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中平原水利建设的历史审视分析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4KB
约6页
文档ID:310525847
关中平原水利建设的历史审视分析_第1页
1/6

关中平原水利建设的历史审视分析=“news_bd”>   关中平原在中国历史上是重要的农业区,也是水利事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对此,曾有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关中地区的水利建设曾发生过一系列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拟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审视关中水利发展的历程,总结关中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希望有助于关中水利史的研究和关中水利事业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关中水利的兴起   从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来看,关中地区的水利建设是与关中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考古工作者曾在西安半坡的母系氏族公社遗址中发现了粮食和蔬菜的种子,说明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关中地区的原始农业就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商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在关中的某些地方实行了井田制度这种制度要求在井田上修建沟恤沟恤就是一种水利工程这种工程由吠、遂、沟、恤、侩等大小渠道组成积水渗入吠、遂,然后流入沟、恤,再从侩中排出大田干旱时,可通过抬升河水水位的办法,利用沟恤进行灌溉   西周灭亡后,秦人继承了周人重农的传统,在关中的历史舞台上充当了重要角色战国末年,秦国在七雄中异军突起,确立了吞并六国的战略,但缺乏实现统一的经济实力。

当时秦国的主要经济区是关中平原关中平原水源充沛,物产丰富,被称作天府但其渭北地区地势高亢,有大片的泽卤之地,需要通过人工灌溉才能种植庄稼正当秦国考虑如何开发渭北旱原的时候,韩国水工郑国来到秦国,并提出了在渭北地区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议秦王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公元前246年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始兴建渭北水利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劳动,终于建成了郑国渠   郑国渠是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史记河渠书》载:郑国率秦人凿径水自中山西邸瓤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水经沮水注》对郑国渠的行经路线叙述较为具体:凿径引水,谓之郑渠渠首上承径水于中山西瓤口渠读东经宜秋城北,又东经中山南又东经舍车宫南又东经截薛山南,池阳县故城北又东经北原下,浊水注焉又东历原,经曲梁城北,又东经太上陵南原下,北屈经原,与沮水合沮循郑渠,东经当道城南又东经莲芍县故城北又东经粟邑县故城北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这些记载说明,郑国渠西起径水池阳(今陕西径阳)瓤口,干渠东行,汇纳冶峪、浊峪、清峪诸水,绝沮水(石川河),经富平县南,东北注入洛水,干渠穿行于渭北高原的北山角下,有高屋建领之势20世纪70年代,有关单位对郑国渠干线进行了全面勘查,实测渠长126. 03公里,宽度约二十余米,深十余米,与文献记载大致相符。

其工程量之大,完全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孙达人先生所说: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在当时以及此后很长的历史时期的中国和世界都是仅见的,堪称传统时代全部历史之一绝   郑国渠的兴建,是关中水利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伟大创举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评价郑国渠的作用和意义时说:渠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东汉史学家班固也认为,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之地成为秦国的重要粮仓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并促进了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秦开郑国渠,以富国强兵这些评价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因为郑国渠建成后,关中灌区由此定型,流域内大片农田成为亩产一钟的良田,渭北平原的泽卤之地变成了千里沃野据《史记.河渠书》载,当时灌溉的农田面积达4万顷,以秦亩1亩合今0.288亩计算,灌区面积达115万亩之多郑国渠的建成,对关中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作物产量大增,单产达到6石4斗(亩产1钟)不仅如此,郑国渠的建成,还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收到了洗土放淤、改良盐碱地的功效   二、汉唐时期关中水利的繁荣   汉唐时期是我国帝制时代的发展阶段,也是关中水利开发蓬勃发展的时期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汉唐王朝加大了开发关中水资源的力度。

