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草根”参与到电视新闻评论中来 让“草根”参与到电视新闻评论中来 “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互联网时代的草根民众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2010年8月,浙江卫视对新闻节目进行了全新改版,并借助 “基层民众”的力量推出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深一度》这档全国首创的电视和网络视讯实时互动的新闻深度评论节目,每天都会对当前最热门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入调查、深度报道,并以专家点评、媒体快评、网民酷评的形式进行多层次评说,不仅改变了传统电视评论刻板的评论方式,而且让公众有更多机会参与电视新闻评论,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参与互动,从评论话语单一化到多元化,不仅让受众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使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更具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可看性 一、“草根”参与电视新闻评论,“四段式”变成“多段式” 一直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模式是简单的“四段式”即“提要”+“引导式主持”+“主体事实”+“评论式主持”,《焦点访谈》就是这种结构的典型代表而所谓的评论,常常是集中在最后一段主持上,由于篇幅的限制,这样的评论往往不痛不痒,难以深入由于央视对地方电视台的影响力,《焦点访谈》的这种“四段式”结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要结构模式。
但随着电视新闻理念的变革,观众获取新闻资讯时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改变在此背景下,传统“四段式”结构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日渐显现出它的缺陷和不足:从事实报道而言,新闻评论节目远没有眼下热播的民生新闻栏目对事实把握得那么生动、鲜活、抢人眼球;从评论的角度来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又远远达不到报纸言论版那样透彻和有深度面对这种尴尬,浙江卫视《新闻深一度》采用了“新闻提要”+“事实梗概”+“第一评点事实”+“第一评点”+“第二评点事实”+“第二评点”……的“多段式”节目结构模式由“四段式”改为“多段式”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再将评论机械地附在片尾,而是渗入片中的全过程,依托事实又高于事实,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评论在节目结构上相融合由于评点大多来自于“草根”,紧密依托评点事实而发,针对性强,在最容易引起观众评价的时候及时发出媒体的声音,一方面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同时,由于评点次数的增加,评论在节目中的力度也得到了加强 传统“四段式”结构往往是以一个事件的完整情节来贯穿整个报道,对事件的完整性依赖程度高,如果事件缺乏完整的情节,报道往往难以进行而“多段式”结构是以亮点来布局谋篇的,先确定事实的亮点,再根据亮点的展示来安排报道的结构,对新闻画面的完整性依赖性不强。
因此,一个事件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获得完整的影像资料,但依据“多段式”结构同样可以组织成一期完整的报道同时,事件的亮点在“多段式”结构中得到了强化和放大,而不是被掩盖在对事实完整情节的叙述之中如2010年8月16日播出的《奶粉深陷信任危机,谁之责? 》,将目光投向了圣元奶粉风波,首先主持人进行了口播式的新闻提要,接下来就用新闻回放的方式,跟随事件发展的过程带出一个个评点事实,第一评点事实是“消费者向有关奶粉检测部门求助时因为某些原因遭到拒绝,那么当‘送检无门’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究竟谁能给我们答案?”,四位“草根”评论员和现场特约评论嘉宾就这个问题进行第一评点接下去第二评点事实是“公众对卫生部的检测结果仍然质疑颇多,这反映了公众一种什么样的心态?”类似的评点事实随着事件的发展一个接一个呈现在观众面前,“草根”评论员和现场嘉宾则各抒己见这就是节目对“多段式”的典型运用,它突出了“亮点”和“评点”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的作用和功能,改变了传统“四段式”结构中单一的线性叙述模式,提升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对焦点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草根”参与电视新闻评论,“说教型 ”变成“互动型” 与报纸评论“旗帜”、“灵魂”的地位相比,电视评论因起步较晚,存在模式守旧、以述代评、拖沓冗长等问题。
