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康熙民族关系思想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9KB
约9页
文档ID:310549692
康熙民族关系思想_第1页
1/9

康熙民族关系思想=“news_bd”>   一   中国民族关系思想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各类人物对中国民族关系的认识,既有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史学家和普通民众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总结和反思,也有他们对当时民族关系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康熙的民族关系思想在历史进程中就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是与当时的历史形势分不开的康熙亲政时,南方有三藩镇守南方,西北有准噶尔部噶尔丹虎视眈眈,东北有沙皇俄国正在加紧侵略的步伐,东南有郑氏政权占据台湾,这些政权都对清王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从这些政权的形式和性质看,康熙所面临的问题,既有民族问题,又有割据与分裂问题,更有与异国异民族的冲突问题,这使民族问题变得更严重、更复杂面对这样的形势,康熙帝不能不对当时的民族关系进行思考和总结,以寻找解决民族问题的有效方式,也不能不对现实的民族关系进行新的理论探讨,以奠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基石在此复杂背景下,康熙形成了大一统思想为核心、乱则声讨,治则扶绥为基本方针、尚德不尚威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较为完整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   (一)大一统   关于康熙大一统的思想,史书中并没有留下太多直接反映这一思想的资料,现仅能从他的有关诏书、言论和实践中加以分析。

作为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康熙始终坚持以大一统为己任,他曾对大臣们说:朕统御寰宇,率土生民,皆朕赤子,并宣称朕为天下一统之主然而,康熙亲政后,对未能完成大一统的现实感到极其忧心,发誓要担当起大一统的重任康熙十年十一月,康熙下诏:朕惟帝王诞膺天命,抚育万方,皆由祖宗功德,缔造维艰,俾后人克享成业,所以天下一统之后,必展告成之礼,甚钜典也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对大一统的迫切心情,并欲在天下一统之后对祖宗展告成之礼那么,康熙所追求的大一统的目标是什么呢?在赐噶尔丹的敕文中曰:务使四海之内,人民咸获其所,以享太平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康熙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大一统可说是康熙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仔细研读史料不难看出,康熙大一统的民族关系思想集中体现在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等事件上三藩名义上虽为中央管辖,但实际上却拥兵自重,自行其是,其存在已对清王朝构成严重威胁,所以,康熙在其亲政初期就把三藩及河务、漕运三件大事书之于宫中柱上,把三藩列在首位,可见康熙对三藩之势日益庞大的担忧康熙十二年三月,尚可喜上疏,请求归老辽东,康熙利用这个时机准备撤藩,然而朝廷中大多数大臣慑于吴三桂的势力,言吴三桂不可撤,康熙却力排众议:吴逆蓄已久,不早图之,养痈成患,何以善后?况其势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人。

遂决定撤藩撤藩令一下,吴三桂即举兵反清,随后,耿精忠、尚之信也起兵响应,数月之间六省皆陷,战火蔓延半个中国此时,举朝震惊,以大学士索额图为首的保守派要求诛杀主张撤藩的大臣,以谢三藩,然而,康熙并不随风诿过,并说: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于是决心讨平叛乱康熙十四年,吴三桂又授意达赖喇嘛上奏康熙帝,提出裂土罢兵的建议,康熙对此断然拒绝,并痛加驳斥:朕乃天下人民之主,岂容裂土罢兵!康熙坚持国家统一,反对裂土罢兵,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正是因为康熙的英明果断,沉着稳健,经过八年艰苦战争,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平定三藩之后,康熙又将收复台湾事宜提上日程大臣们意见却不统一,大部分廷臣认为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长驱制胜,难计万全,所以台湾断不可取,另一部分则力主以武力攻取台湾,永绝后患康熙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乘机规取澎湖台湾,以底定海疆的决定康熙二十二年六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师二万余人,战舰二百余艘进攻澎湖,经过激战,清军获胜,最终施琅率大军抵达台湾鹿耳门,台湾与大陆重新统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康熙作出武力统一台湾的决定之前,曾派明珠等大臣与郑经和谈,然而郑经却坚持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更叫嚣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

