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研究概述=“news_bd”>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全而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点,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通过抗战,中国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复了被占领土,维护了国家、民族的尊严,还参与联合国创建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重大提升这里拟以大陆学界20余年来关于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研究成果为主要分析对象,兼及中国台湾地区和国外研究成果,力图对该研究现状做一总体回顾与梳理 一、研究概况 该研究在大陆地区始于1990年代初吴东之的《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可能是最早涉及战时中国国际地位的著作吴著用了一节的内容介绍战时中国争取国际地位的一些史实 吴恒心的《试论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是目前看到的、最早讨论该问题的专题论文不过,吴文刊载于学术论文集中,因发行渠道等因素,未能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1992年,另有两篇以战时中国国际地位为主题的论文问世,分别是李铁城的《中国的大国地位及对创建联合国的贡献和黄胜林的《略论抗战后期中国的大国地位》,这两篇论文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此后,有关战时中国国际地位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并呈现出跨越式发展趋向,尤其是在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前后,产生了一系列的相关论著特别是陶文钊、杨奎松、王建朗合著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一书,列有专章讨论中国寻求大国地位的相关情况,在史实重构和观点阐述上都有重要的创新,具有较大的影响其关于战时中国具有大国地位但又与美、英、苏不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观点颇为新颖之后,出现了首部以战时中国国际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即王真的《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王著认为,战时中国国际地位存在现实与形式的二律背反,这一观点为一些学者所认同在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前后,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观点、研究视角也日益多元化不过,对战时中国国际地位作二分法的观点仍为许多学者所坚持 2013年12月,北京召开一九四三:战后新格局的奠基国际学术研讨会又有数篇有新意和分量的论文问世《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在本年第6期组织了中国与战后国际秩序笔谈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在战后国际秩序的创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反映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应予充分肯定 20余年来大陆学界有关该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在著作方而,各类通史、近代外交史、近代国际关系史、抗日战争史等相关著作多有涉及。
通史类有:温锐等著的《中国政治通史》,张开荣、王金虎主编的《世界通史(近代史卷)》 }8'张宪文等著的《中华民国史(第三卷)》,王建朗、曾景忠合著的《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10 ],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上册》,石源华等著的《中华民国史第10卷(1941-1945),等 外交史、中外关系史方而有:吴东之主编的《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宗成康主编的《百年中国对外关系(1840-1949 ),唐培吉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石源华著的《中华民国外交史》陶文钊等著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唐培吉主编的《抗战时期的对外关系》,黄志凤主编的《中国外交史(1840-1949)),熊志勇、苏浩著的《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关培风著的《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王建朗著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祁怀高著的《战争与秩序:中国抗战与东亚国际秩序的演变研究》,齐锡生著的《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1945),等 国际关系史方而有:石磊等主编的《国际关系史(第六卷)》,方连庆等主编的《国际关系史现代卷》,等。
抗日战争史方而有:张宪文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胡德坤、韩永利合著的《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黄华著的《抗日战争史》《中国抗日战争史》编写组编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在论文方而,《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以及部分综合性学术杂志和高校学报、学术论文集等载体发表了大量与之相关的论文据初步统计有80余篇,其中以中国国际地位为主题的就有30余篇代表性论文有:李铁城的《中国的大国地位及对创建联合国的贡献》,黄胜林的《略论抗战后期中国的大国地位》,殷丽萍的《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其原因》郭大钧的《抗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王化平的《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中国共产党》苏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刘达永的《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借款协定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梁承波的《浅析二战期间中国大国地位的获得与丧失》,王真的《现实大国与虚幻大国—抗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的二律背反》,王建朗的《抗战与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变迁及角色转变》,张豫豫的《抗战后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与台湾光复》,龚喜林的《从边缘走向中心—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述论》,王建朗的《大国背后的辛酸—再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判》,王建朗的《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抗战后期的中国国际角色定位与外交努力》,李怀顺的《论德黑兰会议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陈永祥的《宋子文抗战外交与中国战略地位的提高》,等。
