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林语堂散文研究综述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6.77KB
约13页
文档ID:309126931
林语堂散文研究综述_第1页
1/13

    林语堂散文研究综述    许小莉Summary:本文着重梳理自1990年至2016年学界研究林语堂散文的成果,其研究热点范畴主要有“幽默”、“性灵”与“闲适”,也有一部分论文是另辟蹊径形成独特的视角Key:林语堂;散文研究;综述:I207.6:A:1006-0677(2017)4-0063-0420世纪30年代,胡风、鲁迅、郁达夫等人就开始对林语堂的散文作出评价,这可以看作是林语堂研究之始1949年至1979年这三十年间,王瑶、夏志清、司马长风等人在各自编撰的文学史著作中均提到了林语堂,但此间的研究着重“落后作家”或“反动文人”政治定性评论,存在不少偏误倾向改革开放以后,以1985年为界,林语堂研究才被拉回文学批评的正轨上来,并在文艺思想、文化交流和文学创作三个领域深入推进总体上看,兼具文学家和翻译家身份的林语堂,其作品(主要是散文、小说、传记)和译著一直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但从林语堂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来看,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散文,学界对他的散文也是格外地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最为丰硕本文着重梳理自1990年至2016年学界研究林语堂散文的成果可以说,研究林语堂散文的热点范畴主要有“幽默”、“性灵”与“闲适”。

这三大范畴,是林语堂本人在自创的《论语》杂志中所倡导的,表达了他个人创作倾向的同时,也成为后人研究林语堂散文的关注点90年代对林语堂的“幽默”进行研究的有三篇论文,施建伟《论林语堂的幽默观》(1989)、张健《精神的伊甸园和失败者温婉的歌——试论林语堂的幽默思想》(1993)及洪燕《试论林语堂散文的幽默》(1994)施文考察了林语堂幽默观从前期“重客观”到后期“重主观”的转变倾向,作者认为林语堂前期幽默观的思维中心是以西方的幽默标准观察中国的幽默现象,而后期幽默观的中心则是站在中西文化交流的立场上判断及创作张文认为林语堂的幽默观反映了其自我心灵内在而深刻的矛盾,并认为林语堂最终建构起了“发现—静观—闲适”的幽默理论,而且具有一种明显的浪漫主义性质洪文则探讨了林语堂幽默观的三大要素:一是达观,二是笑中带泪,泪中带笑,三是自然2000年后对林氏的研究论文更多了,除了幽默,还注意到其闲适与性灵李少丹《林语堂散文幽默语言的修辞探析》(2005)概括出形成林语堂散文幽默风格的八大修辞方法:精细、奇设、矛盾、降用、借用、比拟、夸张、比喻、回环杜江晖《林语堂散文幽默观初探》(2007)认为林语堂幽默散文创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性灵为命脉,以闲适为格调,以谑而不虐的手段,表露人生的滑稽相”。

这个提法,相当于将“闲适”和“性灵”涵盖入“幽默”的系统之内承佳特《论林语堂作品中的幽默风格》(2007)从题材和修辞两方面分析了林语堂幽默的特征,并认为形成其幽默观的主要因素有:温和的人生观、基督教家庭背景、中国文化传统和随笔文学(包括晚明小品文和英国随笔散文)的影响该文做了不少量化的分析,用数据立论,充分而精到宋贝贝《从林语堂的幽默到台湾散文的幽默》(2008)将林语堂散文中的幽默分为软性幽默、硬性幽默和智性幽默,并举例论证了其后台湾散文对其幽默风格的延续张建伟《论林语堂之幽默散文观》(2008)与崔鹏云《论林语堂散文的幽默特征》(2008)均认为林语堂“幽默”散文观的本质是传统的中庸文化,而其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一是直接影响了梁实秋的散文风格,二是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建设的贡献胡少逸《林语堂先生散文的幽默观》(2008)从内涵、特征、成因、批判、合理性等方面讨论了林语堂的幽默观,全文平实条理清晰郑玉蓉《钱锺书与林语堂散文的幽默品格及其文本差异》(2011)经过对比,认为钱锺书的幽默重理,林语堂的幽默重情,是在讨论“幽默”这一范畴内运用比较议论方式行文的佳作林巧敏《林语堂的性灵文学观》(2007)探讨了林语堂提倡性灵观的契机,分析其对中西文化的选择性吸收,论证其性灵观的重构意义并从文本层面分析其创作实践。