以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大多是主持人口若悬河的上演“独角戏”或者与评论嘉宾大唱“二人转”,有的还请许多观众到现场来做一些形式上的“互动”居高临下,板着脸孔说教,忽略了观众的感受而《新闻深一度》依托浙江卫视自主开发的网络视讯系统平台,让全国乃至世界的受众都可以参与到电视新闻评论中来,最多时可以容纳几十人发言这些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草根”评论员,有不少是各大门户网站人气博客的博主,他们站在各自的角度发表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观点,在节目中代表草根阶层坐在电脑前与主持人、评论嘉宾互动,使得节目更具开放性、互动性和参与性,更能体现民意,传达民声2010年8月17日播出的《官员兼职高尔夫球协会 “球门”为何难禁》一文,针对温州市近30名高官挂职高尔夫球协会一事,“草根”评论员们的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草根”评论员林有财这样说道:“这起事件不管是权力寻租,官商一体还是企业扯着虎皮做大旗,这背后晃荡着的始终是权力这只老虎的影子,我认为权力这只老虎,必须先把它关回笼子里去在谈到官员若是自费出入高尔夫球场有没有问题时,“草根”评论员都不约而同地持否定态度,“草根”评论员古渡闲人说道:“官员打高尔夫不仅仅是一个经费来源的问题。
众所周知,目前高尔夫球在中国还属于一项贵族运动,领导干部如果频繁或者集体地进行这种高消费运动,不能说一定有腐败行为,但是至少给公众以极大的想象空间领导干部不同于普通的老百姓,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他们自律的要求和标准理应更高一些,避免瓜田李下之嫌可见,栏目中“草根”评论员的草根评论,不求权威结论,但求畅所欲言,既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也为节目带来清新鲜活之气,让节目更加富有生命力可以说,在《新闻深一度》中,“草根”评论员是真正地参与其中,主持人是一个提问者和串联者,并且负责对评论观点和立场进行宏观把控,而节目现场的评论嘉宾往往是一些与本期话题相关领域的权威人士,他们负责在节目中从专业的角度对新闻事件做出评论,是对“草根”评论员有益的补充和平衡,而“草根”评论员则把最有价值的议题阐发出来,给观众以广阔的思考空间这种三维立体的评论传播结构,让受众在心理上不断产生共鸣由此使栏目真正实现了各种公共意见的承载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呈现出海纳百川的大家风范 三、“草根”参与电视新闻评论,“单一化”变成“多元化” 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由于评论话语“单一化”,大都显得“厚重有余、轻灵不足”,因此各种电视手段的功能无法得到全面的展现,这就造成电视评论节目一直以来与平面媒体和广播媒体难分伯仲的局面。
而《新闻深一度》为了做到评论话语“多元化”,邀请了上百名新闻时评高手,特别是来自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的时评名“博”加盟栏目,请这些“草根”参与评论,让那些有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普通民众对新闻事件发出不同的声音,较好地突破了这一瓶颈这档评论节目以活动图像为主,与背景材料、文字解说词、画外音等相结合,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把观众“带入”现场,以画面提供的事实为依据,自然地引出观点、看法,就实务虚,叙事说理,既具体形象,又生动逼真,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观众容易接受此外醒目关键词提示、关联图片、背景音乐,连线等多种电视手段,对民间舆论、专家观点、媒体观点进行有机梳理,实现了评论话语的多元化,为观众提供了多个视角,多种见解,在开放的媒体态度中让公众保持一个开放的空间2010年8月12日的《申遗成功之后,压力与“福利”的纠结》节目中,画面首先给出了江郎山景区申遗成功之后游人暴增、满地垃圾的镜头,自然地将观众带入当天的话题之中,在讨论第一评点事实“景区申遗成功之后门票该不该涨价?”的问题时,对联合申遗成功的广东丹霞山管委会主任采用了连线的方式,现场感十足,随后在介绍申遗成功的福建泰宁的票价计划时,则播放泰宁县在央视新近投放的广告视频来说明问题,另外还采用图片和图表的形式,介绍了全国各地世界遗产的票价现状;在讨论第三评点事实“世界遗产保护缺乏法律法规的配套保护”问题时,采用了一段短片来配合说明《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既向观众介绍了该条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了四川省目前的保护状况,远比主持人或者画外音乏味的念一遍该条例效果来的好。
综合运用电视手段,不仅能刺激受众对意见性、观念性信息的期待,不断勾起受众的观赏欲望,又不断地影响着观众的情绪起伏,使受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新观点、新看法、新信息的刺激与启发,从而引起观众和嘉宾思想上的共鸣,增加了节目的吸引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各方面的认知要求越来越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挥电视媒体的特性,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功能,推出有深度、有思想、受欢迎,并具有强引导力、高公信力、大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新闻深一度》是浙江卫视在晚间时段开设的第一个新闻评论节目,不仅改变了传统电视评论刻板的说教方式,而且顺应“三网融合”发展趋势,积极尝试利用网络技术创新新闻形式,既有力推动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形式到内容上的创新,也进一步强化了新闻立台,这种高互动性、高参与度的节目形态,已经成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德明】(本文来源:《论文资料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