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群岛组曲》中手风琴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分析

上传人:wd****9 文档编号:310498629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拉格群岛组曲》中手风琴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拉格群岛组曲》中手风琴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拉格群岛组曲》中手风琴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拉格群岛组曲》中手风琴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拉格群岛组曲》中手风琴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拉格群岛组曲中手风琴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分析=“news_bd” 原著古拉格群岛讲述的是前苏联时代在西伯利亚一个苦寒的苦役劳改集中营发生的故事,在那个前苏联斯大林统治的黑暗年代,这样一个封闭、落后、艰苦的环境,成为了作者对于前苏联时期国家整体环境的象征性的写照,作者就是通过对于这样一个苦役集中营的描写,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辛辣讽刺了当时前苏联斯大林排除异己、屠杀反对派的腐朽统治,揭示出了前苏联斯大林专制统治行将结束的必然结局。那么,在前苏联作曲家乌拉索夫创作的古拉格群岛组曲当中,伴随着手风琴凄迷委婉的演奏,听者们被哀伤幽怨的曲风逐渐拉回到那个悲苦不堪的岁月,随着音符的跳动,与故事人物一起,体会着

2、当时艰辛悲凉的苦役集中营的生活。用音乐来表达文学名著的思想内涵,让听者用另一种感觉来体会出与文学作品不一样的音乐艺术魅力,这也是近代以来世界流行的音乐创作元素。其中较知名的音乐作品有: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李斯特的交响诗哈姆雷特、柴科夫斯基的歌尉叶普根尼奥涅金、陈刚与何占豪合作的粱山伯与祝英台等,用音乐的形式来重新诠释文学作品的思想涵义,用多种的艺术表现力来解读文学作品,为观赏者缔造出全方位的文化艺术感受,让观赏者感受到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普及大众的文化欣赏知识,用文化来提高观赏者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趣味,这正是这些音乐家们孜孜不倦改编文学作品进行标题音乐创作的文化用意。音乐和文学都是人们文化艺术的

3、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具独特的震撼人们心灵的艺术魅力,帮助人们通过听、说、读、写的感觉体验,来充分把握艺术作品的思想涵义和艺术感染力,从而起到洗涤人们心灵,净化人们灵魂的作用。古拉格群岛组曲这首以手风琴演奏为主的曲子,通过手风琴这个乐器与作品中的文学相互结合和呼应展开整部作品的描写,以音乐的形式来帮助观赏者深刻感受原著的思想内涵,更加形象、更加直观的让观赏者享受听觉盛宴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文化艺术的璀璨魅力。文学作品的直白铺叙与手风琴弹奏出的韵律悠远相结合,为观赏者们共同勾画出一幅在西伯利亚苦寒之地,一群身披囚衣面容枯槁的囚徒,顶着寒风吃力的挥舞着生产工具在进行着艰苦繁重的劳役,辽远寂空的大地上演

4、着一幕幕人间悲剧的悲伤画卷。第一章:监狱。古拉格群岛组曲在低沉幽怨的开始曲中逐次铺开了古拉格群岛的环境渲染,群岛位于前苏联时期荒凉苦寒的西伯利亚,这里杳无人烟、生气全无,没有人愿意来到西伯利亚这片可怕的不毛之地长期定居,除了士兵和冒险家。通过手风琴持续的低音演奏让听者仿佛置身于刺骨的寒风之中,深切感受到了那沁人心脾的寒意,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衣着单薄的囚徒,走动时脚镣发出的蹭地的刺耳的摩擦声,狱卒挥舞着的皮鞭带出的呼呼的风声,抽打在囚徒身上发出的凄厉的呼号,手风琴不急不慢地拉着,节奏阴郁而压抑,给听者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让人的心头仿佛有着一块巨石在压着,将那一片与世隔绝的恐怖环境真实展现在听者的

5、面前。开始的环境渲染为以后的曲风展开铺下了基调,让听者能够直观地感触到作品的思想涵义,对于古拉特群岛的特定的环境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这就是前苏联时期统治下的人间地狱。第二章:押解。手风琴的乐声从压抑变得高低起伏,这正是对于原著里押解途中景物风貌、人物神态的表达。前苏联时代的押解方式及其落后,每一次押解都是一次可怕的死亡之旅,在艰辛、困苦、疫病横生的递解途中,能够活着到达目的地的囚徒都是十分幸运的,因为在不长的递解途中,囚徒的死亡率往往超过了一半。在陆路上,有时可能会用旧式的闷罐火车运送囚徒,冬天闷罐火车里刺骨的寒冷,囚徒们挤在一起用体温互相取暖也不能保证不被活活冻死,而夏天闷罐火车又俨然一具活

6、棺材,极度闷热又流行疫病,能活着到达目的地简直是上帝的恩赐。当然,最艰苦的就是徒步押解,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囚徒们要被捆成一列走向远方,远方也许就是下一个苦役集中营,也许就是生命的终点。随着手风琴乐声的上下跳动,听着的眼前仿佛看见了艰难行走在荒凉的西比利亚的囚徒们,无声的默默地向前方移动着,伴随着狱卒们催促的吼叫声,乐符时高时低,将狱卒的粗暴抽打和囚徒们无语的费力的移动相呼应着,扔在路边死去囚徒的尸体,破烂不堪的鞋子,还有那些围绕着囚徒们不肯离去的蚊虫、苍蝇,构成了一幅押解途中的凄苦画面。第三章:对白。接下来的曲调里,手风琴的节奏和韵律突然变得急促而激烈,时高时低的三抖风箱通过高低起伏的乐音将

