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哲学历史演进的思想轨迹 荷兰哲学历史演进的思想轨迹 【作 者】卢明 【作者简介】卢明 辽宁大学哲学系 副研究馆员 邮编110036哲学论丛摘要 本文认为,荷兰哲学在其历史的演进中所展示的民族色彩主要表现为,折衷主义倾向、怀疑论倾向、实证论倾向、批判主义倾向和宗教倾向关键词 西格尔 笛卡尔 斯宾诺莎 海曼荷兰哲学思想从其产生开始就表现出了一种外来影响的色彩,同时在这当中也展示了某些自身的民族迹象从传承下来的哲学体系的构架上看,其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哲学折衷主义倾向、怀疑论倾向、实证论倾向、批判主义倾向和宗教倾向,这一点至今仍影响着荷兰哲学的理性思考一、中世纪时期的哲学 在中世纪时期,荷兰南部省份始终引导着北部省份的文化生活和科学研究最初,列日是荷兰的主要哲学研究中心从8世纪到11世纪,荷兰哲学经历了来自英格兰和爱尔兰的影响,在公元12 世纪时, 这些影响被法国的查莱斯学派(the school ofchartres)、克莱沃克斯的本那德(Bernard of Clairvanx)和圣维克多的胡格与瑞查德(Hugh and Richard of St·Victor)的影响所取代了荷兰哲学反映了整个西方基督教当中经院哲学的斗争。
一直到11世纪末期,是托耐的奥多(Odo of Tournai)奉行的极端唯实论的时期接下来是体现为阿波拉德精神(the spirit of abelard )的温和实在论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思想家是杜茨的罗勃特(Rupert of Deutz,1070—1135)和圣色瑞的威廉(William of St ·Thierry , 1085 —1147)托耐的西蒙(Simon of Tournai,1130—1201)是荷兰哲学经院方法的创立者,在他的著作中可以发现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最初痕迹阿兰纽斯·德·因苏里斯(Alanus de Insulis,1128—1230 )又称阿兰德里尔(Alain delille )在他的著作《万能的学者》一书中把哲学的沉思和诗的思索结合为一体在13世纪初期,约翰·司各脱·厄里根纳(John Scotus Erigena )精神中潜在的一元论倾向在狄南特的戴维(Davido of Dinant )唯物主义的泛神论和毕纳的阿马尔里克(Amalric of Bena)的形式泛神论中得到了阐发亚里士多德哲学在荷兰成功的进展开始于13世纪与任何一种其它的系统阐述的学说比较而言,亚里士多德哲学更适合荷兰人对具体的东西和唯实论的偏好,这样,亚氏的哲学便占据了支配荷兰经院思想的地位,而奥古斯丁哲学在这一时期的影响是相当小的。
中世纪时期荷兰最大的思想家是13 世纪的伟大人物伯拉班特的西格尔(Siger ofBrabant,1235—1281) 西格尔在其主张的一种纯粹的历史的解释中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他充分意识到了他所主张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和基督教教义之间的差异,但却没有调合二者的矛盾,而假装的把亚里士多德阐发的逻辑推论的结论放在一旁而不顾,转而违心的赞同基督教的启示为此西格尔遭到了托马斯·阿奎那的反对为了自己的一般宇宙理解理论,西格尔在一段时间里为其学说进行了辩护十分明显,西格尔这种作法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他自己的亚里士多德哲学观念的利益不受到所有异端的怀疑需要提到的是,在13世纪荷兰还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分别是根特的亨利(Henry of Ghent,卒于1293)和房廷司的高弗莱格(Godfreg of Fontaines,卒于1303年以后)他们被认为是这一时期荷兰思想的代表,因为他们思想观念中的批评模型既不属于奥古斯丁哲学,又不受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束缚在14世纪,唯名论哲学在荷兰有了自己的影响但是,荷兰的唯名论者例如象茵根的马西留斯(Marsilius of Inghen,卒于1396 )和奥依塔的亨德里克·托亭(Hendrik Totting of Oyta,卒于14世纪末)在拒绝形而上学方面,都没有威廉·奥卡姆走的那样远。
