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统治时期的莱茵邦联改革运动分析=“news_bd”>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使德意志受到巨大冲击,特别是在拿破仑统治时期,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法军占领和控制之下然而,即使在这种形势下,德意志并没有出现法国大革命那种高亢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而是展开了广泛而和缓的改革运动,形成了所谓的大改革时代或德意志改革时代,①走上了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独特发展道路在这场改革浪潮中,由于客观条件和具体环境各异,德意志各邦的改革深度和广度也不尽相同,它们大致可以划分为法占区的改革、莱茵邦联改革(Rheinbiindische Reformen )、奥地利改革和普鲁士改革但是,长期以来,以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为关注取向的德国史学界,更多地将目光置于日后领导德意志民族统一运动的大邦普鲁士的改革之上,强调施泰因一哈登贝格改革的成就及其影响;而处于法国影响力之下的莱茵邦联则由于被视为德意志民族国家史上的最可耻和最黑暗的篇章②,其相关改革鲜少被提及我国史学界的相关研究也基本上呼应了这种取向事实上,莱茵邦联诸邦的改革运动是19世纪初德意志大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改革对莱茵邦联相关邦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日后德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拙文试图就莱茵邦联内部的改革运动做一些粗浅的探讨和分析。
在论及莱茵邦联的改革运动之前,有两点疑惑首先要给予解答,那就是:受到法国大革命强烈影响的莱茵邦联为何没有走上革命道路而是选择了改革道路?驱使莱茵邦联走上改革之路的动因是什么?对此,笔者试图从德意志和莱茵邦联两个层面加以解释 从整个德意志层面看,包括莱茵邦联各邦在内的德意志诸邦没有出现像法国那样的激烈革命,而是选择了通过改革的方式来适应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其中原因深刻而复杂,与德国的历史传统、客观条件以及思想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德意志有着改革的传统is世纪下半期开始,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大德意志邦国都在开明专制的旗帜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普鲁士,弗里德里希大帝在国家的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幸福、政府不是君主个人的,而是全民的事、国王只是国家的第一奴仆等理念①的支配下,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促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经济领域,作为封建君主,他采取重商主义的经济和财政体制,大力发展手工业、商业、贸易和农业,解放王室领地上的农奴,努力促进一切有利于改善人民物质福利之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政治领域,则对传统的军队、司法和教育体制等进行改革他的这些改革深得人心,以至于普鲁士人认为,法国革命不过是弗里德里希大帝统治下的开明普鲁士邦通行原则的应用而已。
在奥地利,则有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幸运的竞争者玛丽亚特蕾西亚和约瑟夫二世的改革相关改革涉及行政、军队、司法、教育、税收、宗教和解放农奴等②这些改革无疑为德国迈向现代社会指出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日后的德意志改革完全可视为这些改革的继续正是基于这种看法,有德国学者认为,德国之所以没有像法国一样发生革命,是因为依据开明专制进行统治的德意志诸邦在法国革命前夕已经成为欧洲最进步的国家③ 