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交往及其历史演进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01KB
约6页
文档ID:309044700
论交往及其历史演进_第1页
1/6

论交往及其历史演进 论交往及其历史演进 【作 者】商志晓〔内容提要〕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人类交往的发展,人类交往的发展映现出人类前进的脚步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揭示了人类交往活动的发展历史,阐发了交往作为人类需要和生存方式之一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及其历史作用文章在系统分析了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交往状况、特别是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交往状况之后,明确指出:当代社会、尤其是当代中国的交往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种新型交往的基本特征就是开放、全面、发展  一交往是人们之间通过一定方式交换或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一种活动或行为它是人的基本需要和生存方式之一,是构成各种社会关系、形成人的个性和素质、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的前提通过交往,个人不再是孤立的、单一的存在,而是以群的面目出现,处于各种社会联系和关系之中,由此构成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0页)交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人们互相接触、互相交流的活动中实现的人作为社会的人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每个人在其生存过程中必然与他人发生联系、进行交往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生活条件不同,在各种社会联系中的角色和作用不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呈现出多样性。

除了交往内容的丰富、交往范围的广泛、交往形式的多样以外,从交往主体或区域来看,交往就有个体交往、群体交往、地区交往、民族交往和国家交往等不同层次相应地,交往就被分为人际交往、群际交往、地际交往、族际交往、国际交往等不同种类和不同形式以个体间相互交流交换为主要表现形式和基本内容的人际交往,是一切交往活动的起点和基础这种交往的着眼点在于个人,是勾通你、我、他之间关系的桥梁人际交往的双方都是从自身愿望、爱好、利益出发,选择交往对象,发生交互作用,以便获取生活物品,获得知识信息,获得精神愉快在这种主观愿望的背后和主观愿望实现的过程中,个体间的交流交换却在客观上获得了一种社会化效果,即象链条或网络一样把全社会的人都联结起来,由此既满足了个体提高能力和素质的愿望,又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创造了必要前提,并且由个体间的交往衍生出群体交往、区域交往、民族交往和国家交往因此,人际交往是一切交往中最根本的交往,它与群际、地际、族际、国际交往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其他一切交往都是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通过人际交往得以实现人际交往比之其他形式的交往具有更大的普遍性、更活的选择性和更强的对流性  二交往既然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它就为任何社会、任何时代所必需,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不可避免。

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不同、交往手段的优劣不同,使人们在交往范围、交往深度、交往频率以及交往内容、交往形式、交往规模方面会因时因地而不同,由此就形成了不同社会状态下的不同交往状况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小农自然经济状态下,人们的交往是封闭的当时的生产是一家一户进行的,男耕女织,生活基本必需品靠自给自足人们被固定在一块狭小的地域内,只与有限的人接触,交往既不频繁,亦不广泛,其基本性质是生存型交往马克思对这种交往状况曾作过这样的分析,他说:“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每一个农户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693页)到资本主义时代,工业的发展、航海的成功、殖民地的开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原来本无交往的各个地区、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生产的逐步社会化使交往由封闭逐渐向开放发展,任何人都不可能仅靠自己的生产满足已经发展了的需要,而必须与他人、与外界进行交往、交换、接触。

铁路交通的发达和通讯技术的提高,为交往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和手段,交往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但是,在交往逐渐摆脱封闭状态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和扭曲了人际间的正常交往吸毒、凶杀、暴乱之风的盛行,对金钱和财富不择手段的追逐,使资本主义具有开放特征的交往不能不染上金钱的铜臭气味,资本家阶级之间的交往充斥着尔虞我诈、颓废淫乱的腐朽行为,金钱至上、一切为己成为交往的重要原则在这种交往活动中,“货币使任何交往形式和交往本身成为对个人来说是某种偶然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2—73页),“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3页)可以说,一定程度的开放交往与人们在畸形交往中加剧了的内心孤独,成为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交往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代替资本主义、比资本主义处于更高形态的社会主义,就其交往的基本特征看,也必然是开放的,但它与资本主义的开放交往却有根本不同的特点资本主义的开放交往受制于私有制度、维护私有制度,在统治者那里是享乐型的,在被统治者那里是生存型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于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具有平等的权益和社会地位基础上的交往,已不单纯是生存型的或享乐型的,而是生存与享乐(不同于资本家阶级的享乐)的统一,是全面与发展的统一。

人们从根本方面能够摆脱金钱与物欲的束缚,把交往视为生存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能够以积极、健康、科学的态度衡量、评价交往活动,力求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全面广泛的社会联系这样的交往,比之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交往,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跃进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对交往历史的一般描述,仅在于帮助我们理清交往的发展线索,并不能以此作为模式去硬套现实事实上,理论上的抽象并不能裁剪活生生的现实,现实总是具体的、特殊的,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就我国的交往状况及其变迁发展来看,就有它特殊的方面虽然我们在本世纪中叶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较为全面发达了交往状况,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社会主义应有的交往水平与我国社会主义初期实际存在着的交往状况尚有差距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当年所设想的、按照一般历史进程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之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并不一样,由此使得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及受制于经济基础的交往水平也就有自己的特殊性与此相联系,还与我国较为独特的发展道路有关这种较为独特的发展道路就是:漫长的封建社会、落后挨打的近代历史、新中国曲折坎坷的前进历程漫长的封建社会是滋生、强化、巩固以封闭保守为特征的生存型交往的社会母体和现实环境。