7、听者拉入了集中营里的明争暗斗,从而给读者重现了当时激战的场景。对于标榜开明的前苏联政府而言,公开的迫害已经不能让集中营里的政治犯所屈服,这些追求自由民主的政治先驱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时刻准备为理想现身的大无畏精神,集中营的管理者就打算用卑鄙无耻的手段让这些政治犯屈服,他们暗里怂恿关押在集中营里的杀人犯、小偷、骗子等刑事犯,让这些人任意欺压、殴打、虐待这些政治犯,企图迫使他们就范,对于政治犯们的抗议和诉求,集中营的管理者们则装聋作哑,故意不予理睬,任由这种罪恶在集中营滋生蔓延,演奏者通过抑扬顿挫的的曲调彰显了政治犯敢怒不敢言的悲呛感受,以及集中营管理者与刑事犯们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的丑恶嘴脸。 对白的

8、话语激烈亢奋,显示了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和冲突的不可调和,曲风也随着人物关系的变化而时快时慢,紧张的气息弥漫在整个集中营,暗含着政治改革来临前的黑夜,破晓的黎明就在这剧烈冲突的矛盾中孕育而生。第四章:伐木。这是古拉特群岛集中营的囚徒们每天都要做的苦役之一,每天刚刚破晓,天气还非常寒冷,囚徒们吃过了简陋的早餐,就穿着单薄的囚衣扛着斧子,在狱卒的看押下一列列走向林场去砍伐树木,前苏联时期的西伯利亚到处都是原始的高耸入云的针叶林,这里人迹罕至,数百公里内都少有人烟,就算囚徒们逃跑也只能是饿死或者冻死,绝无生还的可能。手风琴乐手用熟练的弹奏手法,模拟出了囚徒们砍伐树木时的低沉的号子、铿铿的伐木声、思念亲

9、人的默默抽泣,单调艰苦的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休息、没有交流、没有欢娱,只有那一声声铿铿不停地响彻在古拉格群岛低沉乌黑的天空中。用音乐来表现动作,这本来是很难的,因为动作往往伴随着表情、语言和心理感受,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在古拉特群岛组曲里面,作者只用手风琴这一种乐器就通过忽快忽慢的韵律、形象的拟声弹奏、哀伤低婉的曲调就充分的表达出了古拉特群岛上囚徒们劳作的艰辛和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这实际上就表达出了原著作者对于当时国内形势的象征烘托,当时前苏联由于个人崇拜造成的社会矛盾尖锐的后果,以及党内大清洗使得大批优秀的党员被错误杀害,大量的劳改营不经审判就把无辜的人当作政治犯罚做苦役,社会的法制

10、体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些深重的苦难不过是黎明到来前的黑暗,希望就在前方,光明即将到来,作者对于黑暗生活的描写不过是表达着压迫越深的地方,未来的反抗也最为激烈,也将生生不息。第五章:监狱长和帮凶。监狱长在原著里面有着明确的指向意义,他就是这个监狱里的皇帝,他的权力不受任何人的监督,他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表情动作就可以决定他人的生死,这就是不受监管的权力带来的可怕后果。他骄奢淫逸,他在自己的地盘上可以为所欲为,而不用考虑任何后果,原著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出了一个凶狠霸道、狡滑精明、贪婪成性的独裁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利,他可以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任意践踏他人的幸福和权利

11、。而监狱长的意愿的实施,还离不开大批的从恶和帮凶,这些地痞无赖、小偷骗子们丧了最基本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他们不知道对错为何物,只以得失看待事情,他们为了自己的私欲享受,不惜摇尾乞怜,帮助监狱长为非作歹,从中谋取利益,他们为了取悦主子残忍的欺压那些政治犯,而不顾道德与怜悯,他们在主子面前就像狗一样乖巧,而在那些无辜的人面前就像狼一样凶残,是一群社会的渣滓。乐曲中手风琴巧妙的运用了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八度跳音、强壮的柱式和弦等多种演奏手法,将监狱长和帮凶们的丑恶嘴脸鲜明地展现在听者的眼前。结语古拉格群岛组曲这一伟大音乐作品,凝聚了伏拉索夫的创作心血,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佳作,堪称他的杰出代表作之一。这部音乐作品和原著相结合,以手风琴与文学之间密切的联系与呼应为支撑,通过一个规模宏大的劳改营场景发生的一幕幕人间悲剧,控诉了前苏联斯大林时期黑暗恐怖的极权统治的罪恶,大批无辜的民主人士不经审判就被关进劳改营做苦役,过着暗无天日的苦难生活,这是统治者对国家法制和文明的任意践踏和破坏,这是民主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予以谴责的错误制度。通过手风琴和文学有机地结合,从而造就了这一伟大民主思想的升华,古拉格群岛作者也无愧于1970年诺贝尔文学获得者的称号,伏拉索夫更是用音乐将这一主旨形象化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