创建于1389年的科隆大学(现为德国城市)中的许多学者,不少人带有明显的阿尔伯特主义的倾向,特别是倾向于阿尔伯特·马格纽丝的独特的新柏拉图主义理论,因为这个理论更接近于托马斯·阿奎那的亚里士多德哲学这一派观点最重要的代表是黑麦里克·范德威尔德(Heymeric vandeVelde,卒于1460),又被称为肯普(a Campo)即墓场的意思与他相反,高尔卡姆的亨利(Heary of Gorcam,卒于1431 年)和捷拉德特·思特根(Gerard ter Steghen,卒于1480年)则为托马斯主义辩护生活在罗芒德的卡尔特会僧侣、 神秘主义者狄奥尼索斯(Dionysius ,1402—1471)也与阿尔伯特主义有联系1425年,全荷兰的第一所国家大学在卢汶(Louvain)建立了, 具有亚里士多德哲学精神的唯实论在此地占据了支配地位与此同时,在卢汶发生了荷兰土地上的经院哲学与以维西尔·甘思弗特(Wessel Gansfort,1419—1489)、 鲁道夫·阿格里考拉(Rodolphus Agricola,1444—1485)、罗特达姆的爱拉斯莫(Erasmus of Rottordam,1469—1536)为首的基督教人道主义之间的第一次聚合。
从这两种思想方式的聚合开始,便产生了象征着荷兰精神的自制、自力、温和、宽恕这些多少世纪以来从未被误解过的荷兰文化成分荷兰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爱拉思莫的精神遗产连同经院哲学在荷兰北部的影响是非常强大的,其中的人道主义传统被后来的德里克·V·库恩赫特(Dirck·V·Coornhert,1522—1590)所巩固发扬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17世纪中期笛卡尔哲学的兴起给荷兰哲学带来了新的生气甚至在笛卡尔逗留于荷兰共和国期间,就拥有了众多忠实的值得依赖的信徒,但同时也不乏有一些激烈的反对者这些与笛卡尔哲学相反的哲学观点,具体集中体现在乌特莱茨大学教授吉斯伯特·韦沃秀斯(Gisbot Voetius,1589—1676)的著作中基督教会和世俗势力双方挽起手来共同反对新哲学这种具有独到新颖主张的世界观尽管如此,笛卡尔哲学还是在所有的大学中迅速地赢得了声望在这种新的观念的影响下,亚里士多德的经院哲学逐渐地演变成笛卡尔主义的经院哲学在莱顿发生的这场思想运动,是以阿德里安·海尔伯德(Andriaan Heereboord,1614—1661年)、 詹德·拉伊(Jande Raey,1622—1702)和布尔查德·德沃尔德(Burchard de Volder,1643 —1709年)为主要的代表。
这一时期最有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是阿诺尔德·捷林克斯(Arnold Geulinax,1624—1669),他是卢汶大学的教授, 后来又任莱顿大学的教授,他的偶因论哲学在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之间构建了一座桥梁本涅克·德·斯宾诺莎(Banch de Spinoza,1632—1677)的哲学接受了笛卡尔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柏拉图主义、犹太哲学和经院哲学的影响,他的代表性著作是《伦理学》一书在这个严密的思想体系中,他强调了上帝和自然在本质上的统一然而,根据斯宾诺莎的意向看来,他是在用理性观念的语言企图表达出自己的直觉地体验斯宾诺莎的思想体系不仅发现了理性主义这种现象的条件,而且也发现了它的最终的结局,即用一种对于上帝的直观知识,必然导致神秘的幻想大多数斯宾诺莎的同时代人和几乎所有的18世纪哲学及神学的著作家们,都把斯宾诺莎看成这样一个“无神论者”:不但利用宗教的武器去战斗,而且也应必须利用世俗的武器去战斗,换句话说,必须利用教会和国家赋予的权力去战斗在这样一种哲学思想的外表的掩盖下,斯宾诺莎的理论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影响三、18世纪时期的哲学 在威廉·J·S·加桑狄(Willam J·S —Garvesande,1688—1742)把伊萨克·牛顿的“经验论哲学”介绍到尼德兰之后,亚里士多德哲学和笛卡尔哲学的地位逐渐衰陷了。
