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颞骨内段包括哪些

菲***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3.97KB
约8页
文档ID:309166209
颞骨内段包括哪些_第1页
1/8

颞骨内段包括哪些 1.颞骨的简介 颞(读音:niè )骨temporal bone,构成人体颅骨的23块骨骼之一左右各一位于颅骨两侧,并延至颅底,可分为颞鳞、鼓部和岩部3部分,周围与顶骨、枕骨及蝶骨相接颞鳞呈鳞片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沟,外面光滑前部下方有颧突,颧突水平伸向前,与颧骨的颞突相接形成颧弓颧突后端下方有椭圆形的浅窝叫下颌窝,窝的前缘隆起,叫关节结节鼓部是围绕外耳道前面、下面部分后面的骨板岩部又名颞骨锥体,锥体有三个面, 尖端朝向前内侧,岩部的前上面位于颅中窝,中部有一弓状隆起,其外侧为鼓室盖,均与耳的构造有关,靠近锥体尖处,有稍凹的指状压痕叫三叉神经压迹岩部的后上面位于颅后窝,近中央部分有内耳门,内接内耳道后上面和前上面相接处为岩部上缘岩部的下面对向颅底外面,外形粗糙,近中央部有颈动脉管外口,颈动脉管在岩部内侧半通过,在锥体尖处形成颈动脉管内口;外口的后方为颈静脉窝,它与后方枕骨上的颈静脉切迹围成颈静脉孔窝的外侧有细而长的茎突,其根部外侧可见茎乳孔,位于茎突和乳突之间乳突近似圆锥状,尖朝下,乳突内含蜂房状的空腔叫乳突小房,靠上方的较大,叫鼓(乳突)窦,与中耳相通。

2.面神经在颞骨内的解剖分为几段? 面神经自内耳门进入颞骨至茎乳孔出颞骨,在颞骨内分为四段 1.内耳道段 自内耳门进入内耳道,偕同听神经到达内耳道底2.迷路段 面神经由内耳道底的前上方进入面神经管,向外于前庭与耳蜗之间到达膝状神经节 此段最短为2.25毫米~4毫米3.鼓室段 又称水平段,自膝状神经节起向后微向下,经鼓室内壁的骨管,在前庭窗上方、外半规管下方,到达鼓室后壁锥隆起平面,此处骨质最薄 亦可将此段分为鼓室段(自膝状神经节到外半规管下方)与锥体段(自外半规管下方到锥隆起平面)4.乳突段 又称垂直段,自鼓室后壁锥隆起高度向下达茎乳孔 此段部位较深,在成人距乳突表面大多超过2cm面神经在颞骨内全长约为30毫米,其中自膝状神经节至锥隆起长约11毫米,自锥隆起至茎乳孔长约16毫米 3.颞骨的具体构造是什么? 颞鳞呈鳞片状,位于外耳门前上方,内面有脑回的压迹和脑膜中动脉沟,外面光滑 前部下方有颧突,颧突水平伸向前,与颧骨的颞突相接形成颧弓颧突后端下方有椭圆形模型的浅窝叫下颌窝,窝的前缘隆起,叫关节结节 鼓部位于下颌窝后方,是一个弯曲的骨片,围绕外耳道前面、下面部分和后面的骨板。

岩部又名颞骨锥体,呈现三棱锥形状,锥体有三个面,尖端朝向前内侧,对着蝶骨体,底与颞鳞、乳突部相连接 岩部的前上面位于颅中窝,中部有一弓状隆起,其外侧为鼓室盖,均与耳的构造有关,靠近锥体尖处,有稍凹的指状压痕叫三叉神经压迹岩部的后上面位于颅后窝,近中央部分有内耳门,内接内耳道 后上面和前上面相接处为岩部上缘岩部的下面对向颅底外面,外形粗糙,近中央部有颈动脉管外口,颈动脉管在岩部内侧半通过,在锥体尖处形成颈动脉管内口;外口的后方为颈静脉窝,它与后方枕骨上的颈静脉切迹围成颈静脉孔 窝的外侧有细而长的茎突,其根部外侧可见茎乳孔,位于茎突和乳突之间 乳突近似圆锥状,尖朝下,乳突内含蜂房状的空腔叫乳突小房,靠上方的较大,叫鼓(乳突)窦,与中耳相通 4.面神经在颞骨内段有何标志? 面神经颞骨内段的标志有以下几方面: (1)除解剖异常者外,面神经与外半规管的关系是不变的, 面神经水平段及垂直段的上部位于外半规管的前下方 (2)鼓窦入口底部有砧骨短突,位于面神经管外下侧 (3)面神经水平段之前为匙突 (4)镫骨位于面神经水平段前、下、内侧 (5)乳突尖气房内的二腹肌嵴向前、向外与外耳道后壁交界 处,为面神经垂直段的标志。

