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隔膜公司现代公司制度中的产权制度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309723464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6.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锂电池隔膜公司现代公司制度中的产权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锂电池隔膜公司现代公司制度中的产权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锂电池隔膜公司现代公司制度中的产权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锂电池隔膜公司现代公司制度中的产权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锂电池隔膜公司现代公司制度中的产权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锂电池隔膜公司现代公司制度中的产权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锂电池隔膜公司现代公司制度中的产权制度(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泓域/锂电池隔膜公司现代公司制度中的产权制度锂电池隔膜公司现代公司制度中的产权制度xx有限责任公司目录第一章 现代公司制度中的产权制度4一、 “两权分离”是公司制度的基本特征4二、 现代公司制度中的控制权7三、 事业部分权的M型结构9四、 功能垂直型的U型结构10五、 财产与财产权的概念11六、 所有权与所有制13七、 财产的私有、共有与公有14八、 产权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具体形式19第二章 公司概况22一、 公司基本信息22二、 公司主要财务数据22第三章 项目简介24一、 项目单位24二、 项目建设地点24三、 建设规模24四、 项目建设进度24五、 项目提出的理由24六、 建设投资估算2

2、6七、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7第四章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29一、 人力资源配置29二、 员工技能培训29第五章 风险分析31一、 项目风险分析31二、 项目风险对策33第一章 现代公司制度中的产权制度一、 “两权分离”是公司制度的基本特征(一)马克思对股份公司“两权分离”的论述当英国于1856年颁布联合股份公司法案时,没有人料到这种公司会在将来成为主导产业和商业活动的制度。相反,许多学者认为,股份公司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股权分散为经理们偷懒或追逐自己的个人目标大开方便之门。斯密就曾对经理的“疏忽和挥霍”感到担心。但股份公司在20世纪的发展,彻底反驳了斯密的观点,联合股份公司一跃成为现代工业

3、的象征,而且股权的分散程度在不断提高。现代股份公司的股权分散,决定了其产权制度的安排必然是资本所有权与法人产权的分离。在最初的私人企业中,由于生产规模小和管理简单,出资者同时也是经营者。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股份公司法人制度的确立和股权的分散化,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就发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分离,并出现了特殊的以管理为职业的经理阶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企业经理阶层的出现,是由资本主义管理二重性和资本主义管理专制形式演变而来的。经理是作为工业司令官的资本家领导下的军官,在劳动过程中以资本的名义进行指挥、监督和管理。经理的出现,意味着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职能的分离,与资本使用权的分离。“资本主义生产

4、本身已经使那种完全同资本所有权分离的指挥劳动比比皆是。因此,这种指挥劳动就无须资本家亲自担任了。”马克思还指出,管理具有二重性,即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在阶级对立越严重的生产方式中,强制性的监督劳动的作用也越大。经理阶层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具体组织者和管理者,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而是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所共有的。(二)西方经济学家对“两权分离”的论述西方经济学家对股份公司的分析,习惯于使用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这里的“控制权”就其权限来说,要大大高于通常所说的经营权。早在1923年,著名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在无主所有制一书中,就评述了这种趋势及其特点。伯勒和米斯在30年代对美国经济的统计资料的研究也证

5、明,联合股份公司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股份公司的规模迅速增大。1930年,美国最大的200家公司(银行除外)实际控制了全部公司财富的49.2%,商业财富的38%,国民财富的22%。随着这些公司的股权日益分散化,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更加明显。60年代,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对现代大公司的产权分析达到了新的高度。他把这些大公司里的经理精英们称为统治产业的“技术结构”。可以说,现在公司的技术结构取代了古老的贵族和近代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资本家,成了真正的统治阶级。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大公司就像一个集权主义的国家,其经济实力和权力实际上都操纵在公司官僚机构的少数人手里。现实的情况也同样说明,所有权关系已经被淡化,控制