另外,在被克里思第安·沃尔夫系统化了的莱布尼茨哲学中也出现了唯灵主义的世界观的迹象,这种世界观与正统的基督教是完全和谐一致的同时,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从英国和法国也传播进来了,具体地说,他们的这种思维方法是由一个居住在鹿特丹的法国流亡者,名叫皮埃尔·倍尔的著作阐发出来的这样一种哲学沉思的道路终于在日常哲学的思潮中开辟出来了,从当时一些有影响人物的具有说服力的观点看来,这种方式被认为是最适合荷兰人的性格的弗兰西斯·海姆特修斯(FrancoisHoemsterhuis,1721—1790)是这种精神枯竭时期理性主义最重要的反对者之一,他的思想兼有日常哲学与复活了的柏拉图主义二者的特点乌特莱茨大学教授菲利普·W ·范·海乌斯德(Philip ·W ·van ·Heusde,1778—1839)给海姆特修斯的这一融合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他的观点在这一时期的理论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到了18 世纪末期, 康德哲学的批判方法被保尔·范·赫默特(Paul Van Hemert,1756—1825 )和约翰尼斯·金克尔(JohamnesKinker,1764—1845)介绍进了荷兰然而,他们的这种介绍著作遭受到的与其说是赞同,倒不如说是更多的反对,所以并没有产生持久的影响,尽管康德哲学和德国的思辨唯心主义的基本思想在他们的祖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19世纪时期的哲学 乌特莱茨大学教授康奈里斯·W ·奥朱摩(Cornelis·W·Opzoomer,1821—1892)的经验主义,在19 世纪中期的荷兰哲学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荷兰早期批判哲学的拥护者们如莱顿大学教授詹·P·V·兰德(Jan·P·V·Land,1837—1897)、 哥廷根大学教授勃纳德·H·C·K·范德维克(Bernard·H·C·K·Vander Wyck,1836—1925 )和后期乌特莱茨大学奥朱摩的后继者们与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康奈里斯·贝拉尔·斯普拉伊特(Cornelis BellaarSpruyt,1842—1901)则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经验主义,特别是反对约翰·思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创建的实证主义他们的这些活动为康德主义在20世纪的复活铺平了道路在此期间,一场由约翰斯·范·韦劳顿(Johannes van Vloten,1818—1883 )发动的斯宾诺莎复兴运动发生了他用唯理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观念来解释斯宾诺莎的哲学,并用它作为一种方法来反对各种形式的宗教信仰在这场复兴运动的第二个阶段,世纪的转折时期来到了,斯宾诺莎也由此被奉为当代人新世界观的代表。
19世纪的荷兰天主教一般说来信奉一种唯灵论哲学,这种哲学是从笛卡尔哲学中派生出来的,并通过马勒勃郎士(Malebrane )与奥古斯丁哲学思想相关联教皇里奥8世安东尼奥·帕特里斯(Pope LeoXⅢ,Aeterni Patris,1879)在对教会的通谕中,再三引人注目地提到经院哲学的原则,尤其是特别提到托马斯·阿奎那哲学的那些基本原则到了19世纪末期,哲学的兴趣通过斯普拉伊特、海曼和勃兰特的著作再一次被唤起了像康德一样,斯普拉伊特选择了批判的方法,但他厌恶康德式的探讨方式,而赞同以J·F·福雷斯(J·F·Fries) 为代表的批判哲学的现实主义的方面格兰特·海曼(Gerard Heymans, 1857—1930)是哥廷根大学的教授, 与古斯塔夫·费希特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海曼对建构归纳方法的形而上学的完整体系做出过贡献,同时他也把这种方法看作是他的来自批判哲学观点的精神一元论的逻辑前提格兰特·J·P·J·勃兰特(Gerard·J·P·J·Bolland,1854—1922)是莱顿大学的教授,他对于黑格尔主义哲学的复兴,起到过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五、20世纪时期的哲学 在20世纪的头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