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志功关系切入传统道•学中的道爵II断义涵在传统道德体系中,道德判断是个人与社会的重要调和依据,也是道德行为的重要参照与此同时,道德判断作 为人们硅定和省察他人或自己行为善恶及其贲任的活动,离不开志与功,即动机与效果的评判与衡量就道德主体而言, 道德判断囊括了人性、教化、义利、知行等古今共论的道德范畴,就其自身的判断标准而言.应随着时代的开展而有所 调整,为道德主体实现符合时代开展的道德自主,对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中道德判断的纵深与横向维度、静态与动态内容 进行考量,可更全面地展现其作用一、以志功论切入道德判断及其基本问题<-)道德判断的定义与重要性道德判断是运用个体已有的道德概念及认识,对意志自由条件下主体行为的善与恶、道德或不道德进行具有道德 性质的价值判断假设厘清道德判断定义核心词之间的关系,可进一步加深定义,即“意志自由”是行为具有道德属性的前 提和基础,行为具备道德属性方能进行道德上的价值判断道德属性的价值判断是“主体”运用其已有的道德认识,对在 客观世界中造成影响的"行为■•进行的,是主体对具有善恶属性的行为,即客体进行的就其内涵而言,对具有道德属性的志与功作出相对合理的善恶是非判断,从其主体角度来看,有利于个人提高遭 德判断的能力,进而趋善避恶、择善而从,促进个人道德人格的形成与提高;从社会角度来看,有利于推进社会扬善避怨, 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道德规范。
从其动态性角度来看,根据社会历史开展的趋势来看,道德判断水 平随着社会的开展而不断提高,其作为思想上层建筑中的一局部,必然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开展从其静态方面来看,其 研究的基本问题主要是动机与效果问题)道德判断的基本问题:志功的善恶属性志与功的问题,关乎道德判断的前提,即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张岱年①提出,判断一个行为的善与恶,道德 或不道德的问题是动机与效果的问题动机与效果是现代名词,古代称之为志与功一般来说这是衢量道德判断 的标准,是进行道德判断的前提和依据小到关于局部事物的微小认识与看法,大到整体性的人生志向与社会理想的追 求,情感激励或理性思考等与自由意志相关的事物都可囊括在“志”这种主观活动的范畴中,就道德判断这一命题而言, 主要讨论的志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范畴中的“志",偏重于意志、志向这些更加具有明显目的的意识的考量;而"功.那么是在 志的引发与指导下迸行的,具有道德属性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即道德实践、功业、事功以善恶为衡量标准作出相对正确的道德评价与判新其中蒸含着道德判断主体的认知、意志与行为之间的差异与 协调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志与功的形成依据志与功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过程,就其过程而言可划分为强调道镌主体所具备的“人性共心”的局部和强调社会层面的 “教化”局部。
中国古代对于道德判断中的善恶范畴更多地侧重于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超善悲论、性有善有 恶论、性一元论、性二元论以及与心相关的诸学说,以人性讨论志的可能性,以志的树立来进行功的预判与评价,或以 功来反观志的起始,其中最主要的是孟子和荷子关于性善与性恶的讨论孟子所指的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与要素,并非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他说:“天下之言性也,那么故而已矣, 故者以利为本0352故是巳然之形态,人性是生而有之的人之所以为人之特殊可能,视这种可能为性,那么可见仁义方 是性之根本可见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生来即有仁义礼智之端,故人性是善的苟子主性恶,认为人之 性是好利多欲的,性中并无礼义,一切善的行为都是后来勉强训练而成苟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口]伪那么指 人为,苟子认为,性是生来具有的,是悬的,而善是需要人为的,是后天的,道德皆性之改造孟子采持性善论观点,于是说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是四端,即仁义礼智[2]272苟子论性恶,是说人的本能行为中 没有礼义,道德的行为皆必待主体后天训练方能成功孟子所谓性,与苟子所谓性,将的并不是同一事物孟子所注函 的,有待扩充的性;苟子所注重的,那么是须改造的局部。
