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里仁篇》第十一章有感1500字

上传人:天****步 文档编号:310314519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6.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论语里仁篇》第十一章有感15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读《论语里仁篇》第十一章有感15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读《论语里仁篇》第十一章有感15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读《论语里仁篇》第十一章有感15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读《论语里仁篇》第十一章有感1500字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论语里仁篇》第十一章有感15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论语里仁篇》第十一章有感1500字(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读论语里仁篇第十一章有感1500字 第十一章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该章孔子重点强调了君子和小人的价值取向。君子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士,在社会中处于管理地位。而小人是庶人,指贫民百姓,在社会中处于生产地位。在孔子那个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时代,君子和小人的德行与视野泾渭清晰,由是,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就再自然不过了。那么,什么是怀呢??说文解字?说怀属于心部,怀,念思也。?释名?有:怀,回也,本有去意回来就巳也,亦言归也,来归巳也。?战国策魏策?说:怀怒未发,怀是心里存有,怀藏的意思。笔者认为怀当作心里存有、

2、怀藏对比妥当。德者,得也。德就是做人的道德,也指作为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刑就是刑罚,对犯法者处治的法律。土指自己居住的场所,赖以为生的地方。惠就是实利、恩惠。汉代人注疏这句话时,孔安国认为:怀,安也。包咸解释惠为恩惠。 朱熹解释这句话时依旧沿用了?说文?的用法,他在?论语集注?中说:怀,思念也。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尹尹焞氏曰乐善恶不善,所以为君子;苟安务得,所以为小人。 ?论语正义?沿用了孔氏、包氏的注,曰:此章言君子小人所安不同也。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者,怀,安也。君子执德不移,是安於德也。小人安安而不能迁者,难

3、於迁徙,是安於土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者,刑,法制;惠,恩惠也。君子乐於法制齐民,是怀刑也。小人唯利是亲,安於恩惠,是怀惠也。 再联系宋代郑汝谐?论语意原?对此句之解释,可以做一总结。郑汝谐说:上有徳那么礼义明、教化行,固君子之所安也。上有刑那么善有所怙,恶有所惧,亦君子之所安也。小人那么不然,有土以居之那么苟安重迁,徳那么非其所知也。有恵以私之那么乐其所养,刑那么非其所利也。君子小人识虑之远近,精心之公私于此分矣。当时之君既无徳政又无刑章,何以怀君子?争城争地,民不得一日安,其居重征厚敛,未尝有以恵其下,又无以怀小人矣。君子小人皆失其所是。以微示伤叹之意。 按照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

4、小人怀惠的句式布局,四个怀字构成一致的布局,理应属于同一词性:动词。无论把怀训为安,还是训为思念或念思,都是指心里藏着或者说心里存有。因此,这句话就是说:君子心存道德与刑罚,小人心怀故土与利惠。假设仅仅理解到孔子指明所以为君子小人这个层次,还是不够的。从孔子的儒士身份而言,孔子也理应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这是他作为士的本分。而问题是如郑汝谐所言君子小人皆没法作为,何以安置天下?孔子通过四怀说明君子小人理应各守其分,这就意味着劝戒执政者、在上位者要反思理应从哪些方面去管理实现仁政。换句话说,既然刑不上大夫,那么,士大夫这样的君子就理应具备崇高的品德,使自己心怀对法律的敬畏,对得起士君子这一荣誉的称

5、号,免于刑罚之苦,这样才配得上称君子。而礼不下庶人就是由于庶民这样的贫民百姓既没有受到什么士的教导,又不是士君子,对于他们最要紧的就是安土重迁,给他们确定的实惠就可以了,由此,也可窥见儒家倡导仁政思想的现实根据。孔子这句话的现实启示是:执政党、国家的管理者或者企事业单位等处于上位的领导者要时刻坚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底线和服务宗旨,决不能沦落为与民争利的暴君恶隶。 F132.cOM更多读后感我推举 读?论语.里仁篇?其次章有感1500字 其次章子曰:不仁者,不成以久处约,不成以优点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该句连用三个不字,不仁者是前提。可解为:不仁者,不成以久处约;不仁者,不成以优点乐。与下面仁

