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古巴导弹危机及其后果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1.94KB
约8页
文档ID:309052290
论古巴导弹危机及其后果_第1页
1/8

论古巴导弹危机及其后果 论古巴导弹危机及其后果 【作 者】韩洪文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核对抗”,也是美苏双方发生的唯一的一次直接对峙事件伊始,西方学者多数称颂肯尼迪实施的“强硬”政策,普遍对赫鲁晓夫实行“一退再退”的政策不屑一顾;苏联及东欧学者大都赞扬赫鲁晓夫的政策,即保护了古巴,又避免了一场核屠杀;中国学者过去受极“左”思潮影响,一方面指责美帝国主义的“海盗行为”,一方面又批评赫鲁晓夫开始实行冒险主义政策,继而又犯投降主义错误本文企图通过对该事件的缘起、升级以及“和平”解决的剖析,力求对这场危机作出符合史实的评判,旨在说明美苏双方在避免核战争的前提下,实行的政策互有攻守,都在为自己谋求最大利益  一1959年1月卡斯特罗进军哈瓦那,古巴革命取得胜利随着古巴革命的不断深入,古美关系迅速紧张起来,双方先是在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冲突,尔后升级为武装对抗为了保卫革命胜利果实,古巴新政权在同美帝国主义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同时,加紧发展对苏关系1962年9月苏联从其全球利益出发,大胆地将导弹运到古巴10月16日肯尼迪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召集其心腹组成“执委”,商量对策。

经过近一个星期的研究分析,肯尼迪政府决定采取攻守兼备的“隔离”政策实行“隔离”以前,美国外交家在美洲国家组织、北约以及联合国内的亚非集团中积极开展活动,企求取得世界舆论的支持22日早晨,国务院与西方各国的驻美大使联系,安排与西方主要国家召开特别会议,并拟定召开美洲国家组织和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的计划国务卿迪安·腊斯克和负责拉美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埃德温·马丁联络拉美各国外长,准备次日召开美洲国家组织会议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阿德莱·史蒂文森在小阿瑟·施莱辛格的帮助下积极准备在安理会上的发言稿,迪安·艾奇逊乘专机赴欧向法国总统戴高乐、西德总理阿登纳解释美国的决定他途中先驻足伦敦向美驻英大使大卫·布鲁斯传达美国将要采取的行动,由大办使转告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加拿大总理约翰·迪芬贝克亲自与华盛顿联系,主动为美国游说[①]美国在实施一切外交手段的同时,也着手武装入侵古巴的准备工作国防部作出“隔离”计划以及“隔离”失败后实行进一步军事行动的补救措施陆海空同时处于战备状态,随时准备入侵古巴导弹发射系统已瞄准目标;两万多名武装士兵调集佛罗里达待命;第一装甲师开始从得克萨斯州向佐治亚州移动;140艘战舰正在加勒比海地区游弋;战略空军司令部下令疏散佛罗里达和南部其他各州机场上的B—52型轰炸机,14000多名飞行员严阵以待,随时准备驾机升空。

美国还特别加强了关塔那摩基地的兵力和装备这些军事部署既为美国迅速发动进一步军事行动创造条件,又成为迫使苏联尽快作出让步的威慑力量  二“隔离”令颁布以前,肯尼迪主持了一系列会议他先与前任总统胡佛、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交换意见;接着召开执委会、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和内阁会议各类会议的与会者一致同意总统的决定但是下午5时,肯尼迪会见20名国会议员时却出现异议,佐治亚州参议员理查德·拉塞尔大叫“隔离”政策过于缓和阿肯萨斯州参议员威廉·富布赖特争辩道,封锁不如入侵,提出封锁与导弹无关,不会有什么结果,反而“可能导致与俄国船只的武装对抗因此封锁比入侵古巴更有可能挑起核战争”[②]肯尼迪对此十分不满,认为这是吹毛求疵事后,他对施莱辛格说:“当你同一些参议员开会时,麻烦的是,谁主张强硬的路线,大家就跟着谁跑拉塞尔发言之后,竟没有人起来反对他”[③]这次会见使肯尼迪“憋了一肚子火”,但要坚定了他实行“隔离”政策的决心他曾对白宫助理西奥多·索伦森说,宁愿不做总统也要走好关键的这一步[④]10月22日下午7时(被定为P时),肯尼迪在白宫办公桌前向全美发表电视讲话他说,美国已发现苏联正在古巴建筑进攻性核导弹基地。

