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开启的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具体实践与世界意义:D616: A DOI : 10. 3969/j. issn. 1009-3729. 2018. 05. 002:1009-3729 (2018) 05-0010-08Key:改革开放;中国道路;东方社会理论;世界意义Summary:中国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最大的实践贡献主要体现在改革开放开 启的中国道路中国道路经由改革开放所赋予的开放性、公有制基础所赋予的 自主性和社会主义取向所赋予的人民性,完成了其发展逻辑上的三重转折,生 成了一条完全区别于苏联模式、西方模式等既有逗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从而在实践层面初步实现了马克思所设想的东方跨越中国道路的成功实 践不仅验证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科学性,还必将在其持续的发展过程中为 世界提供新的道路参考和重要的价值启示众所周知,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在1870年代针对俄国现实作出的具体结论一 一俄国有可能以农村公社为支点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但是, 作用,但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一直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并没有像东欧改制转轨的国家那样丧失政府 对经济发展的主导权,任由自己被西方规则和资本逻辑改造,而是立足公有制 的主体地位牢牢抓住中国发展的自主权,走出了一条既吸收和借鉴西方成果和 经验、又不受西方强制的独特发展道路。
[9]正因为如此,中国不但可以根据自 己的国情选择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开放模式,还可以根据世界经济形势采取 灵活的经济政策,甚至是根据世界经济发展需要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产 品[10]这种自主和可控的对外开放理念是中国始终确保自己的道路选择权和 政策自主权的制度优势之集中体现[11],它确保了中国在面对诸如新自由主 义、逆全球化这样的全球性浪潮和诸如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 融危机、2012年欧债危机这样的国际性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外在冲击时,仍能按 照自己的方向和道路稳健前行中国道路的第三重转折是社会主义取向所赋予的发展目标的人民性,中国道路 因此得以拒绝资本主义发展的反复和波折,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改革开 放决不是改变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道路与西方模式的本质区别是它 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非资本逐利作为根本目标这一根本目标植根于社会主 义的人民性一一中国的发展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 最终目标,它是中国道路合乎历史必然性和发展正义性的根本保证质言之, 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拥护程度取决于社会主义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民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且这种制度要比别的制度能给他们带来更丰富、更 稳定、更长远的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证明,中国道路就是一条始终 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回应人民期待的发展道路正如我们党所反复强调的:“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 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12]正因为如此,中国道路才能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 位,始终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源 于社会主义的人民性保存登了中国道路的发展正义,确保了中国道路始终能够按 照人民的普遍需求和历史规律确定其发展方向因此,坚持发展的开放性、自主性和人民性,是改革开放开启的中国道路在和 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一般原则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 国道路能够超越自我循环、超越资本主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密码” 正是因为这三重转折,中国道路实现了对自我发展的封闭性、强势环境的支配 性与资本主义的狭隘性的彻底否定,形成了一条根本区别于苏联模式、西方模 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只是基于一般原则初步回答了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制 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而改革开放所开启的中国道路则是在实践层面 全面地呈现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将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一步步变为 现实的。
中国道路的成功不仅充分验证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科学性和可实 践性,还创造性地赋予了其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作为东方道路一般理论在和 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的具体展现,中国道路还深刻地证明了立足于本国实际及 其所处时代背景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并进一步将其落实到国家发 展的具体实践中的极端重要性中国道路在其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探索中,不 仅实现了东方道路一般逻辑和原则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还进一步结合中国特 点将其发展为成功范例,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成熟的道路参考和价值启示 中国道路对于世界上其他落后国家的参考价值,如同马克思所设想的率先完成 社会主义革命的西方世界对东方社会的“榜样和支持”作用正如英国学者马 丁•雅克指出的:“崛起为世界主要大国的中国将提供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政治 模式和范例” [13]中国道路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凭借科学的新理念和 新模式,为那些正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树立了榜样,为这些国家沿着正确 的方向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示范中国在短短40年的开放发展过程中所取得 的巨大成就,首先为那些急需摆脱落后面貌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 展的自信和希望;此外,中国还在具体道路选择上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融入世界 市场又希望保持发展自主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启示。