从文化特征上看,中国封建社会崇尚农业、崇尚稳定、崇尚自足,由此奠定了中国人重视土地耕作、轻视海航工商、政治上夜郎自大、经济上闭关自守、自我封闭、不善交往的思维倾向和行为准则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所追求的是平平安安的生活,是在自己所有的那块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真可谓“见闻不出乡里,交往止于四邻”历代文人留下的诸多词赋诗章,就把“不善交往”视为美德,把“独处隐居”称为高洁谢灵运“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透露的就是在封闭独处中的一种自我陶醉心境和情态 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侵略和反侵略、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史,同时也是新旧交往方式和交往观念发生冲突的历史当英法联军用大炮轰开了我国海岸关口之后,腐败的清政府既不能有效地抵御侵略者,又不能由此去了解世界,吸取现代科技和文化,遂使中华民族一步步陷入孤立和深渊之中整个民主革命时期,我们推翻了封建体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给沉寂已久的中华大地带来了新的希望,新型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观念亦在萌芽之中然而,从整个民族和国民行为来看,封闭保守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观念尽管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但在短期内却难以触动其根本。

内化积淀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的“主静不主动”、“主安不主变”的行为和观念,仍然左右着整个交往状况进入到社会主义时期之后,应当说,随着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随着新型生产关系和新的生活秩序的建立,我国交往情况比之先前已有了很大的改变,甚至可以说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封闭保守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观念仍没有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消声匿迹,新型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观念也没有很快确立起来这是因为,从新中国建立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前这段时间内,一方面,我国由于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农业人口占近80%,小生产仍然犹如汪洋大海一般,落后地区的农民仍然是面向黄土背朝天、为衣食劳作即便是国营经济部门,也在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搞封闭型生产,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空间和交往范围另一方面,则是历次人为的政治运动特别“文革”10年动乱,严重地损伤了人与人之间逐年发展起来的正常交往有海外关系的人成为批斗对象,就连学习外语都有“里通外国”之嫌更有甚者,父子成仇,夫妻反目,“政治立场”搞乱了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使人人都感到他人可疑,人人都成为被怀疑的对象,由此造成了人们之间的交往障碍和心理隔阂就是上述这一特殊历史,使得我国交往状况的改变呈现出一个缓慢渐进的艰难历程。

即便是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之后,我们在交往方式和交往观念上从基本方面看仍然是保守型、封闭型的以个人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新型交往尽管在不断扩大,却没有获得最终的胜利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交往“内伤”,连同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交往观念,严重挫伤着人们的交往热情和交往渴求,影响到正常、健康的交往活动的开展,阻碍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合谐愉快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这与当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要求显然是不相适应的  四落后、腐朽的东西可以影响于一时,却不会长久存在;不具有必然性的事物可以垂死挣扎,却总归要消亡封闭保守落后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观念既然已不适用于当代社会的要求,它就不具有生命力,就会迟早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当代社会已经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国际交流频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就全球范围来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已经打破阻碍交往的种种界限,正在发生着日益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故而有“地球村”之称任何国家和民族要获得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不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不汇入国际社会中是不可能的就民众生活而言,当代社会已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空间拓宽,人的生活的社会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人的交际面和相互交往的频率,是过去任何社会都不能与之比拟的。

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改变封闭状态,把自己置身于社会联系构成的网络之中,在频繁、多向、高效的交往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目标很难想象,一个离群索居、孤陋寡闻的人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一个心胸狭隘、性格孤僻的人能够以顽强的意志去迎接命运的挑战当代资本主义已不同于资本主义建立之初,其社会交往已达到了比较发达的程度,资本主义固有的开放性特征在当代社会有了充分的体现欧洲共同体系的建立及其一体化程度的加剧,从宏观上反映出资本主义世界的交往正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较高的经济水平和科技能力,极大地促进了其社会内部交往的发展这种发展了的交往正在塑造着素质趋向完善、技能趋向全面的个体,正在营建着当代世界更高阶段的社会文明当然,在交往大发展这一主流之下资本主义社会的交往仍然不能摆脱金钱、物欲、贪婪的羁绊,在其享乐型交往中仍然秀丽出腐朽、堕落的特征显然,这与资本主义制度是有密切联系的与当代社会充分发展了的交往相适应,在我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交往程度和交往广度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植根于封建社会土壤中的保守封闭型交往方式和交往观念败迹已见,新型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观念正在茁壮成长。

特别是从70年代末,我们突破种种思想樊篱,一改“左”倾错误路线,果断实行改革,积极推进对外开放,使得整个社会的交往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发生了巨大的跃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