(6)Gacek提出,若在中耳病变时找不到面神经管,可用上 鼓室和前上鼓室之间的骨间隔作为寻找面神经管的标志,间隔的 基底部即面神经管 (7)锥隆凸及咽鼓管口,也是寻找颞骨内面神经的重要标志 (8)面神经水平段和垂直段的行程与鼓环有密切关系 侧位观察,水平段位于鼓环上1/4部;在上、下位水平段的 后部比较靠近鼓环,水平段前端的膝状节有2/3超出鼓环,后端 逐步形成弯曲部而进入垂直段 水平段的后部与后上鼓环的解剖 关系常恒定不变 弯曲部在后上鼓环之后平均为1 4mm,在后 上鼓环内侧平均为2 垂直段的斜度有很大的变异,在前后位上有2/3可显示垂直段经过鼓环,1/3完全在鼓环的外侧 5.颞骨骨折可分几种类型 颞骨骨折是颅底骨折中最常发生的一种骨折类型,常 是颅脑外伤的一部分或合并全身复合伤,患者多处于严重 脑外伤昏迷、意识障碍、创伤性休克、或呼吸循环衰竭等危 急状态,但由于颞骨骨折多合并耳部损伤,表现为耳道出 血,而首诊于耳科急诊 因此,耳科医生应对颞骨骨折机 制、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有明确认识 临床类型可分为3型,据统计,纵形骨折占80%,横形 骨折占15%,其余为混合形骨折。

(1) 纵形颞骨骨折:常为颞部或顶部受外力撞击所致, 骨折线开始于颞骨鳞部,经外耳道后上壁穿过鼓室顶,并沿 颈内动脉管于迷路前面终止于颅中窝近棘孔处,此型骨折 对耳蜗及前庭损害危险较少,而更多损伤中耳专音构造,中 耳全部构造几乎均受累 外耳道皮肤及鼓膜常被撕裂,导 致耳道出血 因此,如头部外伤后耳道内出血者应高度怀 疑有纵形骨折可能多数中耳损伤仅有鼓膜裂伤,常能自 行愈合,无功能障碍,如合并听骨链损伤,则于鼓膜穿孔愈 合后仍遗留传导性聋,气导损失在50~60dBHL(听力级分 贝),鼓压曲线可有改变 20%合并面神经麻痹,损伤多位 于膝神经节远端鼓室段,或偶见于垂直段,面神经麻痹多为 暂时性或迟延性2) 横形颞骨骨折:多由于枕部受外力损伤所致,骨折 线由颅后窝横跨岩锥至颅中窝,骨折线起始于枕骨大孔,走行至颈静脉孔和舌下神经管之间,或经内耳道及骨迷路止 于颅中窝的破裂孔或棘孔,耳蜗、前庭及面神经多受较严重 损伤 由于骨折线可发生于骨迷路外侧壁,因此可导致鼓 室内出血临床表现有眩晕、自发眼震、感音神经聋和血鼓 室,呈蓝色鼓膜,50%患者合并外伤即刻发生的完全性面神 经麻痹。

(3) 混合型颞骨骨折:多见于多发颅骨骨折,骨折线包 括上述两型,因而导致中耳和内耳的全部损伤 (4) 各型骨折的诊断要点① 耳道出血及传导性耳聋多见于纵形骨折,可因迷路 震荡引起暂时眩晕 ② 横形骨折多致成严重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并伴有 前庭损伤,横形骨折面瘫发生率高于纵形骨折,且均为完全 性,即刻发生③ 凡头部外伤患者,出现外耳道出血、听力减退、眩晕 和面神经麻痹,是诊断颞骨骨折的临床依据 ④ 头颅CT扫描可确定诊断⑤ 其他各项检查,包括听功能、前庭功能和面神经功能 检查等,应待病情稳定或全身情况允许后再开展 6.颞骨骨折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对本病的辅助检查,主要是X线检查和CT检查,但临床上对诊断帮助最大的是高分辨率CT 高分辨率CT可直接显示颞骨骨折线,根据骨折线的走行可将骨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纵形骨折:最多见,约占70%~80%,CT上骨折线与岩锥长轴平行,由于骨折多位于骨迷路前方,并不贯穿骨迷路,故常无内耳损伤,而主要损伤中耳构造,并可合并听小骨的脱位、骨折以及面神经管的损伤,本型骨折出现面瘫的时机约15%~20%,面神经损伤部位多在膝状神经节的远侧段;②横行骨折:骨折线与岩锥垂直,约占10%~20%,该型骨折易累及内耳构造,向外可损伤中耳,此时可见骨折线通过内耳道,耳蜗、前庭或半规管,并常累及面神经管,其中约50%的横行骨折可出现面瘫;③混合性骨折:是指兼有纵行和横行骨折的复合骨折。

另外,CT上有的骨折既非纵形,也非横形,也可能只局限在岩锥某一局部,因此不能包括在上述三种类型之内 由于CT图像上无法直接识别面神经构造,因此对于面神经的识别,只能借助其邻近构造及面神经颞内段的面神经管来识别鼓室和乳突气房积血可造成鼓室、乳突气房实变,少数情况下,由于骨折轻微或扫描体位的影响,CT上不能明确显示骨折线,鼓室及乳突气房的实变能是颞骨骨折唯一的间接征象 第 8 页 共 8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