6、者安仁,知者利仁相比照,前面说不仁就不会什么,后面说仁就会什么。从规律上说,假设不仁,就会怎么样,假设仁就会怎么样。讲的就是人而不仁者就会怎么样,人而仁者就会怎么样了。当然,仁者,人也。人不仅有动物性,还有人性,更有社会性。 什么是不仁呢??道德经?第五章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孟子?有:?孟子?: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史记?有: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后汉书班超传?:衰弱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明代?医案总论?说: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冯梦龙又说:幸人之灾,不仁;背人之施,不义。可见,说到不仁至少

7、有三种说法:老子、孟子、司马迁从政治上说仁,老子否决以仁论政,孟子、司马迁那么断定以仁治国;?班超传?的范晔、?总论?的薛己那么以仁、生物也论人,属于中医之论;明儒冯梦龙那么以个体之品性说仁。 因此,不仁者的者就可以理解为单个的人或者单个的单位、国家等等,而不仁那么可以理解为泯灭、流失仁性,肌体流失仁性,身体就会得病;个体泯灭仁爱,就会失去操守;国家不以仁为本,就会祸害百姓。 再看:不仁者,不成以久处约,不成以优点乐。不成以就是不成以之如何或怎么样,久、长表示时间长,处指居住或安于其所在。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为:不成以不仁久处约,不成以不仁优点乐。一个不仁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操守长期安于简俭约的生活

8、的,一个不仁的人也不会长期得志于宁静喜悦的生活的,乐极那么悲。如?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那么悲。?史记滑稽列传?:酒极那么乱,乐极那么悲,万事尽然,言不成极,极之而衰。 进一步延迟,不仁者,不成以久处约,不成以优点乐就成了一个人假设失去了做人的操守,就会根据自己的本能欲望行事。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操守的人就保持自己的仁性,保有自己的道德良心,有聪慧的人可以根据人之为仁的准那么做出选择,研发人的利德厚物仁爱之心,成就立德、立功、立言之不朽事业。结合里仁第一章择不处仁,焉得知?理解就可以知道知者利仁的智的价值取向了,智不仅仅是工具,其本身包涵了仁的价值向度。令人可惜的是某些文化系统有

9、智无仁,岂不悲哉!欠缺了仁的文化就会变成自以为是的强权文化,甚至还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二战期间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日本军国主义对南京平民百姓的血葬就是其中的例证。无论是个体还是国家群体,没有仁的操守节义,智就无根,就会掀起无节制的恶浪欲望。 又证:朱熹对此章的解释就是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惟仁者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那么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又证:朱熹引谢良佐言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粗精之间,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谓之有所见那么可,谓之有所得到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安

10、仁那么一,利仁那么二。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昧也。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不惑那么可,然为免于利之也。 ?论语.里仁篇?第十四章之读后感1500字 第十四章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本章说明做人先要知道做人的根本是什么,本立而道生,知本就会知道做人的道理。通俗地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理应担忧自己在社会上地位如何,而理应忧虑的是自己做人的根本是什么;人不理应担忧人家不知道自己,而理应探求的是有什么值得叫人家知道的才能、德行。须留神的是患立知等字的意义。患在?说文解字?是忧的意思;?论语宪问?有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这句可与本章相互参照