不仅加强了水政建设,完善了水利管理机构,而且兴建了不少水利工程   西汉定都关中,十分重视对关中的开发和经营一方面,继续维护郑国渠灌溉系统,使其发挥良好的灌溉作用;另一方面,开辟新的灌溉途径,充分利用径水、渭水和洛水进行灌溉因此,关中水利出现了全面开花的盛况   汉代在径河流域修建的水利工程,当首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 开凿的六辅集《汉书沟恤志》载:自郑国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岁,而倪宽为左内史,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旁高印之田六辅渠建成后,为了加强渠道管理,倪宽制订了专门的灌溉用水制度这说明我国农田水利管理技术有了新的进步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赵中大夫白公又建议引径溉田,得到汉武帝的采纳在白公的主持下,穿渠引径水,首起谷口,尾入栋阳,注入渭河,广裹200里,溉田4 500余顷白渠修成后,与郑国渠相得益彰,发挥了良好的灌溉作用,人们将二者合称为关仔白渠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插为云,决渠为雨径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班固《西都赋》中也说:郑白之沃,衣食之源提封五万,疆场绮纷沟睦刻镂,原瞩龙鳞决渠降雨,荷插成云。

五谷垂颖,桑麻铺菜这种情况维持了很长时间,在关中地区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引径灌溉的同时,汉代也比较注意对渭水、洛水的开发和利用当时修建的引渭工程主要有二:一是成国渠,一是槽渠成国渠是灌溉工程心叉书沟恤志载:成国渠首受渭,东北至上林入蒙笼渠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成国渠从眉县起引渭水,经扶风、武功、兴平、咸阳等县,复入于渭河,全长121公里灌溉今眉县、扶风、武功、兴平一带农田槽渠则兼有航运和灌溉的功能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为了抗击匈奴,完成年输送百万石粮食的任务,大司农建议开凿槽渠武帝下令征发数万民工,历时3年修成了槽渠槽渠长达300余里,起于关中县境,引渭水东流,过秦岭北麓,至华阴流入黄河槽渠的建成极大地便利了槽运物资,同时,又灌溉了渠道两岸万顷农田引洛工程主要是汉武帝时期修建的龙首集《史记河渠书》载:庄熊黑言:临晋民愿穿洛水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这一建议得到汉武帝的支持,当即征调一万多人开渠,渠道由征县(今澄城县)境内开始,经商颜山(今铁镰山)晋平原在穿越商颜时,采用井渠施工,在渠线中途开挖竖井,再凿隧道沟通竖井,从而发明了坎儿井《史记河渠书》载:凿井,深者四十余丈。

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龙首渠自今澄城县北头村引洛水南行,过大峪河而至永丰,穿十里商颜山,至临晋灌区,工程也相当浩大考古人员曾在陕西蒲城商颜山发现龙首渠遗迹,在从何城源到温场的2600米长的缓坡地带,发现7个竖井遗憾的是,龙首渠建成后经常塌方,未能很好地发挥其灌溉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仍,关中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十分复杂,水利建设在总体上受到影响,已不能与秦汉时期同日而语但与同期其他地区相比,关中还算是水利发达的地区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中地区也曾修建过一些水利工程如曹魏对成国渠进行过两次修治太和二年(228),魏臻将成国渠的上源扩展到沂水青龙元年(233)司马郎重开成国渠,引沂水自陈仓(宝鸡)至槐里(兴平)以灌田又如,前秦荷坚以关中水旱不时,议依郑白故事,发其王侯已下及豪望富室憧隶三万人,开径水上源,凿山起堤,通渠引读,以灌冈卤之田及春而成,百姓赖其利再如,西魏大统十三年(547)春正月,开白渠以溉田大统十六年(550),西魏对郑白渠进行的改造规模较大,具有明显成效:周文以径、渭灌溉之处,渠堰废毁,乃令蜜兰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

