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招商引资与扩大内需-“苏州模式”的教训

拖***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87KB
约7页
文档ID:308832433
招商引资与扩大内需-“苏州模式”的教训_第1页
1/7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招商引资与扩大内需:“苏州模式”的教训扩大内需 苏州 招商引资 教训 【摘 要】利用招商引资推动经济进展是“苏州模式〞的重要付出,这种经济进展模式的告成激发了国内地区间招商引资竞赛,但本文认为,这种经济进展模式可能是居民消费缺乏的形成理由通过对苏州地区经济进展现状分析,我们察觉苏州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对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比重明显偏低,这可能说明苏州的招商引资推动经济进展可能导致居民消费缺乏从而影响国内需求的扩展结果本文分析了这种经济进展窘境产生的理由,认为地方政府的引资政策偏向可能是对比重要的诱因,在此根基上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居民消费;人均可支配收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进展水平和社会的经济布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一系列变化中,有一个经济现象近年来逐步引人瞩目,这就是经济持续高增长率与居民低消费率并存消费率偏低,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有关〔江小涓,2022〕[1]中国经济这种高增长率和低消费率的特殊组合被称为“煎焦了的冻鱼〞(林毅夫,2022)[2]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起点,对于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进展具有抉择性作用。

消费率的长期明显偏低不符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要求,也是不成持续的,使投资增长最终失去消费需求的支持,导致生产才能的限制,引发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阻碍经济社会的正常进展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着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已成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之举那么,为什么在中国经济奇迹般增长的背后却是居民消费支出明显不相匹配的下降?是否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招商引资正是消费缺乏的理由?本文正是从招商引资的角度开展研究,主要分析苏州模式背后展现的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的消费缺乏等问题  1.苏州招商引资现状  苏州经济的进展是从进展乡镇企业开头的,即一种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全体制经济布局在90年头后期,以苏州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对内面临产权、技术、管理等问题,对外受到外资企业的强力冲击,在这种处境下,苏州抓住了进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开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苏州随着经济布局逐步调整和创办步伐的加快,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引资质量显著提升,呈现出持续、稳定的进展态势  1.1 外商投资与GDP的比较  据统计资料显示,2022年苏州的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五,苏州在利用外资带来本地经济增长的付出显著。

外商直接投资对GDP增长的付出度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近几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单纯在数量上的增加所表达的优势在逐步减小,其所占GDP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从总体来说,外商直接投资的十足吸收量是不断上涨的  1.2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比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大不相称,居民人均收入增幅根本上都远远低于GDP增幅,由此可见老百姓从引进外资和经济增长中得益不多世界上其它国家人均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大致是后者是前者的75%,全国的数据处境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人均GDP的46%[3],苏州人均可支配收入约莫仅仅是人均GDP的1/3,由此也说明,苏州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远低于经济增长,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距,突出地反映了目前苏州以外资企业来拉动GDP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存在的严重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在外资推动苏州GDP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苏州人民的生活质量并没有与GDP同步增长  1.3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的比较  外向型经济进展模式促使苏州GDP实现高速增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居民从引进外资和经济增长中受益不多,甚至变得相对贫困,被有关学者称之为“只长骨头不张肉〞。

在2022年苏州的GDP水平居全国第四,人均GDP达成57992元,位于长三角地区十六个城市之首,然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远低于经济增长水平,经济增长难以转化为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根据有关统计资料,2022年苏州有64%的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未达成平均水平,根据国际常用的收入五等份分组,60%的中等收入组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39元,比平均水平低15.6%,〔2022年的平均水平为16276元〕;中等收入组的人均消费支出为9982元,比平均水平低10.6%[4]  2.外商投资没有引起居民消费同步增长的理由  2.1 地方政府对本地劳动者利益的疏忽  工资性收入是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从GDP构成上看,我国工资占GDP的比重约占20%左右为了吸引外资进入,地方政府过度赋予外资企业全体者对企业所创造利润的调配权,而疏忽了作为社会消费者主体的劳动力在调配企业所创造利润中的话语权,对于劳动者利益的养护表现出“有意〞或“无意〞的疏忽地方政府为了所谓养护地方企业的利益,对于企业长期支付给劳动者无法再举行劳动力良性累积循环的低水平工资的行为,表现出“集体式〞的漠不关切这些方面都从根本上影响了大片面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2.2 高科技产业为主体,但仍属劳动密集型经济  苏州的外资虽然主要在IT、机电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但是一个研发和市场两头在外的经济,对于外资来说,看重的主要是当地的密集的劳动力资源、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因此实质上和其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识别同时,假设政府以倾斜政策和超国民待遇来吸引外资,轻易造本金地企业边缘化,同时当其他地区供给  更优待的条件时,外资又轻易转向其他地区,造成地区经济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被边缘化而事实上,苏州本地企业和外企在管理和技术上差距太大,以及跨国公司出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考虑等多种理由,本地企业对外资企业的配套比例并不是很高这使得以外向型进展的经济进展模式本质上导致本地产业处于较低水平,从而制约了就业者工资水平的增长  2.3 引资政策的倾斜使得民营经济进展缓慢  苏州选择进展外向型经济本身就含有对民营经济的取舍,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地方通过一些政策人为地设置不同标准,提防对外来企业的引进、支持和服务,而对本地企业和民营企业造成有意或无意的轻视,使本地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和进展受到极大的阻碍加上本地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多处于跨国产业链的低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高的位置,所引进的外资多为加工制造产业,其居于全球价值链末端,这种产业链条使他们仅仅依靠代理加工来获取微薄的收入,共享特别有限的福利,利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约束。

  3.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苏州在积极引资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居民的收入并没有同步增长,消费率也逐年降低,这主要和当地政府引资政策和引资模式有关政府通过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促进了引资企业的进展,但这往往会严重削减本地民营企业的竞争实力,影响占市场较大比例的本地企业劳动力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为谋求当地经济利益也大搞重复创办,使产业布局趋同,影响经济正常进展;外向型进展的经济进展模式也导致了本地产业处于较低水平,从而制约了就业者工资水平的增长这些方面的综合作用制约了居民收入的增长,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下建议:  3.1 “招商引资〞转向“择商选资〞走集约型进展之路  地方政府理应转变招商引资政策,将利用外资与产业布局升级和转变经济进展方式精细结合起来,加快由引资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在引资工程上应将着重引进资源俭约型、产业带动型、科技创新型、生态环保型等工程有选择的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和污染程度低的工程来提高利用外资的整体水平,通过产业布局的提升和经济进展方式的转变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3.2 对外资加强管制  我国能大量吸引外商和跨国公司的最重要的理由并不是对外资的优待政策,而是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经济急速进展和稳定的政局,以及政策的连续性和宽松、稳定、模范的投资环境。

我国现在出台一些利用外资政策对外资赋予了过多的优待,而在对外资要遏止、限制等方面的规定不够全面,因此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外资的管制,同时还要制定针对国内品牌养护、专利技术养护,防止外资操纵垄断中国市场等相关政策  3.3 激励和扶持民营企业的进展  一个地方的经济要实现稳定、健康的进展既需要外力拉动,又要靠内力推动面对内外资进展失调的现实,苏州在加大和提升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的同时要消释轻民资、重外资的传统思想,积极挖掘本地区的创业潜力,加快本地区的创业队伍,将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置于同一个平台,实现经济社会协调进展    — 7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