基地上的中远程导弹对美国及整个西半球构成威胁为此,肯尼迪宣布立即实施以下七项初步措施:第一,严密封锁正在向古巴运送一切进攻性军事设施的船只,不计其国别与港口第二,“继续加紧对古巴严密监视和军事集结”,必要时“采取进一步行动”第三,美国的政策是“把古巴向西半球任何国家发射的导弹看作苏联对美国的进攻,因而需要对苏联作出全面报复性的反应”第四,“加强关塔那摩基地的军事防御力量,疏散文职人员”第五,美国将提议立即召开美洲国家组织会议并与其他“同盟国家取得联系,使之支持一切必要的行动第六,“要求联合国安理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采取紧急行动”遏制苏联的威胁行为,要求“在联合国观察员的监督下迅速撤除在古巴的一切进攻性武器”然后,“封锁才能解除”第七,警告赫鲁晓夫停止其威胁行为,停止军备竞赛,“把世界从毁灭的深渊中解救出来”最后,肯尼迪提醒美国人民,他选择的道路充满艰难,但“符合美国的性质、勇气和义务”,为了在西半球和全世界赢得“和平与自由,美国不会屈服,更不会投降”[⑤]肯尼迪的演讲无疑像一颗炸弹,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苏联及东欧强烈谴责“隔离”政策是一种“海盗行为”,苏联决不受它的束缚[⑥]中国也谴责肯尼迪的政策是在进行“新的战争挑衅”。

[⑦]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致电肯尼迪说:“您的行动是铤而走险……没有半点可以相信的理由”[⑧]肯尼迪的政策却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美洲国家组织次日全票支持肯尼迪的决定西方国家的支持增强了肯尼迪的信心,但为了不过分激怒赫鲁晓夫,他决定采取婉转和谨慎的态度,甚至在词语的选用上也特别小心,最后选择了“隔离”这个字眼因为“隔离”比“封锁”火药味轻一些  三“隔离”令颁布后,肯尼迪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与苏联进行正面较量 第一,美国外交活动的开展和美苏外交上的初步接触23日上午,在腊斯克和马丁的精心安排下召开了美洲国家组织会议腊斯克吸取2月埃斯特角城会议的教训,[⑨]在这次会议上大造舆论,大肆渲染古巴导弹对西半球的威胁这种声势引起与会者的共鸣他们的支持对美国全力迫使苏联撤除导弹基地的作用甚大,美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对即将召开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影响”[⑩]25日安理会预期召开史蒂文森经过几天的充分准备,一改几天前在讨论应付措施时的“软弱”形象,[11]会议伊始就对安理会主席佐林提出质问,要他回答在古巴是否有导弹佐林拒绝回答,他只说“我现在不是在美国的法庭上”史蒂文森反驳说,“可是,你正好在世界舆论的法庭上……你否认那些武器的存在。

我想问一句,我是否正确理解了你的话?”不等佐林回答,他接着说,“我准备等待你的回答,直到地狱冰封地冻为止如果你还要让我等下去,我就给你拿出证据来——现在就拿出来”[12]说着,他向大会展示一套U—2飞机拍摄的放大照片这一举动使支持同情苏联的亚非集团改变主意苏联代表在安理会上陷入孤立同时,肯尼迪开始与赫鲁晓夫正面接触以求和平解决危机他23日致函赫鲁晓夫说由于美洲国家组织的支持,海上“隔离”取得“合法”地位他希望对方予以重视,以避免美国战舰向苏联船只开炮他还要求对方作出明智的反应,切忌“让事态发展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信的末尾,肯尼迪表现出一种求和的语调当天,总统的弟弟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受总统之托会晤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他要求大使认识到苏联在古巴的活动是导致美国军事反应的唯一原因他希望大使转告本国政府,唯一明智的办法是撤除导弹第二,美苏在海上的较量从24日到26日上午,双方都谨慎从事,避免军事冲突白宫助理西奥多·索伦森认为“隔离”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它能给赫鲁晓夫观察、思考的时间,使其最终改变主意撤除古巴导弹基地[13]“隔离”措施实施以后,肯尼迪亲自与海军驱逐舰联系,直接掌握海军的行动,他十分重视每一艘苏船靠近封锁线的情况,亲自决定海军拦截、检查或允许哪些船只通过“隔离”线。