同为后发国家,中国的 发展实践为其他后发国家如何在资本主义规则处于强势的当代世界中实现自主 发展,提供了最具参考价值的经验启示对于如何在融入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 市场的同时避免被强制和支配的命运,如何在充分吸收世界范围内一切肯定性 成果的同时还能保留合理的本地化成分,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并完全超越资本等 具体问题上,中国道路作了全程式的回答中国道路不仅为后发国家提供了最具参考价值的经验启示,也对西方发达国家 提供了一种价值观的重新启蒙[14],促使国际社会反思长久以来的“文明一元 论”和“历史终结论”因为,其一,中国道路实现发展的独特方式正慢慢软 化西方世界自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所建立起来的文明优越感,促使西方世界 改变其长期以来的“家长姿态”,从而以一种温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欢迎东 方文明参与到世界历史的创造中来其二,中国道路的形成过程正在逐渐改变 后发国家急于摆脱落后面貌而照搬照套既有模式的惯性思维,促使它们更加理 性地看待本国实际与成功模式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基于本国特点借鉴发达国 家经验其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驾驭资本的经验,可启发资本主 义世界突破意识形态对立,寻求在深层次实现两制融合,并期许在融合中逐渐 转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设计。
其四,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重塑了社会主义的世界 形象,彻底改变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给世界留下的负面影响,可谓在新的时 代条件下以中国理念、中国实践还原了社会主义的本来面貌,极大地增进了社 会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改革开放开启40载,时至今日,中国道路已经初具世界影响但是,关于集马 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一般原则之大成的中国道路如何进一步彰显其世界意义与贡 献,依然是一个开放性的重大时代课题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在坚守中国特色中 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国道路,以持续回应世界人民的期待和历史发展的大势,进 一步显示中国道路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需要我们在开放发展的过程中不 断凸显中国道路的国际化向度[15],深挖中国道路本身所蕴含的世界性、普遍 性价值,为世界提供更多参考和启示Reference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3]江丹林.关于科学理解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几个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 1991 (6) : 50.[4] 赵家祥.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思想的讨论一一赵家祥教授访谈[J].高校理论战线,2011 (7) : 18.[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14.[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韦定广.创造与贡献:世界体系视域中的“中国道路” [J].社会科学, 2010 (6 ) : 16.[8].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07 (01).[9]李健.“中国道路”的全面内涵及其经验总结[J].社会主义研究,2015 (1) : 63.[10]谢浩.世界发展与中国发展:中国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战略选择[J].郑州 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 : 45.[11]陈学明,陈悦.论中国道路对发展中国家的示范效应仃].教学与研究, 2014 (2) : 9.[12]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J].求是,2013 (1) : 6.[13]马丁 •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的衰落[M].张莉,刘 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14.[14]薛俊强.马克思社会历史观视角下的“中国道路”问题浅议[J].山西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 : 19.[15] 侯亚楠,郭忠义,从“中国模式”到“中国道路”一一关于中国经济奇迹成因的多维解读评述[J].党政干部学刊,2017 (7) : 9.一全文完一这只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一般逻辑和原则在当时俄国的具体表现,其相关 结论则是在当时革命与战争的时代背景下得出的。
与此不同,改革开放开启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则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在和平与发展的 时代背景下的具体实践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道路不仅在 新的时代背景下验证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科学性,还必将在其持续的发展 过程中为世界提供新的道路参考和价值启示一、一分为二地理解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一般意蕴和具体意蕴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主要是以印度、中国和俄国为蓝本,研究经济文化落后 的东方社会如何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而实现共产主义这一问题的东方社会并非 马克思从一开始就重点研究的对象1870年代之前马克思主要是以西方资本主 义世界为中心来分析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整体发展趋势,直至马克思深度了 解了俄国农村公社的具体情况后,其研究人类社会的视角才开始转向东方社 会,开始对落后东方社会的跨越问题展开系统思考1877年,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一文中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可能未来作了分析: “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 [U7281881年,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回信中指出:“我根据 自己找到的原始材料对此进行的专门研究使我深信: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 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这种作用,首先必须排除从各个方面向它袭来的 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然发展的正常条件。
[1]840当问到俄国公社 的未来是向共产主义过渡还是瓦解于资本主义的问题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 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给出的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 方工人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俄国的土地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 主义发展的起点 [2]379总的说来,当马克思将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不 断向俄国农村公社聚焦时,他一方面不断强调东方俄国以农村公社为支点实现 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基于对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把握,并结 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俄国的跨越条件作了合理的设定梳理马克思对俄国 如何实现制度跨越的思想,我们看到,他结合当时俄国所处的历史环境给出的 跨越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需保证俄国农村公社自然发展的正常条件;二是 俄国社会的发展需利用世界市场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