周星林《论林语堂对性灵文学传统的弘扬》(2008)认为林语堂的性灵说跟晚明的性灵说有所不同,林语堂的“性灵”是在进化论的基础上对传统性灵说的内涵进行重构,然后再以“幽默”对其进行丰富王磊《林语堂性灵散文观研究》(2009)分析了林语堂性灵散文观形成的三大因素:个人经历、时代氛围、文化传统作者认为,林语堂的性灵散文观是“个性论的性灵散文观”,也探讨了“性灵”与“幽默”、“闲适”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文学史意义及局限刘玉婷《“性灵观”和“雅舍精神”:林语堂和梁实秋“生活艺术化”观念的比较研究》(2012年)通过“生活艺术化”这一概念在林语堂和梁实秋两人身上的体现,对比了林语堂的“性灵观”和梁实秋的“雅舍精神”,并深入挖掘其深刻的个人背景、儒道传统和西方文化影响,可谓是一篇个案对比的佳作王磊《论林语堂性灵散文观的形成:个人经历与林语堂性灵散文观的形成》(2012年)讨论了形成林语堂性灵观的三大因素:一是家乡漳州的自然风光,二是父亲及基督教家庭背景,三是好友周作人的影响蔡江珍《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林语堂与中国散文现代性理论》(2006年)认为林语堂散文中的闲适美学更切合现代性,尤其是散文的现代性、文学的现代性向度。

鄭新胜《自由的灵魂,闲适的境界:30年代林语堂闲适散文论》(2006年)认为林语堂“闲适”的思想内涵体现在他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对国民性的分析和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三个方面,而其文体特征在于从容的心灵对话、中西合璧的文体意味和语录体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林语堂闲适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做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孔炜灵《生活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从休闲文化视域看林语堂的闲适文学观》(2008年)在了解休闲文化的立场上思考林语堂的“闲适”,也涉及到了“生活艺术化”的概念谢志勇《林语堂散文中的休闲体育思想》(2012年)则别开生面,从林语堂散文中归类出描写旅行、垂钓、养鸟及其他体育运动的文字,概括了其闲适思想在这些活动中的体现 除了围绕以上热点范畴展开的研究以外,还有众多综合探讨林语堂散文的研究成果这些论文大多总括式或概论式探讨,问题意识相对模糊;但也有一部分论文另辟蹊径,形成了独特的视角沈栖《林语堂散文创作简论》(1991)认为林语堂的散文并非全部与政治无关,也并非完全没有社会意义文章的立论角度仍停留在1985年以前的林语堂评论那种以带有政治评判意味的水平上,尚未拓展处新的研究视野李勇《边缘的文化叙事:林语堂散文的解构性》(1997)则运用了后殖民主义的理论(中心与边缘、东方与西方)阐释林语堂的散文,理论性较强。

涂秀芳《在中西文化锋面上:试论林语堂散文创作》(1998)以1928年为分界,对林语堂散文进行了分期,指出其前后期散文创作各自的特点和之间的相关性该文也提到林语堂散文风格形成得益于:家乡的景色、父亲和基督教家庭背景张景兰《林语堂散文创作的发展轨迹》(1999)将林语堂散文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语丝》时期、《论语》时期和《吾国吾民》时期,并分析了三个时期各自的特点刘金双《论林语堂散文的立体视野》(2001)分析了林语堂散文中西交融、古今结合、悲喜互动的生命内涵,以及个体意识与读者意识并存、物化与心灵化对象的并存、直观性、说理性与故事性并存三大审美特征王岩峰《林语堂散文文体的选择与创造》(2002)认为林语堂走了鲁迅、周作人两极的中间路线,以“幽默”、“性灵”、“闲适”三个审美范畴构建起自己的散文体系其散文可以分为三类:社会讥评类、文化批判类和生活感悟类,最终形成三个显著的文体特征:叙述方式的“对话体”、结构的“散漫”特点和语言上对幽默的营造王兆胜《论林语堂的小品散文》(2003)认为林语堂的散文特别注重性灵、激情和欢愉,气势磅礴,韵致流逸李少丹《林语堂散文修辞艺术初探》(2004)指出林语堂散文的修辞艺术主要体现为:(一)整散配合;(二)总分解说;(三)巧用文句;(四)善于引用;(五)语词连用;(六)同异对比;(七)巧用精细;(八)运用奇设;(九)妙用矛盾;(十)善用借用;(十一)比喻比拟;(十二)妙用夸张。