[14]白宫在实施“隔离”措施后的第一刻钟内便处于紧张焦虑状态24日上午10时15分,两艘苏船“加格伦”号和“科米勒斯”号即将抵达“隔离”线肯尼迪及其同僚焦急地等着结果这是双方的首次较量这时,一艘苏联潜艇驶到两舰之间的位置这个消息加重了白宫的忧虑肯尼迪几乎失去信心:“你们这些认为封锁是最有效地维持和平的人,很快就会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15]10分钟后,白宫获知苏船已停航尔后,14艘苏船都在“隔离”线之外停航或返航至此,白宫才松了口气,事实上苏联并不敢冒险越过“隔离”线苏联虽在“隔离”线前退却,但不承认此线它更加谴责美国的“海盗”行为,并加紧古巴导弹基地的建筑进程,企图使之成为既成事实为了迫使苏联接受“隔离”线,肯尼迪决定拦截并登船检查苏船,以示言行一致但在决定登什么样的船只问题上却十分谨慎他不愿直接拦截苏船,希望选择一艘苏租用的非社会主义国家的船只,以免激化与苏联的矛盾26日上午7时,机会终于来了,一般美造苏租在黎巴嫩注册的巴拿马货船抵达“隔离”线,船员都是希腊人这些条件正符合肯尼迪的心意于是,这艘船被拦阻美国非武装人员登船检查,发现所载全是卡车及零件该船被允许通过“隔离”线肯尼迪曾担心海军会与苏潜艇发生冲突,事实上美国海军除强迫几艘苏潜艇露出水面以外,没有采取其他行动。

[16]美苏的海上较量基本上以苏联的让步而告终第三,赫鲁晓夫的初步退却虽然国际形势的发展开始有利于美国,苏联对撤除导弹基地问题却不正面答复相反,U—2飞机拍摄的照片证明导弹基地的建筑正在加速进行,这说明“隔离”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执委开始考虑军事行动的升级问题参谋长联席会议指出美国的再次迟缓就等于纵容导弹基地的交付使用,到那时再入侵古巴,会比22日以前付出更大的代价,受到的反击也许是不可估量的肯尼迪迫于军界压力也开始考虑进一步的军事行动军事行动的升级问题看来已成定局26日中午,莫斯科首先表现出和解的征兆两天前苏联问题专家艾夫里尔·哈里曼打给索伦森,告诉他一些不被国务院注意的细节他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赫鲁晓夫正在寻求和解的途径:他先是接受罗素提出的关于举行高级会谈的建议,接着与美国商人威诺克斯会谈,并公开接见在莫斯科举办音乐会的美国歌唱家罗姆·海因斯把这些情况与苏联不越过“隔离”线联系起来,可以推断赫鲁晓夫并不想与美国发生武装冲突下午,肯尼迪收到两份关于赫鲁晓夫可能撤除导弹的情报美国广播公司电视记者约翰·斯卡利从苏联驻美大使参赞亚历山大·福明那里得到口信说,下午1点半许,福明约他到西方饭店午餐。

见面后,福明说他害怕会爆发战争,并问斯卡利如果赫鲁晓夫撤除导弹,美国是否会作出不入侵古巴的许诺他希望斯卡利能与国务院取得联系,摸清美国对该问题的态度,临别时以仓促留下号码并严肃地说“这是至关重要的”饭后,斯卡利迅速与国务院取得联系腊斯克得到情报后立即上报白宫肯尼迪与顾问们讨论研究之后,决定给予肯定答复腊斯克让斯卡利转告福明说美国方面认为这个建议具有可行性,只是“时间非常紧迫”,苏联必须在两天内作出决定福明得到这个消息后向斯卡利保证,他将迅速转告莫斯科[17]不久,福明的建议得到证实国务院收到赫鲁晓夫转来的长达10页的信函他在信中富有感情的描绘了核战争可能带来的死亡、毁灭和混乱,“战争一旦爆发,我们无力制止这就是战争的逻辑……如果总统和美国政府作出保证,美国本身不参与对古巴的进攻并制止别国的如此行为,如果你们能够撤回军舰,一切会很快发生变化……古巴政府很显然会遣散其武装力量……因为不存在威胁,武装力量会成为每个人的负担[18] 执委研究了这封信,对苏联的态度表示满意把它同福明的建议联系起来,认为这两方面“关系密切”,不是巧合看来赫鲁晓夫是在观望、期待而不是在加紧武装对抗腊斯克对斯卡利说,你已尽了力,报道此事时请记住:“眼睛对眼睛,他们先眨了眼”。

[19]此后,腊斯克将信上报肯尼迪赫鲁晓夫的信暂缓了白宫和国务院的紧张气氛美国认为只要自己许诺不入侵古巴,苏联就可能撤除导弹,危机就可得以解决,曙光就在眼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