虽然性善论与性恶论看似相悖,观点却并非完全相反,甚至可以 相辅二者统合了人作为道德主体之志的可塑性,以及道健主体所作之功的来源一种具有道德属性的行为,存在志大而功小、志小而功大、志小而功小、志大而功大等不同行为效果,志与功总 是处于一种并不完全对称的动态过程中在不同的主客观条件下,如何对其进行评价或判断,需要进行多维度的比月与 衡量因此更加需要结合中国历史上不同学者或流派关于道德判断的不同观点作为参考依据,纵横双向进行系统整合, 以求更加准确地进行道德判断二、遒德判断中志功问题开展的历史沿革志功关系的探讨受不同时期社会需求的不同影响,主要经历了志功兼重时期与志功各有偏重的时期综观各代表 人物对于志功关系的讨论,可观察道德判断的依据中有因时而变的局部,也有不变的基础原那么,即或有偏重,但并不忽 视另一者的作用,或二者兼垂,但并不是将二者简单量化或混而为一,而是依据具体事实进行志与功的协调统一,并加 以考量和区分<-)志功兼重时期先秦时期,孔子未谈论志与功的关系孔子评论人物,有时从功的方面加以肯定,有时从志的方面加以肯定[4] 《论语》栽:“子路日: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日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2]164孔子称管仲为仁,是从管仲的功绩立论《论语》又我:“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千谏而 死孔子曰:JR有三仁焉12]202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说道:“仁者爱人,三人行异而同称仁,以其俱在忧乱宁民"网 孔子肯定三仁,主要是从动机来讲的总之,孔子可以说是兼重志功的这种志功兼重的看法并不是说将志功二者在同 一时空条件下看作同等重要,而是辩证地厘清在不同时空中对志与功的作用方式及意义关于志功关系问题,展子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的论断1•合其志功而观",即综合动机与效果来看,既考察行为的动 机,又考察行为的效果,这是一种全面且拈象的观点,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那么需要更多的具体指导孟子主张“食功",对于“有功”的,应当给以报酬孟子认为不是1•无事而食从事于道德教育,也是有功的孟子 又有“尚志”之说,“尚志”即具有崇高理想,坚持“仁义”的原那么孟子以为,从事于道德实践,也就是从事于宏伟的事业, 也与墨子一样持一种志功兼重的观点从先秦到宋代,志功问题的讨论有所减少,张岱年认为,这是由于中国古代的道德判断问题很早就在墨子、孟子、 董仲舒等进行讨论时得到了共识口]219,即认为应当志功兼重,要平衡志与功的作用,既不流于外表效果,也不仅仅局 限于动机与出发点,既培养志,亦要促成其功,既剖析功的流弊,也重视志的长远。
二)志与功各有偏重时期与志功问题相近的,有心迹问题隋代儒者王通②等说:"心迹之判久矣[6]后来程颐③加以批评说:“心迹一也, 岂有迹非而心是者也?正如两脚方行,指其心曰:‘我本不欲行,他两脚自行’岂有此理? "[7]54又说:“有是心,那么有 是迹王通言心应之判,便是乱说"[7]202心是思想,迹是行动上的表现心是动机,迹是实际效果王通讲心迹之判, 成认思想与表现可能不一致程颐那么强调二者的统一宋代朱嘉④与陈亮⑤曾辩论汉高祖刘邦和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问题朱嘉郢薄汉唐,主要从动机立论,他说:“视 汉高帝唐太宗之所为而察其心,果出于义耶,出于利耶?出于邪耶,正耶?假设高帝那么私意分数犹未甚炽,然已不可谓之 无太宗之心那么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 ”[8J陈亮那么以为“汉唐之君本领非不洪大开廊,故能以国与天地并立,而 人物就以生息"[9]陈亮肯定汉唐,主要是从功效立论朱陈辩论,各有偏向,先秦时代兼重志功的传统祓淡化了且 宋代学者的志功论,旨在批判宋明理学的迂腐学风,强调兴利除弊随着社会历史的开展,同一时期的学者与流派提出相近的看法,而不同时期的学者之间存在差异,这基于社会现 实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点亦受其影响,由此可见道德判断的标准是动杰变化开展着的。