面对郑经想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无理要求,康熙断然拒绝: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若因往居台湾,不行剃发,则何为据?由此可见,在康熙心目中,郑经是中国之人,台湾与朝鲜不同,朝鲜和中国显然有中外之别,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康熙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这两件大事来看,都是在其大一统的民族关系思想指导下进行的面对吴三桂裂土罢兵和郑氏依朝鲜事例妄图分裂国家的无理要求,康熙毅然拒绝,始终把国家统一作为他的底线在这里需要讨论一个问题,在康熙作出撤藩和收复台湾的决定之前,都遇到了朝中大部分大臣的反对,为什么康熙还要最终决定撤藩和收复台湾呢?从《清实录》有关康熙的言论中,我们也许能找到答案其一,天下大权,惟一人操之,不可旁落其二,死生常理,朕所不讳惟天下大权,当统于一从这两段话中不难看出,在康熙眼中,他是天下的共主,天下大权应集于他一人之手,生死并不是他所畏惧的,他唯一关心的是天下大权能否统于一,即能否实现大一统,这就不难理解康熙在大部分廷臣的反对下,坚持撤藩和收复台湾了从本质上看,三藩的地方统治和郑氏的割据台湾,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统一与分裂的矛盾,而清朝又是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所以割据与分裂问题亦属于民族问题,对于以坚持大一统为底线的康熙来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统一的民族战争势在必行,也符合历史进步的潮流。

进一步讲,三藩和台湾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康熙追求大一统民族关系思想的宏大背景   (二)乱则声讨,治则抚绥   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的思想观点是康熙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在批阅理藩院大臣的奏折后,康熙对大臣们详细阐述了这一思想:   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之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在康熙帝看来,兵凶器,战危事,古代的圣主明君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武力,这就好像人生病一样,只有生病了,才方用针灸,如果身体没有病,但却吃药针灸,这不是自找苦吃吗?治理天下也是这个道理,在国家出现动乱的时候才会使用武力声讨,国家安定无事则以怀柔安抚为主自古以来,那些喜欢四处征伐的君主,最终都会使得国家元气大伤所以,他非常赞同古人的观点,不以生事为贵   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的观点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面对边疆少数民族割据势力和反清力量,坚决用武力来声讨;二是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积极采取怀柔抚绥的民族政策,通过以夷治夷等方式保证少数民族对清朝的向心性。

换句话说就是使用软硬两手,软的一面主要是在羁縻之道的总原则下以夷治夷和以夷制夷;硬的方面,主要是以战争的方式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   康熙在处理与蒙古族的关系上,集中体现了他的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的思想观点   先谈乱则声讨康熙十四年,察哈尔布尔尼乘吴逆作乱,欲谋劫其父阿布奈,兴兵造反,康熙以多罗信郡王鄂札为抚远大将军,大学士都统图海为副将军,讨平之时值三藩作乱,康熙把作战兵力基本都投入到镇压三藩之中,从理论上看,不可能派多余兵力镇压布尔尼的叛乱,但康熙却当机立断,立即帅师讨布尔尼从康熙的做法不难看出,讨伐布尔尼不仅是为了保证北方蒙古诸部的稳定,避免清军腹背受敌,更体现了康熙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方针康熙二十九年,嘎尔丹入侵科尔沁草原等地,直接威胁到清朝对内蒙古地区的统治,康熙遂出兵讨伐,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长子允褆副之,分三路大军出兵,并在乌兰布通击败噶尔丹大军之后,康熙给予噶尔丹严厉警告:若再违誓言,妄行劫夺生事,朕厉兵秣马,见俱整备,必务穷讨,断不中止康熙说得很清楚,若噶尔丹继续妄图生事,他就会穷讨不止,虽远必诛然而,噶尔丹阳奉阴违,既不准备投降,也不甘心失败康熙三十四年,噶尔丹扰喀尔喀,并侵掠纳木扎尔陀音,康熙认识到此贼一日不灭,则边陲一日不宁,于是派出京师和西安两路兵马,分别从中路和西路进击噶尔丹,并于康熙三十五年二月、九月和康熙三十六年二月三次亲征噶尔丹。