6、权在不断加强。美国花旗银行曾经公布过一份名单,在56家大公司里,每家公司的股票持有人都在5万人以上,有27家公司的股东超过10万人。这种极其分散的所有权,使得一般意义上的管理不可能有效。即使按照掌握大量发行股票的5%6%就能控制公司的标准,也嫌太多,因为他们的人数大概在100人以上。而且,绝大多数的股票持有者对公司的管理不感兴趣,他们所关心的只是股票的行情。公司股东的这种消极性质,使公司的管理权落到了一个职业经理阶层的手中。以上分析说明,在公司制度的演进过程中,资本的两权分离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本所有权与法人产权(经营权)的分离。在公司制度的初期,股份公司大都是家族控股式的企业,大

7、股东直接选择或亲自出任董事长和财务主管,股东会的权力很大;经理人员则持股很少,是职业的管理人员,完全受董事会的控制。第二阶段是公司法人产权同经理控制权的分离。这时董事会的权力被弱化,而经理人员的控制权在不断加强,并随着经理阶层地位的崛起而出现了所谓的“经理革命”。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股权的多元化和分散化,以及公司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化。公司的法人产权同控制权不同,公司法人产权控制在董事会手中,它是相对于资本所有权而言的;而公司的控制权掌握在经理人员手中,它是建立在公司法人产权基础之上的。二、 现代公司制度中的控制权在资本主义初期,企业规模不大,管理较为简单,因而经理在公司产

8、权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太重要。正如马克思所说,经理是别人资本的管理人,是特种雇佣劳动者;经理的薪金是某种熟练劳动者的工资,这种劳动价格也受劳动力市场的调节。董事、监事在经理之上,但在实际管理之外,对于他们来说,管理和监督只不过是掠夺股东、发财致富的一个借口而已。总之,当时的经理人员处在股东会和董事会的严格控制之下,他们所掌握的只是一般的经营权。随着科技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9世纪末,马歇尔提出,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才能是生产的第四个要素,是利润的来源。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的理论,进一步肯定了企业家的作用。同时,一些经济学家还根据经理人员的权利日益扩

9、大的事实,提出了“经理革命”、“经理资本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工业生产技术的日益复杂化,要求特别的管理技能,越来越脱离生产的股东不得不将管理责任委托给拥有专门管理技能的人。这样,企业实际上由一个精明的、熟悉内情和懂行的薪水集团经理阶层所控制,数以万计的股东则构成了越来越无联系、无组织和淡漠的委托集团,结果出现了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但也有不少反对者认为,存在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已被夸大和误解,管理自由的存在无论如何从未达到过这样的程度,经理们对一小群主要股东的要求依然是服从的。特别是集中的股东集团,如银行、投资公司的出现,更加支持了这种观点。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还会继续下去。在股权分散

10、与经理人员掌握控制权的前提下,如何激励经理的主动性、约束其行为,就成为极重要的问题。这一点将在第七章中探讨,这里只作简要说明。对经理人员的激励,主要是设计经理报酬的构成,使之与经理的贡献紧密相连。经理的报酬一般由固定工资、奖金、股票和股票期权四部分构成。每一种形式的报酬都各有优点,又各有缺点。固定工资的激励作用不大,但保证了经理人员无后顾之忧;奖金与当年的业绩相关,有激励作用,但又可能引发短期行为;股票和股票期权的设计最能反映公司真实业绩,有长期激励作用,但经理的风险过大。所以,应有一个合理的报酬组合。此外,经理人员的工资总水平的确定也有难度。例如,李亚科卡挽救了濒临破产的美国第三大汽车厂商克