功用既毕,人获其利   隋唐两代,关中地区水利建设迅猛发展,引径的郑白渠灌溉系统日臻完备这一时期径河水系灌溉以白渠为主,有郑白、三辅、三白渠等不同名称有唐一代,曾多次对郑白渠进行过修复或扩建如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曾引白渠灌溉华州下邦县东南二十里的金氏破,在那里设置屯田永徽六年(655 ),有富商大贾在郑白渠上造碾碳,致使郑白渠堰遏费水,渠流梗涩,止溉一万许顷唐高宗接受雍州长史长孙祥和太尉长孙无忌的建议,下令将碾碳全部拆毁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又出现了王公之家,缘渠立碳,以害水功的情况京兆少尹李元麓曾疏决三辅渠,分灌渠下田,使百姓大获其利开元二十五年(737),唐玄宗又令径渭白渠及诸大渠,用水灌溉之处,皆安斗门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盛转衰但对郑白渠依然比较重视史载,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根据户部侍郎李栖箱等人建议,拆掉北白渠上的碾碳七十余所以广水田之利其后大历八年,京兆少尹黎干复奏毁碾碳,开郑白支渠,复秦汉故道宝历元年,刘仁师自高陵改筑渠道,修刘公渠与彭城堰直到唐灭亡前夕,仍有修复郑白渠之举   值得注意的是,隋唐两代渭河以南的水利事业也得到了开发关中附近的丰水渠灌田多达万亩。

华阴县开凿敷水、利俗、罗文三渠此外,眉县等地也修建过一些小型的水利工程   三、明清时期关中水利的特征   宋元之际,关中失去首都地位,经济衰落,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故将治水的策略由全面建设改为重点建设虽然宋辽夏金时期关中某些地方的水利在某些时间有所发展,但总的说来,不能与隋唐时期相比到明清时期,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有关文献来看,明代前期和清代前期,关中地区曾出现过兴修水利的热潮这一时期水利建设的特点主要有二:一是小型水利工程大量出现,在一些灌溉条件较好的地方形成大小不等的灌溉网;一是水利工程分布的范围明显扩大,一些过去没有水利工程的地方也有了水利设施   明代关中最主要的水利工程仍旧是引径灌溉工程据明清正史和地方志记载,明清两代对径渠进行了二十余次修整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白渠洪渠堰因年久失修,不能灌溉,明王朝命长兴侯耿炳文督工疏浚,结果径阳、高陵等五县之田大获其利《太祖蜘》卷洪武三十一年(1398),洪渠堰东西堤岸又纪,耿炳文等再次主持修筑,历时5个月,修成堰渠成祖永乐九年(1411),洪渠堰遭受洪水冲击,多处毁坏,地方官呈报灾情,明廷下令修葺宣宗宣德年间,径渠堤堰摧决,沟恤奎储,民弗蒙利,又调集径阳、三原等5县民工及关中等处卫所的士兵,对该渠进行大修。

宪宗成化年间,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项忠和余子俊等调集礼泉、径阳、三原、高陵等县民夫,前后用了将近17年时间,对径渠进行了营修,并改名为广惠渠,使径渠的灌溉面积扩大到八千三百余顷项忠在轻阳县广惠渠碑》中说:广惠渠r虽天不雨而有蒙雨之体,虽地不利而有得利之美随所意用而自无不足,溉厥田,灌厥园,泽彼桑麻,润彼禾黍,而吠亩获收加于常年之徒,则吾军民之仰赖何可慨邪这种说法并非溢美之词,说明在广惠渠修成后,径渠的灌溉能力确实有了恢复除引径灌溉之外,明代也曾注意引用其他河水进行灌溉明代在渭水流域修建的通济渠就是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成化年间由陕西参政谢缓主持开凿此渠于宝鸡东20里的阎家营作堰,凿渠导渭水东流,全长二百余里,溉岐山、眉县、扶风、武功等县农田一千一百余顷   到了清代,统治者一度对径渠灌溉也比较重视,从顺治、康熙到雍正年间,金汉鼎、王际有、岳钟琪等人曾对广惠渠进行过多次修补,但成效并不太显著乾隆二年建成龙洞渠后,情况才有所好转从雍正《陕西通志》卷39至卷40《水利》及民国嵘修陕西通志稿卷57至卷61《水利》的记载来看,清代关中地区水利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小型灌溉的发展特别是在渭河以南地区,小渠道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

据有人统计,清代曾在关中地区修建过二百多个渠道如关中西部的凤翔府在秦岭北麓几个谷口开渠引水溉田五百余顷关中东部地区水利较西部更为发达如华州境内的西溪、东溪、北溪、教坊及清漱诸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