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戴望舒雨巷的意象赏析一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闻名诗人著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害的岁月》等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而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梅雨时节江南的雨中小巷,通过雨巷、油纸伞、丁香花等意象,组构成一个富有浓郁象征意味的抒情谊境在诗中,诗人描绘了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抒情主人公我在这样的雨巷中ㄔ亍、彷徨,在孤寂中对美妙抱负和盼望弥漫了向往与追求诗中丁香相同的姑娘是全部心情的集结点,是诗歌所言之志 意象是诗歌的根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结的具象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它由情和景这两个元素构成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叙述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下面,笔者试就《雨巷》中个别意象的特点出发,探索《雨巷》的意象魅力 雨巷:中国人对巷的亲近意识异样浓厚北方人称胡同,南方人称巷汪曾琪先生在《胡同文化》里说,北京胡同,不仅使人产生怀旧心情,甚至有些伤感,使人怅望低徊;南方的里巷也能给人相像的感触。
对这些传统物象的眷念,其实也是诗人们对闲逸、孤寂、冷清的人居环境的个性憧憬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戴望舒在传统文学的浸染中,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特点(在大多数作家一味抛弃传统,进行新文学创作时,他以传统的意象作诗,是那样的不合群,但又是那样的可贵)愁闷、苦闷、怀旧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情绪的最正确寄寓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 江南雨季,细雨飘巷,烟雨朦胧,撩人情思雨与巷的组合,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意象,这是戴望舒的首创,难怪叶圣陶会称其为雨巷诗人雨巷,较之独自的雨或巷,更有情致,更见凄切 油纸伞:这是雨季的常见之物因了雨,油纸伞为诗人遮了一方天地,也因了油纸伞,诗人又多了一份无法远望地惆怅伞外的雨空,是心雨的天空浅黄油纸伞在雨中浸润,让细润的心多了一份浅黄的伤痛这是寻常之物,但又鲜见于传统诗词唯戴望舒,将其放置雨巷的诗人头顶,让油纸伞撑出浓浓的诗意 丁香姑娘:丁香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木,栽培历史悠久,四月花开,斑白色或紫色,清爽淡雅,香气浓郁丁香花因颜色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简单凋谢,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是漂亮、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古往今来,咏丁香的诗句无数: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陆龟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贺铸的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无不是将丁香的惆怅郁结在千千情结中,纠缠于密织的情网中,愁心永久守候的模样 戴望舒在《雨巷》中承续了丁香的传统文化内涵,将丁香的意蕴越发心情化,使丁香有了更深的愁闷更为灵慧的是,诗人刻画的是雨中的丁香姑娘,恬淡清幽,更添一分寥落诗人将丁香的外在之形极端淡化,以一个丁香相同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偏正短语,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将人抽象化,让意象人化,让丁香相同的姑娘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意象,这个新意象,是一个实在的人姑娘,但又是一个抽象的意象我们在朦胧地巷陌里感触,诗人在雨巷里专心述诗语,描摹其情感流淌人与物自然 相和,物我合一,将细腻的心境与自然的灵动谐和 这样的姑娘,这样的丁香,这样的丁香相同的姑娘,诗人渴望与其相遇,即使相遇时只是像梦普通地凄婉迷茫,惟独太息普通的目光,即使这以后,只能是无可定期的期盼与丁香相同的姑娘再次相逢 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戴望舒对这些意象是偏爱的,因为这些意象恰能映照诗人的内心,抒其性情,渲其烦闷,彰其心志。
诗人身处乱世,时世纷乱,如其他文人相同,不能全面地看清时世的走向,彷徨就不行避开心性和善的他,在乱世中,更易苦闷、彷徨江南里巷,是秀媚山水中的沧桑物象,雨中小巷,是流淌的沧桑,平时人家的油纸伞,也成了诗人诗情的催化剂,而雨中丁香的弱嫩、飘零、孤寂,是诗人心性的纯美写照,所以,诗人想象,能在雨巷中遇见丁香相同的姑娘,那是一见钟情的姑娘,是风雨中飘零的生命,更是诗人心志的寄予,所以,诗人将永久地期盼,与丁香相同的姑娘在雨巷中相逢 也惟独这样愁闷的雨巷里,诗人才有这样的体悟,才会有感激,才有这样纯美的诗语 雨巷凝重悠长、油纸伞伴其前行、丁香姑娘或可相遇,这三个意象,雨巷灰暗惨重、油纸伞浅黄流淌、丁香浅绿时现,构成了一幅流淌的、朦胧的、写意画面,如在眼前,又仿入梦境 戴望舒自己曾说过:诗不是某一个官感的享乐,而是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通过对法国象征派诗人果尔蒙作品的分析,戴望舒越发确信诗歌意象直接通向读者那微细到纤毫的感觉的神经,有了绝好的意象,诗人巧妙的笔触便会变为绝端的奥妙心灵底奥妙与感觉底奥妙我们假如从《雨巷》的意象出发,分析其艺术魅力,又不拘泥于前人的理解,专心与诗人共同感悟这些意象,则,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 《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简单感触到它的舒缓、消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简单感触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节令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造物之间,小巷蜿蜒而悠长;正是梅雨节令,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里空荡荡的,惟独诗人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那么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寂寞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浮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盼望逢着 一个丁香相同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相同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切人物,而是诗人梦想出来的(他盼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 她是有 丁香相同的颜色, 丁香相同的芳香, 丁香相同的忧愁,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清纯、庄重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宽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漂亮、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浮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给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漂亮姿势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芳香,还具有(古代诗人给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这样一个宛若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发明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相同活动起来: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相同 像我相同地 悄悄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原来惟独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浮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相同这样一个人的浮现,明显使诗人的心中弥漫了期盼和盼望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如今有两个各自寂寞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我们可以推测,这)也正是诗人当初所想知道的诗中接着写道: 她沉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普通的目光 她飘过 像梦普通地, 像梦普通地凄婉迷茫 她最终向诗人走近了,(我们可以想见诗人这时的心跳),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眼光,然后,像梦普通轻快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我们在心底里叫:为什么只是这样啊)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
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事实上是不肯意与诗人分别的但因为某些(说不清晰的)缘由,她却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两位心灵相通(甚至连表情和步态都则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居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一段可能的美妙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是何等的痛心!在依依不舌而又深感无奈的心情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沉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详细的盼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触着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芬芳,并为这种颜色和芬芳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芳香,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目光, 丁香般的惆怅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刚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触到的她的色彩、芳香,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眼光。
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妙的爱情或抱负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单独彷徨: 撑着油纸伞,单独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盼望飘过 一个丁香相同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浮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所有一样,只是将其中的(我盼望)逢着改成了(我盼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说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盼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盼望越来越渺茫了因此,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抱负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