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代文字的研究=“news_bd”> 文字是人们用来记录语言符号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人类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美国的亨利摩尔根在其《古代社会》中也曾说过: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文明夏王朝的文明应该比较成熟了,那么,夏代有没有文字呢?夏代的青铜器和城堡很成熟 著名考古学家夏鼎先生在《中国文明的起源》提出:中国早期文明产生的三个标志和要素是青铜器、城堡和文字从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情况看,夏代的青铜器和城堡都很成熟考古成果证明,中国青铜器的起源至少可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所以,可以称得上信史的《左传宣公三年》和《史记楚世家》关于禹铸九鼎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因为不仅《左传》《史记》对此事有记载,《墨子耕柱》《易林小畜之九》《拾遗记》等古籍资料,都说大禹曾经铸九鼎 夏王朝时期,作为手工业生产的一部分,青铜器铸造业得到了发展,在冶铸技术和器物造型方而,具备一定的水准近年来,考古工作者从夏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的青铜器有青铜铸造的刀、锥、铸、凿、铃、锨、戈、爵等各种工具、武器和容器。
特别是在公认是属夏王朝时期的河南堰师二里头遗址内出土了大批青铜礼器、兵器、生产工具和容器,是我国到目前为,发现时间较早、出土批量较大的青铜器,其中青铜爵、青铜鼎、青铜等空腔器,采用复合式陶范浇铸而成,反映了当时铸铜技术已相当进步此外,还发现了增锅片、铜渣和陶范,证明夏人完全有能力制造复杂铜器从技术而言,夏人铸鼎是可能的能够冶铜制鼎,是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 城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史记封禅书》说: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汉书郊祀志》也有类似的记载《事物纪原》引《轩辕本纪》说:黄帝筑邑造五城又引《黄帝内传》说:帝既杀蛋尤,因之筑城即是认为筑城在黄帝时代就开始了 《世本作篇》说:鲸作城郭《吴越春秋》说:鲸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吕氏春秋君守篇》说:夏鲸作城《淮南子原道训》说:昔者夏鲸作三初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通志》说:尧封鲸为崇伯,使之治水,乃兴徒役,作九初之城《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二引《博物志》说:处土东里魄责禹乱天下,禹退作三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盖禹始也看来,认为夏部族的首领鲸和禹是始作城者应是历史文献的主流 20世纪70年代中期,考古学家安金槐先生主持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发现一座龙山文化晚期的古城址。
他结合文献记载和前人考证,提出了该城址为夏代禹都阳城从2002开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一一登封王城岗城址及周围地区遗址聚落形态研究专题组,在王城岗遗址展开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又在这里发现一座同时期的大城址,而积约30万平方米其北墙城壕长630米,向东延伸,将王城岗古城址围护其中,二者关系极为密切;还发现夯土基址和玉礼器等遗存,为夏代禹都阳城提供了更重要的佐证 但是,在此之前,却一直没有找到夏代文字的确凿证据,所以,一般认为商代的甲骨文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众所周知,周人沿袭了殷人的语言文化和文字殷人用的语文由甲骨文可见,用的正是雅言不差而《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说明在商朝建立前,殷人祖先已经拥有成册的文献了文字文化的传袭功能是最强大的,在《论语》为政篇、八信篇中,孔子再三指出,在礼制上周因于殷,殷因于夏,三代文化相袭,这种传袭是依文献进行的,所以夏礼、殷礼,他都能说一些,只叹惜文献不足这表示,夏、殷都是有文献的,只是传下来的太少 既然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说明在商朝建立前,殷人祖先已经拥有成册的文献了那应该是和夏代同时的,因此即使保守点推测,汉字在夏代已然形成,并进入书册实用阶段,有可能殷人的文字最初本就是向夏人学习的。
在传世典籍中,屡有夏代文献的记载,其名称有《夏书》《夏礼》《夏时》《夏令》《禹之总德》《仲尬之告》等据已故学者李启谦先生的研究,仅以先秦典籍引用《夏书》为例,《左传》引用15次、《国语》3次、《吕氏春秋》1次,19条材料所记夏代事迹者共32则Cal如果再加上引用的《夏礼》《夏时》《夏令》等文献,在先秦典籍中是存在很多夏代文献的例如: 《国语周语上》:《夏书》有之曰: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与守邦《国语周语中》:《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其时做曰:收而场功,待而备褐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司里这也是夏的月令《吕氏春秋谕大》:《夏书》曰:天子之德广运,乃神乃武乃文《墨子七患》:《夏书》曰:禹七年水《墨子非命下》:《禹之总德》有之曰:惟天民不而葆,既防凶心,天加之咎不慎厥德,天命焉葆? 从这些先秦典籍引用夏代文献的情况可以证明,夏代应该是有文字的因为夏代的文字没有保存下来,所以东汉的学者郑玄才在《诗谱序》中说: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有夏承之,篇章泯弃,靡有孑遗,迩及商王,不风不雅虽然篇章泯弃,靡有孑遗,但也不是就找不到证明 春秋鲁太史引《夏书》有辰不案于房的记载,说在夏代房宿位置上发生了一次日食,人们击鼓奔走,惊恐万状。