最终,噶尔丹兵败自杀,其部众大都投降,噶尔丹的侄儿丹济拉携噶尔丹尸骸及其女钟其齐海来归康熙在总结平定噶尔丹的原因时对大臣们说:朕诏武臣三品以上咸陈方略,举朝皆以为难,其言当讨伐者不过四人朕以为断当急图,遂祭告天地宗庙从康熙的言语中不难看出,在当时不支持对噶尔丹动武的大臣占多数,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康熙果断出兵,最终用武力平定了噶尔丹的叛乱,不仅显示了他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更体现出其乱则声讨的民族关系思想   再谈治则抚绥除了几次大的叛乱用武力镇压外,康熙时期对蒙古族大多采取怀柔抚绥、以夷治夷的民族政策为保证清朝与蒙古各部的团结和臣属关系,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继续坚持与蒙古的和亲政策早在努尔哈赤时期,满族上层就与科尔沁等蒙古部落联姻,结为秦晋之好皇太极的两个皇后和顺治帝的皇后也都为蒙古王公之女康熙对与蒙古的和亲关系更为重视,如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将女儿和硕恪靖公主下嫁喀尔喀郡王敦多布多尔济,康熙四十五年下嫁和硕纯悫公主给和硕额驸策棱,同年,将和硕温恪公主下嫁给翁牛特多罗郡王苍津和亲政策是我国古代统治阶级惯用的政策,它对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起了良好的作用康熙沿袭这种做法,同样收到良好的效果,使满族与蒙古族之间的盟好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其次,打亲情牌康熙三十七年九月,康熙北巡至克尔苏时,亲临科尔沁故亲王满珠习礼墓前酹酒,以示亲善康熙四十五年七月,以硕温恪公主下嫁给翁牛特多罗郡王苍津,亲临探望是日,翁牛特及众蒙古列跪道奏言今公主下嫁郡王苍津,又蒙圣驾亲临,光荣无比,合祠迎驾,欢声动地从这些做法和蒙古王公的反应可以看出康熙主打的亲情牌是如此之妙   第三,赈济蒙古受灾地区康熙非常关心蒙古地区人民的生活,当蒙古地区出现天灾人祸时,康熙都会及时给予赈济如康熙十年,蒙古苏尼特部、四子部大雪饥寒,遣官赈之康熙二十八年,喀尔喀外蒙古内附告饥,命内大臣伯费扬古往赈抚之康熙五十四年,以蒙古吴拉忒等部十四旗雪灾,命尚书穆和伦运米往赈,教之捕鱼为食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清代的史料中不胜枚举康熙的这些做法,体现了他视外旗蒙古与八旗一体,加强了蒙古各部对清朝的向心力   第四,木兰秋狝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不仅是康熙加强八旗战斗力、巩固北部边境的政治和军事活动,也是团结蒙古各部、加强与蒙古王公贵族联系的重要手段木兰秋狝也是一种围班制度,康熙出猎时,各王公贵族必须轮班扈从,这样,既显示了皇帝的威猛,又加强了同蒙古王公贵族的感情每年的木兰秋狝康熙都会接见蒙古王公,并宴请蒙古各王公大臣,赐给他们银币、瓷器等财物,以达到怀柔抚绥的目的。

正如清人魏源所说:抚绥蒙古之典,以木兰秋狝为最盛   从以上康熙处理与蒙古族的关系来看,都是在他的乱则声讨,治则抚绥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然而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在康熙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的民族关系思想中,康熙更倾向于抚绥,即偏之以恩在他看来,自古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不以生事为贵而康熙在处理傜人作乱时就体现了这一倾向康熙四十年,康熙对出征傜人的大臣说道:傜人所居之山,通连广东、广西、湖广三省尔等务体朕好生至意,不必遽行征剿,先宜晓示招抚第二年又说:傜人就抚则已,否则于其居处要隘立营围之,不必劳兵力,而彼自穷迫也这些做法,体现了康熙是以传统的羁縻思想来处理民族问题的羁縻之道总是排斥武力,反对穷兵黩武,以比较平和的方式消除民族敌对情绪,消弭民族战争在一般情况下,作为政治家的封建帝王的民族关系思想,很容易被臣民们所接受并付诸行动,康熙也不例外康熙四十二年八月,湖南红苗作乱,赵申乔同提督俞益谟奏言:臣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