11、解释。?春秋繁露天道无二章?曰:是故,古之人物而书文,止于一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忠不一者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人孰无善?善不一,故缺乏以立身。治孰无常?常不一,故缺乏以致功。诗云:上帝临汝,无一尔心。知天道者之言也。 一心为忠,二心为患,至善为忠,可以立身。忠心无患即知天道。而孔子所言不在于患得患失的功利心、名位心而在于专心斟酌人的立身之本在于天道,也即做人之道。立是会意字,甲骨文中立象一人正面立地的形象。立的本义是笔直的站立、立足。所以立就是以所立,依靠什么站立的意思。这里面又有两层意思必须斟酌,一时凭什么立身?二是立身立什么?在儒家看来,凭仁立身,仁

12、是内在的立身之道。立身就是立德、立功和立言。由此,孔子之后的儒家经常把所以立解释为推己及人的为己之学。知是知道,知名等意思,这里是知名的意思。莫己知也是倒装语序,是己莫知的语序,意思是自己不知名,为可知就是可以知名的,可以叫人知道的。后人对此章解释甚多,仅取宋代朱陆学派观点与诸君共享之。 宋儒钱时在?融堂四书管见?中说:立与可知指君子自治之实耳,非为外也。无位为患,那么所谓立者必荒。患莫已知,那么所以可知者必略。立者,确乎不成拔之名。是所学实事即所谓可知者也。钱时之学出于陆九渊之徒、杨简之门。朱陆为学稍有不同,朱熹在?集注?中说所以立,谓所以立乎其位者;可知,谓可以见知之实。程子曰:君子求其在

13、己者而巳矣。张轼?癸巳论语解?曰:患所以立、求为可知,皆为己者之事也。立者,所以立其身也。可知者,实之在己者也。假设有患其位与人莫己知之心一毫之萌,那么为徇于外矣。不患无位而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而求为可知,那么君子为己之学,盖可知矣。假设曰使在己有可知之实,那么人将自知之,那么是亦患莫己知而已,岂君子之心哉??朱子语类?卷二十六,朱熹云:这个须看圣人所说底语意。只是教人不求知,但尽其在我之实而已。看圣人语意了,又看今人精心也。有务要人知者,只是看这语意,差便要如此。所谓求为可知,只是尽其可知之实。非是要做些事,便要夸诞以期人知。这须看语意,如居易以俟命也。只教人依道理平平做将去,看命如何。却不

14、是说关门绝事百样都不管,安坐以待这命贺孙。 看来,打铁先得自身硬,儒者深谙此理。古人总是容许以德服人,通过主体自身的内在的自我鼓舞作为人生的动力,通过自身的光明德行来影响人,通过实际行动来感召人。正由于儒学是通过内在的道德价值确实立为导向的人生学问,所以儒学是实实在在的为人之学,而不是追名逐利告成之学。追古抚今,当放弃了做人求善的价值立场以及程序的正值性时,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一脱成名,以寡鲜廉耻为荣就见怪不怪了。而正是在流失了社会根本价值的前提下,容忍不道德、甚至纵容无耻的社会宽容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冷漠悲哀,人在道德与不道德之间徘徊、患得患失加重了现代人心理负担和精神负担,人不忠于自身内在的独

15、立的道德主体性,就必然会沉沦在患得患失的俗烦之中,且必将永远沉沦下去。 ?论语.里仁篇?第一章读后感2000字 ?论语里仁?凡二十六章,主要讲孔子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仁的。 第一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仁是儒家世界的根本,以仁为本是儒家的价值选择,尽管孔子之后的儒家提出了性、道、理等诸多概念,然而仁之主体不变,也就是说仁是人之所为人的本质所在,也是天、地、人三才之本性。?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东汉刘熙的?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结合?周易?之天之大德曰生来理解,仁不仅仅是人的全德,而是结合、吸纳了日月、天地阴阳的之灵气,故有人为万物之灵、民胞物与之说。明代张信民的?印证稿?也证领略我这样的体悟。张信民说惟于?易传?研发最著、最精切,曰:天之大德曰生,又曰:元,善之长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仁,盖在天之大德曰生。而人禀此生理曰仁。故人之原出于天。而与天之大德同量同体也。按照阴阳家?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