这次日食,现存《尚书》把它系在仲康时期的(((JCL征》篇:椒扰天纪,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说明夏代对天象的观测相当细致,并有文字记载 《竹书纪年》有夏果十年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如果这一记事可信的话,那末至迟在公元前16世纪初,我国就有了流星雨的记录干支纪日法是我国传统的纪日法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干支纪日法的起源是很早的夏朝末期的帝王有孔甲、J靓甲、履癸深>等,都用天干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较普遍 夏朝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左传》说: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夏数得天这是说特定天象大火星黄昏中天时,夏历为三月;而夏数得天是说夏朝的历数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所以孔子主张行夏之时曰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 人们熟知的夏历,即《夏小正》,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古老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说: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论语八信》说:夏礼,吾能言之,祀不足征也《礼记礼运》说: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祀,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从这些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孔子可能是从夏之后裔的祀国获得叫《夏时》的文献再加以整理的,故人们多认为《夏小正》是孔子及其门生考察后所记载下的农事历书,所收录之有关夏朝的也多是物候等文化讯息 著名学者陈钟凡先生有《幽风七月为夏代文学证》,从述作、时令、典礼、体制、诗歌起源五方而论证《诗幽风七月》为夏代文学,其中以时令言之《七月》所纪人事、物候,考之《戴记月令》,先后差池按之《夏小正》,乃多吻合试详征之[8]非常有说服力 从历史记载的资料来看,夏代的文化已经很发达,是不可能没有记录语言、促进思维的文字的《吕氏春秋先识》甚至说,夏太史令终古见夏果迷惑,暴乱愈甚,乃载其图法奔商这表明,夏代不仅有文字而且已有图书典籍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古文字的实物是甲骨文,出土于殷商后期都城的殷墟,距今大约3200年左右甲骨文的文字结构已从独体趋向合体,基本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六书的汉字构造法则,文字形象简古、劲健挺秀。
甲骨文应该是一种已经相当成熟而且非常系统的文字,已能很好地充分地记录语言、表情达意、传递信息所以它不可能是一种创立不久的文字,必然经历过一段不短的发展历程甲骨文显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从甲骨文成熟的程度和传承关系看,中国的文字存在应该更为遥远 《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世本》都记载有仓领造字的传说许慎的《说文》序把《系辞传》的说法和仓领的传说结合起来,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领见鸟兽蹄航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万品以察黄帝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甲骨文最早的不超过公元前1300年,其间可还有1700年的时空呢! 上古传说中的仓领造字虽然不可考,但也给现代人提供了中国文字起源的文化线索从考古材料来看,在甲骨文以前,我国境内已有很多尚未成熟的文字符号出现上世纪30年代在山东章丘县城子崖发掘的龙山文化陶片中就发现了一些符号半坡文化遗址发掘的人而鱼纹盆是当时文化的典型作品,人而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 郭沫若先生认为半坡及星宿海彩陶上的符号是原始文字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说:刻划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说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考古工作者在登封王城岗的夏代遗址中发现了一些珍贵的关于夏代文字的资料例如,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晚期陶器上,发现了一些文字资料,它们刻画在碗、钵、豆、瓮等陶器的底部或肩部,是在陶器烧制前刻画在胎上的,其形体结构较大汉口文化的刻画符号或文字又前进了一大步尤其是,在西城遗址的一个灰坑中,发现了一件夏代初期的泥质黑陶平底器,器底上有一个陶胎烧制前刻画的文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像两手有所执持,可能是共字,它大概代表该陶器所有者的族氏这个字已然不是刻画符号,甚至超越了象形文字的阶段,是个会意字这一发现,或可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在夏代初期我国就已经有了文字 汉字历史的悠久性是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性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明从仰韶文化到大汉口文化,原始文字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在殷墟等处发现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我国现巳发现的较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这样成熟的文字,应该是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的 力的发展状况去推究,可以推断汉字在殷商以前的夏代就应该初具规模了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就大胆推导说:汉字有一万年的历史从龙山文化的黑陶尊外部表示太阳初升景象的合体字来看,汉字最晚或当出现在距今约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近几十年,学者们研究了原始社会晚期与奴隶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的刻画或彩绘符号以及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上少量符号,以为可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新的依据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画符号,郑州大学教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画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系统到了商代,汉字已经成熟,不仅字的数量多,而且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2003年至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湖市博物馆联合对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进行了两期发掘,在出土的两件残石锁的两而均发现了良诸文化的原始文字考古队还发现240余件完整器物或碎片上,保留着大量刻画符号两件石锁的原始文字除正而的6个字笔痕较浅,风格略有不同外,其余字刻的方法基本一致,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