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能”与“不能”

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68KB
约8页
文档ID:309929748
“能”与“不能”_第1页
1/8

能”与“不能”《孟子》有言,“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日:'我不 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日:‘我不能‘,是 不为也,非不能也二此本孟子规劝梁惠王:治国当施仁 政予读此句,意不在此,而在于“能”与“不能”之 分判与探究能”与“不能”,粗考其义,极简,“能”表示有 能力,“不能”那么否假设以形式逻辑图示其外延,当为一 圆二分,二者各持其半,可谓泾渭清楚;因无交集,自 毋须多论然假设深思下去,又非如此简单概“能”与 “不能”之间,尚存“能而不能”“不能而能”之可能, 待思者多矣能而不能”“能而不能”,大抵指具备其“能”(力),然限于诸 因素制约而表现为“不能二细析之,约略有三实然能力维度上的“能而不能二世间常存如是之事: 智慧上能悟透,经验层却不及;理上能讲通,事上行不 通;逻辑上无所不能,现实上却一筹莫展无疑,理、 事(实)之间存在的距离或矛盾,导致“知其理而不能 如其实”的发生譬如,科学家很早就知晓飞行原理(能), 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材料及经验,当时并不能造出 飞机、火箭假设以逻辑析之,此“能”乃实现目标的必 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应然意义上的“能而不能二此实从伦理维度考量之, “能而不能”主要表现为“能而不为”,又可分两层。

一 为消极意义的“能而不为二明显案例,当如孟子所言的 “为长者折枝”之类无疑,诸如“折枝”行为,每个 健全个体皆有能力且应当为之,然出于诸如地位、权势 之偏见或道德认知偏差,为之者实寡对此,古人有“勿 以善小而不为”之规劝,虽无奇效,亦算得上对症下药 二为积极意义的“能而不为:此类“不为”或因其能守 住伦理底线,不妄作为;或因其具备谦逊的品性,而示 之日“不能二每一个健全个体,固然具备完善、提升自 我的品质,同时亦具有作奸犯科(譬如撒谎、欺骗甚至 犯罪)的可能然总体观之,作奸犯科者总是少数,概 或因良知之发动,或因风俗、文化之熏养,或畏于道德 之舆论、法律之制裁,皆能遏制住“恶”的冲动,在效 果上表现为积极意义上的“能而不为(能)作为纯然 谦逊意义的“能而不为”,那么全然由其道德品质决定言 其纯然,在于其谦逊绝非出自机巧或谋略,而纯然发自 内心,发自对理性、对他者、对宇宙的敬畏心在此境 遇下,其愈“能”,那么愈能看出自身的缺乏,故愈能表现 为“不能”,如不自夸、对他者的敬畏等,苏格拉底的“自 知其无知”当为典范特殊意义的“能而不能二此外,尚有因特殊目的而 表现出的“能而不能譬如,兵家、政治家做出的难以 单凭伦理进行评价的行为。

《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 也”,老子亦言“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故兵家尝以“能 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孙子兵法・始计篇》)兵家 借此“能而不能”之诡道,诱骗对方,以达成其作战意 图法家治国,“法术势”并用,当然包含了 “能而不能” 之诡巧哲学家深思熟虑后的行为选择,亦类于此康 德认为人有做某事的权利,同时也具有不做某事的权利 “不做”并非不能,而是“能而不为”;世俗生活中,某 人有一斤酒量,但只喝半斤;某人富可敌国,却以平民 现身……此等”能而示之不能”行为大抵属“非道德”行为,故单独列出不能”而“能”“能而不能”除了实然意义(能力本位)上的“不 能“夕卜,更多表现为意志能力管辖内的自由抉择不能 而能”,似缺乏选择余地,唯有一意孤行然假设细究之, 其内涵同样丰富,既有僭越自身能力“强以为之”的执 着,又有智性层面的不能而“能强以为之的“不能而能”,又分两层:正向意义的“择 善固执”与负向意义的不自量力正向意义的“择善固执”,是指个体出于对真理、“神 圣的道德法那么”(康德语)的捍卫,不惜倾其所有甚至生 命,即便无功而返,仍择善固执之,拳拳服膺之。