何满仓《非正面的社会关心:论林语堂后期的小品散文》(2006)提出林语堂相对委婉含蓄的文风并不是不关心社会,而是“非正面的社会关心”虽然没有左翼作家那样尖辣的讽刺,但并不代表其回避社会问题祝尧《林语堂特色散文艺术探讨》(2007)简要地谈了林语堂散文“性灵”和“闲适”的两个特征,然后将林语堂与同时代的鲁迅、周作人、梁实秋等人的作品进行了对比葛培贤《林语堂现代小品文创作渊源浅论》(2007)分析了林语堂散文来源于晚明小品文,吸收了道家哲学,又顺应时代潮流,也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李少丹《林语堂散文比喻的认知运作》(2008)专门着眼于林语堂散文中的比喻修辞手法,微观分析的眼光相对独特李振锋《林语堂散文中的个人主义哲学》(2008)讨论了林语堂散文体现个人主义哲学的三大方面:社会理想层面、文化层面和人生观层面作者认为,西方的个人主义哲学才是林语堂批评社会、看待人生和研究文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梁辉《论林语堂散文创作与东西方文化交流》(2010)在简析林语堂家世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散文创作体现的中西交融的特征,但是文章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没有从具体的文本去谈,略显空泛吕晓琳《论林语堂与鲁迅散文风格之别》(2011)和王炳中《周作人与林语堂散文“言志论”比较》(2011)分别是将林语堂与鲁迅、周作人进行对比,属于同时代作家横向对比的研究方法。

张洁《另一种角度的思辨:林语堂散文解读》(2012)表示随着时代变化,不应盲目附和鲁迅当年批判林语堂的意见,而应该从历史的角度看林语堂散文的合理性和价值郑新胜《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林语堂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的贡献》(2014)是一篇论述林语堂散文文学史意义的文章,通过研究,作者揭示了林语堂散文的三大文学史价值:一是中西融合的学养内涵和知性表达,二是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三是开辟了现代散文文体探索的新路满建《论林氏刊物散文雅俗融合的审美价值取向》(2015)认为,林语堂主编的《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一方面迎合市民趣味,一方面也用文人情致提高市民趣味,形成雅俗共赏的审美价值取向,这个角度在分析林语堂散文的研究中还是较为独特的孙亚儒《浅析林语堂散文的现代性诉求》(2015)主要采用了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术语“现代性”对林语堂散文的思想感情、文化内涵、写作方式进行了剖析刘晓玉《林语堂散文的文化美学价值研究》(2015)重点分析了林语堂散文的三大文化美学价值:(一)幽默与闲适的文化美学格调;(二)性灵与和谐的文化美学理想;(三)自由与个性的文化人格特质陈子钰《论周作人林语堂散文的中年意趣》(2016)指出的所谓“中年意趣”是指文学书写从感性转向理性、从外倾转向内敛、从单纯转向丰富,而这种“中年意趣”在周作人和林语堂身上都体现得相对明显。

作者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梳理,总结出表现“中年意趣”的散文所蕴含的两大价值:一是不惑之境的启智价值,二是知性文体的审美价值李文加《从语用角度探析林语堂散文的修辞价值》(2016)重点分析了正话反说、排比、比喻三种林语堂常用的修辞手法,由此探讨其艺术风格超越文学视野涉及文化及思想,雖不是林语堂研究的重点,但此类的研究与文学研究关联甚大,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重要成果包括:周可《林语堂中西文化比较观的内在理络及其矛盾论析》(1995)、庄伟杰《林语堂的文学史意义及其研究当代性思考》(2006)、孙晓玲《论传统道家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2007)、张南章《论林语堂文化选择的现代性》(2007)、李玉娥《林语堂文化观的多源与多元》(2010)、戴阿峰《论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及其文学阐释》(2012)等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是对林语堂散文研究视野的重要拓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ference:1. 施建伟:《论林语堂的幽默观》,《社会科学》1989年第1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