中国台湾地区在该问题的研究方而起步较早,但研究成果较少与此相关的著作有:吴相湘编著的《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下册)》,张玉法著的《中国现代史(下册)》,蒋纬国编著的《抗日御侮(第十卷)》,梁敬裤著的《开罗会议》,李荣秋著的《珍珠港事变到雅尔达(塔)协定期间的美国对华关系》,等论文主要有:郭荣赵的《抗战时期中国争取国际地位平等之经过》,丘宏达的《战时司法改革与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 国外学者对此有所关注,但成果不多著作方而有:费正清(John K ing Fa}bank)的《美国与中国》.‘」,费正清、费惟凯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c 5'a 7,邹说( T sou T an g)的《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0),米德(R ana M fitter)的《F orgotten A lly; C h ina' s W orld W ar工工1937-1945),等论文方而有柯伟林(W illiam C . K >rby)的《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 Foreign R elations at H二e andA broad in the R epub lican E ra)} X55」,等。
二、现有研究的主要观点 这些研究成果大都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研究起点,聚焦于中国参与签订《莫斯科宣言》《中美中英平等新约》签订、中国参加开罗会议、参与联合国的创建以及战后秩序的重构等外交大事件,并据此分析战时中国的国际地位关于战时中国国际地位存在的不足,学界一般都依据《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损害加以立论目前,学界关于中国国际地位研究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对战时中国国际地位的认识 抗日战争促使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已成为学术界的基本共识不过围绕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具体情况,论者尚有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中国的大国地位存在形式与实质的脱节费正清认为,中国在战时获得的大国地位是形式上的而非实质上的,这种大国地位是美国给予的,而非中国或苏联的成就曹学恩认为,中国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的确定从法理上确定了中国的大国国际地位,但仅是形式上的中国并未获得与美、英、苏三国平等的大国权力[[5i ]39杨成竹认为,中国在二战时期的世界大国地位并不牢固,所谓的大国地位只是一种形式 第二种观点是中国战时大国地位存在二重性既有现实性、真实性的一而,又有表而性、虚幻性的一而。
黄胜林认为,中国在抗战时期确立了世界大国地位,但由于中国并未摆脱半殖民地的命运,这种地位名不符实王真认为,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存在现实性与虚幻性相矛盾的特征,这既与罗斯福的对华战略有关,又与中国国家实力不足有密切的关系不过,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变化,中国的战略地位下降,中国的大国地位变得名实不符梁承波认为,国民党内政外交的严重问题,导致中国国际地位的急剧下降,《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大国地位的丧失熊杏林认为,中国获得的是特殊的战时大国地位在开罗会议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始下降,豫湘桂的惨败标志着这种大国地位的终结赵毓坤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开罗宣言》发表为界,前一阶段中国国际地位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在上升,后一阶段是形式上继续上升,实质上则在下降 第四种观点是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虽有所提高,但中国实际上仍是弱国吴恒心认为,中国的抗战使得中国国际地位有较大的提高,但在国际事务中遭受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表明中国尚未真正获得世界大国地位郭大钧认为,虽然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但《雅尔塔协定》对中国主权的损害以及香港受降权的最终丢失,都证明中国尚未取得完全独立自主的地位。
于群认为,中国在战时虽然头顶大国地位的光环,但实际上仍贫弱落后,甚至还没有完全成为一个真正的主权国家张振江认为,中国在战时取得的是形式上的大国地位,但这种大国地位是脆弱的,《雅尔塔协定》表明中国仍是被美、苏等大国玩弄于股掌间的弱国 第五种观点是中国在抗战时期是区域性大国隋淑英认为,战时中国仅仅是亚洲大国而非世界大国中国以一弱国身份跻身大国行列,必然存在很多的局限 第六种观点是中国在抗战时期具有大国地位持此类观点的学者,又分为两类有的完全肯定中国在战时具有大国地位,中国台湾学者一般持此观点张玉法认为,中国与美、英并肩作战,不仅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还筹划了战后秩序的重构,在抗战结束后与美、英、苏、法并列成为五强丘宏达认为,中国在抗战中废除了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在法律上与各国平等,并最终在国际政治上取得了大国地位蒋纬国等人认为,通过抗战,中国废除了不平等条约,中国不仅与各国实现了完全平等,且跃居世界四强地位 国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在抗战中具有大国地位柯伟林认为,抗战时期,中国成为了一个强国,是全球权力平衡和同盟国胜利的重要因素,与同盟的关系是合作者而不是像一战时仅仅是一个乞求者米德认为,中国是第一个而临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二战时期的中国更是负责任大国 另一类学者在充分肯定战时中国具有大国地位的同时,又指出这种国际地位与美、英、苏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陶文钊等认为,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虽有所提高,取得了大国地位,但中国并非与美、英、苏处于同一水平上,还没有取得强国地位与此相似,苏浩认为,尽管二战期间中国国际地位并未与美、英、苏三国真正平等,但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一个重要成员,在决定战争进程和战后国际事务的安排上具有大国地位王建朗认为,在四强中,尽管中国敬陪末座,但确立了中国成为大国的标志中国战时外交存在的不足,是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弱国地位突然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心,难免有不适应感,缺少心理准备和大国外交的经验关培风认为,中国虽然赢得了大国地位,但没有与之相称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得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有限龚喜林认为,中国的大国地位虽然和强国地位还不能划等号,但毕竟改变了中国积弱不振的国际形象,为中国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 (二)中国国际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 学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