究的取向,编制了幽默感量表(SHQ);拉斐特(Lefcourt)和马汀(Martin)制定了幽默感反应情境量表(SHRQ)和幽默感应对量表(CHS);托森(Thorson)等人编制的多维度幽默感量表(MSHS)是目前测量幽默感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科林(Kenneth)等人用个体外在的幽默性行为测量幽默感,制定了幽默感行为分类量表(HBQD);欧魏后舍(Overholser)根据瑞德里奇(Redlich)等人利用幽默性漫画创建的欢笑回应测验(MRT),编制了幽默感理解量表等但是有学者认为,这类实证性方法注重对儿童进行大规模的测量与评估,虽然有利于提高研究的精确性和客观性,但是脱离真实情境,必然会影响研究的信度为克服这一弊端,目前有关儿童幽默感的研究不断深入,方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质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深度访谈、自然观察法以及个案研究等,深入幼儿的实际生活现场搜集资料,进行诠释性研究,进而探讨幼儿幽默感的表现与发展如豪(Howe)和卡洛琳(Carolyn)等研究者采用质性研究方式,通过自然观察法搜集了大量有关幼儿幽默感的行为表现,以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幽默感的反应特征。

鲍林(Brown)等学者结合幼儿认知水平及语言发展特点,通过给幼儿呈现漫画、卡通等形式,根据幼儿的表情、笑声等来判断幼儿幽默感的发展水平不过,仍然有研究者质疑,把幽默感的行为指标定位于外显笑的形式和频率能不能有效地判断幼儿的幽默感此外,新兴的研究方法还包括社会计量法和心理测验法等目前,这一发展趋势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支持,他们认为多元研究方法不仅能够避免研究过程中的乏味,减少单一研究方法可能导致的偏见,并且有助于通过对研究数据进行交叉论证来评估不同方法的有效性因此,未来研究需要致力于平衡量性、质性以及二者相结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并存的局面,以丰富有关幼儿幽默感的研究成果   (二)成人幽默感与儿童幽默感研究方法的比较和区别   对于儿童研究方法与成人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萨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