其次,当时的德意志也缺乏法国革命的那种客观条件诸如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缺少巴黎这种影响全国的首都和特大中心城市,无法通过首都革命来激起整个德意志的反响与法国相比,在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的德国,弱小的资产阶级无力承担起革命的大任④德意志各邦负债不高,没有出现严重的财政人不敷出的状况,因此社会方面还没有出现法国革命前的那种激化形势,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表明,is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意志不可能出现法国那种轰轰烈烈的革命 此外,法国革命过程中出现的过激举动则使许多德国人感到震惊,他们因此对革命产生了恐惧①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初,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曾一度令许多德国人仰慕不已,很多知识分子为之大唱赞歌然而,革命过程中出现的恐怖暴力和巨大社会动荡使多数德国人回到清醒的状态。
包括大哲学家康德在内的许多德国知识分子对法国革命所持的立场都经历了一个从赞成到反对的转变过程康德曾欢呼法国大革命,认为它用实例证明了人的道德的新生②但是,随着法国革命的激进发展,他逐渐对之失去了兴趣1798年他特别提到了对法国革命的看法: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富有教养的民族正在进行的革命充斥着悲惨和凶残,一个有正常思想的人希望若想再次进行这种革命的话,决不会以如此的代价来经历之③诗人克洛普施托克曾经在法国大革命之初为之欢呼雀跃,称其为本世纪最崇高的行为但是,在他目睹法国革命中的过激行为后却悲叹道:我们的金色美梦破灭了著名作家席勒则明确提出:要在社会中获得政治自由,必须首先实现自己内心的自由,实际上曲折地表达了对暴力革命的抵触情绪④著名诗人和作家维兰德认为,与革命前法国的旧秩序相比,南德诸邦的自由主义政治以及普鲁士和奥地利已经开始实行的开明专制负担更小,财政更稳定,贵族更温和,无论统治者还是下层民众,都更尊重法律⑤这些状况使德国无须像法国大革命那样采取过激的社会政治行为既然革命与恐怖相伴,选择改革道路来适应历史的发展和迈向现代社会,就成了多数德国人的共识 就莱茵邦联各邦推行改革的动因而论,它们走上改革之路,除了德意志各邦所面对的共性因素之外,还有其独特的动力。
它既是拿破仑为贯彻法国战略利益而施加压力的结果,也是相关各邦为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进行努力的体现 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的强势地位使与法国接壤的一些德意志邦国纷纷讨好法国,并加强与法国的关系,以期获得尽可能多的好处其中,巴伐利亚完全按照法国的旨意办事,分别于1801年8月和1802年5月与法国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以及领土交换与补偿协议符滕堡、巴登等邦也紧紧投靠法国,希望以此扩大自己的利益美因茨大主教达尔贝格也倒向法国,以便保住自己的位置,并尽可能多地获得补偿1805年第三次反法联盟战争中,南德诸邦干脆与拿破仑结成联盟对抗英、奥、俄组成的反法联盟拿破仑则报之以桃李,在对抗反法联盟胜利后,迫使德皇提升巴伐利亚和符滕堡为王国,巴登、黑森一达姆施塔特为大公国南德诸邦还通过联姻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与拿破仑的关系相关联姻包括:拿破仑弟弟热罗姆与符滕堡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之女卡塔琳娜冯符滕堡的婚姻;巴登大公卡尔路德维希之子卡尔路德维希弗里德里希与拿破仑之妻约瑟芬的第一次婚姻之女斯特凡妮的婚姻;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长女奥古斯特阿马莉亚卢多维卡与法国皇后约瑟芬第一次婚姻的长子欧仁一罗斯德博阿尔内的婚姻等。
南德诸邦与拿破仑帝国的关系由此进一步得到加强 拿破仑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加强南德诸邦乃至所有德意志中等邦国的力量,形成第三德国,使之依附法国,以对抗普鲁士和奥地利这两个德意志大邦因此,在打败第三次反法联盟之后,拿破仑恩威并施,于1806年1月建议德意志中等邦国成立一个在他保护下的新邦联,联合起来捍卫自己的主权虽然后者担心这种邦联会使自己刚刚获得的主权受到削弱,表现出抵触情绪,但最终因不敢与拿破仑决裂而不得不屈服 1806年7月12日,16个德意志诸侯的全权代表在巴黎与法国外交大臣塔列朗签署《莱茵邦联文件》( Konfoderations-Akte der rheinischen Bundes-Staaten,简称Rheinbundakte ),宣布脱离德意志帝国,组成由法国皇帝保护下的莱茵邦联邦联的共同利益由设在法兰克福的邦联议会处理,邦联大会主席由总主教达尔贝格担任①此后,由于拿破仑在与第四次反法联盟战争中胜利和普鲁士的崩溃,莱茵邦联进一步扩大,中德和北德的一些邦国也加人进来1808年,莱茵邦联已经拥有4个王国、5个大公国、13个公国、17个侯国,虽然名为莱茵邦联,却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邦联体制。