孔子 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孟子谓“自反而缩, 虽千万人吾往矣”,皆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皆然 不过话说回来,正向意义的“不能”并非彻底“无能”, 此种对真理、正义的坚持乃至献身,虽无立竿见影之效, 但仍具感召、鼓舞作用,谓之潜在的“能二诚如康德所 言,“道德愈是呈现在纯粹形式下,它对人心就愈有鼓舞作用”(《实践理性批判》),可谓明见负向意义的“不自量力”,主要是指为达目的而超越 自身能力的僭越行为对此不自量力之举,古人给出明 确的批评,“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 不及矣”(《周易•系辞》)须强调的是,负向意义的“不 能而能”,主要指动机上的不纯粹即“德薄而位尊”而言; 假设仅能力不堪重任且被迫受命,譬如因被赏识委以重任, 或因特殊境遇如临危受命等,尚不构成“负向”,因其并 不涉及主观道德即便如此,被迫委任者亦当持谨慎态 度,因力不胜任有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易》言,“鼎 折足,覆公镰,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即是其祸智慧层次的不能而“能二上述两种意义上的“不能 而能”,价值虽异,但亦有共性,皆超越自身能力,皆“强 以为之”智性层次上那么否,恰恰相反,“不能”未必真 的不能,它甚至恰恰构成“能”的前提条件或主要原因, 姑分而述之。

其一,主动“不能(为)”以造就其能人 的精力终归有限,即便智力超群,亦不能事事皆能;成 大事者,需有所不为、有所不能,如此方可凝聚成大业 以彰其能其二,作为包容品质的“不能”成就其能不 能”之义,指谦逊、包容的品质因其具备谦卑、包容 之德,能容纳万物反而成就其能,所谓“江海之所以能 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 其三,更高层次的“不能”,乃是“无为”之智,假设老子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之那么因其不能,所以无所不能; 因其不为,所以无所不为;“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斯方为上智还有一种特殊的“不能而能”, 如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语言哲学认为,谈论形而上学(玄 学)是语言的误用,佛学家那么认为,语言文字虽然不能 触摸真如,但却是切近真如的法门各得其所谈论“能与不能”,绝非简单的文字游戏,因实触及 可能与现实、动机与效果、内涵与外延、知与行等诸多 哲学范畴,当然有其意义金岳霖先生在《论道》《知识 论》中,皆对“能''进行专门研究笔者之意在于理清 其边界及潜在关系,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谓之“各归其所工“能”与“不能”在整体上隶属于知行范畴,因此 当遵循传统哲学“知行合一”的理念。

具体到不同层面, 又各有侧重能力本位上的“能与不能”,要尽量处理好可能(理) 与现实(事)、能力与行为的关系,既不能超越客观条件 行“螳臂当车”之事,又不可持“躺平”之姿毫无作为 而须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发挥主动性,变必要条件为充 分条件,力求让潜在成为现实特殊意义的“能而不能”,须具体分析政治家治国、 兵家打仗,固有家国利益的诉求,然亦须价值、正义的 评判,不可剑走偏锋,否那么人类将沉溺于“丛林法那么” 不能自拔至假设生活中非道德判断的“能而不能”,无非 处世经验,自不必论伦理道德意义上的“能与不能”,当然首先要考量意 志自由下的道德动机:要敬畏道德律,敬畏践行道德律 的勇士,敬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要 尊重守法者,即便其非道德完人,但凭其选择“不做恶”, 他们就值得尊重至假设现实中复杂的道德判断,须综合 动机与效果评判之俗语云,“万恶淫为首,原迹不原心, 原心世上无完人”;“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世 上无孝子二单纯凭“心”或“迹”皆有所失,故须综合 心、迹,力求更客观智性层面的“能”与“不能”,重在识见、追求与思 维的转化欲成就自我、成就大业,毋须执着于其“能”, 亦非纠结于其“不能”,因“不能”与“能”在灵性主体 ——人的践行中,是可以转化的:“不能”能创造出更大 的“能”,而“能”在更高层次的智慧中那么蜕变为“不能 唯其如此,今日之我方不同于昨日之我。

黑格尔言,“哲学俨然是一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 起点即终点,意为:研究哲学当从一个简单概念入手, 深挖下去,亦能穷尽一切,所谓“纳须弥于芥子:“能 /不能”之谈,亦本于此意,然自知学力之不逮,仅尝 试一二而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