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作为观场的“他者”=“news_bd”> —基于西方哲学史视角的分析 近年来,哲学、伦理学对他者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他者作为一种哲学观场,引发了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国家民族之间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位与再思考充分认识他者的哲学意涵,并以此为观照反思当下的生活世界,显得尤为必要 一、本体的统一与唯我的膨胀 传统的本体论哲学作为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形态,自从古希腊发端以来,历经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第一哲学以一种独占的姿态统领着人类的思想活动,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存在、什么是存在和非存在、什么存在着、怎样存在,这几乎贯穿了整个西方哲学史从巴门尼德到海德格尔,无论存在被归结为一,还是被归结为一种在世之在的结构,其共同的特征都是同一性它把一切化归为一,或者用一来求解一切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对本体论曾作出过精辟的解释,亚里士多德认为本体论就是寻找万物始所从来,与其终所从人者,其属性变化不已,而本体常如的东西本体论哲学的立论前提是,认为在一切流变的现象世界背后,有一个绝对的、不变的而且是主宰一切的本原存在,一切感性形象皆由它生发,最后又复归于它,它既是一切感性形象的规定者,同时又可以自行规定其自身。
本体论哲学的实质是把外在于人且先于人的存在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其目的就是要追寻这个最高的、具有无限统摄力的、绝对一元化的本原因此,这种本体至少具有两方面的特征:其一是本体的绝对性与无限的膨胀性,这种特性使得生发于此的现象世界中的一切都要受到本体的支配与挤占;其二,整体的可普遍性与无限的消融性,现象世界中一切先在的、此在的东西都要被本体所统摄、所慑服,一切异在的、他性的东西都被本体纳人到同一的控制之中,经同一的吸收、整合、消化,使之丧失全部的外在性和他异性 二、他者的出场 从古希腊人追求那个可以涵括一切的逻各斯和为万物提供终极动能的努斯,到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主体性哲学逐渐确立主体性哲学为人赢得了尊严,使人能够从自然中超越出来,既加速推进了现代化的进程,也取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它无视他者,在我之境消融一切,摧毁并征服客体,激化主客之间的矛盾,造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国家民族之间及整个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因此,在经历了主体主义所带来的一系列现实性的灾难之后,人类开始反思并积极寻求一种新的解决危机的途径当整个欧洲的科学与文化在当代陷人全面的危机之时,出于对主体性哲学的批判,发端于现象学之中的他者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议题。
他者是一种哲学观场,也是一种哲学思潮,它在本质上以反抗主体性哲学的同一性为目标,主张关注他者,关注他性,以他者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主张相遇交往与责任担当在反抗主体性、整体性的压抑方面,他者观场与后现代主义颇具相同之处,但他者观场与后现代主义又有根本的区别 三、他者观场的哲学意涵 他者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观场,是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一种反抗 本体论哲学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对生活世界的疏离传统的本体论哲学是用语言和思维建构起来的一个和现实生活世界保持距离的体系大厦和概念王国本体论哲学一直试图探寻存在的终极意义,但是它对意义的追问方式本身就对存在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遮蔽,因为它追问意义的方式是抽象的,把局部抽象出来变成整体,再反过来用抽象出来的整体去压抑现实生活中的个体,造成整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紧张传统本体论哲学在追寻世界本原的同时,逐渐远离了人的生活世界,哲学家们用范畴、概念等基本元素,最终通过语言建构了一个可普遍性的观念世界,并借助于一定的体系将其展现出来而且为了满足体系的需要,他们往往求助于强制性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