根据《莱茵邦联文件》,莱茵邦联除了军事上结成联盟外,还应有共同的宪法机构,下面要有一个常设的邦联大会以及邦联法院作为邦联主席的达尔贝格为此曾经提出两份邦联宪法草案,但是巴伐利亚、符滕堡等邦担心新的邦联宪法会限制其处置自己邦国事务的自由和损害它们的主权,因此都以不合适为由加以拒绝②后来拿破仑又让法国外交部起草了一份新的邦联基本规程,但最终并没有得到实施 莱茵邦联是拿破仑贯彻法国战略利益的工具首先,它使法国与奥地利和普鲁士这两大德意志强国之间出现了一个缓冲地带,减轻了法国可能面对的直接威胁这也是自中世纪后期以来法国与德意志皇权斗争的一贯策略③其次,莱茵邦联对拿破仑而言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根据规定,邦联各成员都有义务在战时提供一定数额的兵员,最多时邦联各成员提供的兵员将近12万人此外,拿破仑为了法国的利益不惜损害莱茵邦联成员的主权1810年到1811年,法国无视《莱茵邦联文件》的相关规定,以大陆封锁为借口,陆续吞并了萨尔姆、阿伦贝格和奥尔登堡等莱茵邦联邦国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拿破仑试图通过推动莱茵邦联各邦的改革来强化其影响力他要求邦联各成员按照法国模式进行改革,颁布宪法,实行与《拿破仑法典》相一致的法律规章,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行政管理体制等,以期确立一种稳定法国优势统治的国家结构,进而长期稳定其统治。
④因此,不管拿破仑有意与否,他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莱茵邦联的现代化改革和向现代社会转型 由于与法国关系的密切程度以及受法国影响的程度不同,莱茵邦联成员的前进步伐不尽一致,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拿破仑的亲属或亲信统治的邦国,包括其妹夫缪拉统治下的贝格大公国、其弟热罗姆波拿巴统治的威斯特法伦王国和达尔贝格领导下的法兰克福大公国三个人造邦国①它们也是拿破仑控制下莱茵邦联的示范邦国,在改革方面毫无顾忌地把法国革命的成果移植过来,成为剔除封建因素最彻底的地区第二类是南德各中等邦国,包括巴伐利亚、巴登、符滕堡和黑森一达姆施塔特等它们一方面受到法国的巨大影响,努力仿照法国模式;另一方面则坚持自己的某些做法,因而与第一类邦国有所不同第三类是日后陆续加人莱茵邦联的各邦,包括萨克森和中北部众多的小邦国这些邦国受法国的影响较小,改革和变化不大 就莱茵邦联各邦自身而言,除了上述拿破仑施加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压力外,改革的主要动因有两点:首先是为了调适和应对法国大革命带来的对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冲击和挑战,通过温和的改革方式移植法国革命的成果,以实现向现代国家的转型;其次是为了解决战争造成的领土变更,即帝国直属领地归并和教产世俗化带来的问题。
帝国直属领地归并和教产世俗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南德诸邦以及拿破仑新设立的威斯特法伦等邦国中出现了具有很大差异的政治、法律和宗教信仰传统并存的问题例如,巴登在1802年到1810年的面积从3 , 900平方公里扩大到了ls,ooo平方公里,而符滕堡则由9 ,s00平方公里增加到了19,600平方公里,它们的人口也出现了相同比例的增加②更重要的是,巴登原本是新教邦国,由于调整归并和领土扩大,天主教居民增加到占全部人口的2/3,新教居民却成了少数巴伐利亚则吞并了多个帝国自由市、160个帝国骑士领地以及大量的修道院地产符滕堡也存在不同宗教信仰居民和帝国直属领地的并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中央集权,统一行政和司法管理,克服传统差异,消饵分离主义因素,使新并人的领地尽快融入主体,就成为各邦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