11、菜斯勒公司,他在1986年的全年收入约2000万美元,其中只有几十万美元是他的工资,其余部分来自于奖金和该公司的股票。对此,有人认为不合理,经理有这么高的收入不可思议;但也有人认为,他的收入不是高了,而是太少了。至于对经理的约束,主要靠产权制度,以及竞争性的经理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进行制约。三、 事业部分权的M型结构M型结构是英文multidivisional的缩写,其基本含义是“多个的,混合型”的,总部与各事业部分权为特征的企业结构。M型企业结构的最大特点,是试图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将按计划机制分配资源与按价格机制分配资源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企业的业务根据产品、服务、客户类

12、型或地区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个事业部,公司总部授予事业部以很大的经营自主权;各个事业部下设立自己的职能部门,能够像独立的,企业那样根据市场情况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总部则从繁重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策划企业长期战略发展战略。简而言之,一个M型公司相当于多个U型公司。钱德勒将M型公司的起点确定在20世纪40年代。威廉姆森将这类公司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1)经营决策由基本独立的分部各自做出。(2)直接附属于总部的所谓“精英集团”,通过提供参谋和审计等方式,协助总部对分部进行控制。(3)总部负责战略决策或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只注意总体的绩效,不直接过问各分部的绩效。(4)由于M型结

13、构有着很好的协同性,因而更有利于追求总的利润最大化。1975年,威廉姆森还提出了M型假说:M型大企业的组织和运营,在目标的追求和最低成本行为方面,比U型的组织结构更接近于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假定,因而,这种公司结构能更好地符合所有者的偏好,而不再更多地朝着有利于职业经理的复杂目标靠拢。此后,对这一假说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多人还做了许多实证性的检验工作,结论也不尽相同。四、 功能垂直型的U型结构U型结构是英文unitary的缩写,其基本含义是“单一的”、以权力集中于企业高层为特征的功能垂直型结构。在U型结构的公司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功能被分成若干垂直管理的系统,每个

14、系统又直接由企业最高机关和领导指挥,实行高度集权的决策管理和财务管理。企业内部的各个工厂及部门,不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只负责一定的经济核算,只有整个企业才是独立的利润核算单位。企业的资金运用、投资决策、营销策略、技术开发等,都是由总部控制的。U型结构的优点是:权力集中统一,各部门之间协调性较好,总部直接控制和调动资源,能够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效益较好的一些项目。这种企业结构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相当普遍,许多著名的大公司,如杜邦、通用汽车、通用电气公司等,都采用了U型结构。但是,这种结构也有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流程的管理协调,只是根据对短期需求波动的粗略估算;需求的任

15、何急剧变化,都会在每个阶段上造成存货的过剩或短缺。(2)本来应负责长远资源配置的高级经理,由于处理日常经营的负担越来越重,缺乏精力考虑长远的战略发展。而且,由于行政机关越来越庞大,各部门的协调越来越困难,造成企业运转不灵,造成信息和管理成本上升,难以有效地进行产品创新和市场开发。因此,这种企业结构的主导地位逐步让位于M型结构。五、 财产与财产权的概念目前世界上有两大法律体系,即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它们对财产和财产权的解释是有明显差别的。在普通法系中,“财产”等同于“财产权”。普通法之父布莱克斯通在英国法律评论中指出:财产是“某人凭借着一种完全排他的、对外在物的请求或行使的权利”。而“财产、生命

16、和自由,这是英国人所固有的绝对权利。”可见,这里所说的财产就是财产权。进入20世纪以来,普通法中的财产概念有了新的发展。一是随着无体财产如知识产权、商业信誉的日益扩展,财产概念的内容大大拓宽了,“非实体的权利已经变成了财产,财产不再被视为物,或在某种意义上的客体,它已经变成了单纯法律关系的权利、特权和义务的豁免。”3二是财产实际上是受法律保护的有价值的利益,是“一整套的权利”,并且是有限的而不是绝对的权利。但对于财产本质的认识仍然没有改变,它仍被定义为是权利而不是物。在大陆法系中也使用了财产的概念,不过常常把它与财产权(这里指狭义的财产权即财产的所有权)区别开来。大陆法中的“财产”一词通常有三种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