促迤德判断水平提高不仅需要解决志与功的问题,也需要培赛并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人格,对社会进行法律的限 制与教育的潜移默化,使道德主侬的■■志"不失其义,可达有益之■•功”「功”更具积极意义,鼓励道德主体立有益的“志”,以 防道德判断问题的标准从清晰而多元转向混沌且极端三、中国古代对志功问题的主要讨论星子讲利,但也重视“志a意”;孟子重义,但也强调“食功”孟子与墨子都兼重志功,二人在志功问题上的观点是相 互接近的同时,墨子和孟子的相关学说也是志功问题中坡值得进行分析与探讨的一)里子"合其志功而观”的论断关于道德行为的判断标准的问题,基子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的论新《蹇子••问》中载:“鲁君谓子房子日:’我有 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可?’子黑子日:’未可知也或所为赏与(替)为是也钓者之恭, 非为鱼埸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坊’110]720“合其志功而观”,即综合动机与效果来看,既 考察行为的动机,又考察行为的效果里家是重视功利的,称“言有三表二第三表是“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10)394,可见墨家对于效果 的重视但墨家也不忽视动机《整子•耕柱》中载:“子矍子日:’今有绘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釜之, 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日:’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
’子年子日:’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 也’”[10]642即在“功皆未至”的情况下,应该肯定善良的动机墨子“合其志功而观”的论断结合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道德行为对现实世界产生良性的效果是对道德行为的理想预 期,但预期可能到达也可能达不到,这时候要肯定动机的作用,鼓励树立善的动机因社会客观条件展制,善的动机与 恶的动机可能取得同样的效果,但社会客观条件是不断改变的,善的动机可能一时发挥不出作用,然而历史是流动着的, 对今日而言于事无补的善良动机,可能在客观条件改变后发挥其作用如:社会对山区儿童、病困家庭等困难群体一直 以来都多有关注与关怀,在过去信息受限、物质匮乏、技术落后的时候较难对其提供应有的帮助以尽善心而在物质技 术条件成熟的今天,人们那么可以极便捷有效地通过相关平台提供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捐款指物,一尽善意与善举;社会广 泛关注的“校园荀凌〜家庭暴力2权力滥用"等负面现象也随着物质技术进步、立法与相关机制的完善等条件的成熟而有所 改善由此可见,只要善的动机一直保持延续下去,可在社会历史条件为其不断提供实践条件的过程中从一时的无功在 未来到达有小功,甚至是成其大功,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程度不断加深。
反观恶的动机,其负面影响亦如是,如今日的网 络诈骗、以高科技手段进行考试作弊、通过相关技术窃取他人隐私等案件的发生便反映了这一点同样地,在动机同样是善的情况下,无法只比照其志的善良或高尚,要结合善的动机到达的效果来进行考士假设 道德动机都为善,在社会客观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到达的效果不同,要更为肯定效果更加有釜的那方如新冠疫情时期, 不同地区积极抗疫的决心与意志是难较商下的,对此,要更加肯定利用有限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合理高效调配、更少耗费 时间的做法,如"错峰核酸z无接触配送”等肯定主观道德情感的同时也肯定关乎道德实践的现实能力,以鼓励人们提高 利用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效率,去提升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孟子的“食功"和“尚志”孟子亦谈到志与功的问题,《孟子》记载:“食功乎?日:食志日:有人于此,毁瓦画馒,其志将以求食也,那么 子食之乎?日:否日:然那么子非食志也,母功也[2]314由此可见,孟子是主张“食功”的认为土从事教育工作,也 是有功的孟子反对讲利,他对梁忠王说:"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巳矣! ”⑵224但反对讲利,也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