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八三工程建设始末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3.39KB
约12页
文档ID:308744821
八三工程建设始末_第1页
1/12

    “八三工程”建设始末    李鑫金?费鹏程?孙秀丽“八三工程”的起步,是从抢建大庆至抚顺的庆抚线开始的,这条管道从黑龙江肇源县茂兴穿越嫩江后,向南经吉林省的松原、农安、长春、公主岭、梨树、四平,进入辽宁省的昌图,经铁岭终至炼厂较为集中的工业城市抚顺末站设在抚顺康乐屯,以支线向抚顺石油一厂、二厂、三厂供油庆抚线全长596.8公里,其中直径720毫米的管线558.6公里,1970年9月开工,1971年8月试运行,10月31日正式输油工程总投资2.93亿元,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这是新中国第一条长距离、大口径、输送“三高”原油的管道因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1970年8月3日召开,故又被称为“八三工程”临危受命1970年东北平原由于受“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破坏和干扰,铁路运输状况非常不好,大庆油田生产的原油无法及时外运,贮油罐爆满,造成几百口油井无法正常生产大庆油田被迫实行“以运定产”的方针,严重地限制和影响了油田的生产能力另一边,在大连压港等候装油的中外油轮却日益增多,在抚顺有三个大型的炼油厂因缺油炼制而陷入停工状态此外,在全国各地还有许多厂矿单位,因为缺少燃料油造成机器不能正常运转。

为了解决全国各地异常紧缺的动力燃料问题,周恩来总理多次召集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有关领导开会研究,最后决定:集中人力和物力,力争用最快的时间修建一条从大庆通往抚顺的大口径输油管道,以缓解铁路运输的紧张问题周恩来总理把打给了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希望沈阳军区调遣部队支援这一工程的建设,并在军队中选拔一名主要负责人组织指挥铺设大庆至抚顺的输油管道施工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沈阳军区党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并决定由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萧全夫挂帅,具体负责组织指挥这一艰巨工程接到任务后的萧全夫立即着手组建了大庆至抚顺输油管道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由于当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内乱时期,有许多技术人才已经被迫离开工作岗位,接受批斗和被下放劳动改造为了解决“八三工程”急需的技术人才,萧全夫亲自到关押专家的“牛棚”和劳改农场等地,选调有关技术专家尽管遭到了一些造反派的阻挠,但萧全夫顶住压力,将管道建设专家唐振华、化工专家张昭明、力学专家潘家华等人,及时从“牛棚”和劳改农场等地解放出来,投入“八三工程”的研究和论证工作打响会战1970年8月3日,“八三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主要是研究明确工程施工的方针、组织领导、总体方案和材料设备等一系列的重大原则问题。

萧全夫在会议正式召开前,提议把大庆至抚顺的输油管道工程简称为“庆抚线”,并根据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把“庆抚线” 输油管道工程定名为“八三工程”在这次会议上,萧全夫被正式任命为“八三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由张文彬、李少元和罗坤山等人担任,组员有白潜、李亚田、赵永胜等14人领导小组下设工程指挥部,由王云午任指挥,邓聪任政治委员,王培德、张振勇、李占标、唐振华、张志诚、张福录等人任副指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政工组、生产指挥组、器材供应组和后勤组五个具体的办事机构领导小组组建后,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接受沈阳军区和燃化部的双重领导,其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沈阳军区及燃化部有关工程建设的指示,组织领导“八三工程”的实施及负责同东北三省协商解决有关工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随后,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八三工程”指挥部按照“八三工程”的预定施工方案,庆抚线的输油管道全长约700公里,管径720毫米,年输原油能力为2000万吨,争取一年建成并投产面对这样一个工期短、任务重,施工经验、技术人员、材料设备缺乏的重大工程项目,萧全夫和工程领导小组及工程指挥部的全体同志都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确保尽快施工,促进各项工程任务的完成,工程领导小组以开发大庆油田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教育和鼓励施工队伍,提出了“抢、闯、好”和“借、代、垫”的口号抢、闯、好”,是针对缺乏经验讲的,即:要抢时间、抢速度,在苦干实干中闯出一条新路子,确保工程质量,建好输油管道;“借、贷、垫”是针对缺乏物资讲的,即:充分挖掘潜力,能借的則借,能贷的则贷,能垫的则垫,一切围绕着把“八三工程”搞上去1970年8月中旬,国家计委同国家建委、财政部、冶金部、一机部、外贸部、燃化部等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议定了“八三工程”的有关问题,并将这项工程补入当年国家的重点工程计划,在工程的经费下拨和物资供应方面给予重点保障这期间,东北三省当地政府给予这项工程以大力的支持,管道沿线的群众都把参加“八三工程”建设视为光荣的任务,迅速组织起浩浩荡荡的20万会战大军,分头开赴“八三工程”的沿线工地与此同时,萧全夫向沈阳军区领导请示并报请中央军委批准,迅速抽调10个步兵师、3个工兵团、2个舟桥营及部分通信、测量、潜水等特种兵队伍,先后投入到“八三工程”,并担负最重要、最困难、最危险地段的施工任务8月下旬,燃化部又从四川石油管道局抽调500多名管道施工骨干和100多名技术人员,北上支援“八三工程”。

随后,轰轰烈烈的“八三工程”大会战,在茫茫的黑土地上打响了工地冬日当年参加会战的孙发铎对会战印象颇深1970年冬天,孙发铎带领人员在铁岭龙首山西边进行管线施工此段为丘陵地带,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山岭,地势起伏很大,地形复杂施工地段正处在两山夹一沟中,且有30度的斜坡,运管车不能把管子运到山里,只能人工往山里运当时气温有零下20多度,在毫无遮挡的山沟里从事繁重的劳动,对所有人的肉体、意志、灵魂都是严峻的考验,大家都顽强地坚持着孙发铎和大家想办法做了小爬犁,把钢管放在上面,用拖拉机在前面拽,后来王培德从大庆调来了东方红吊管机,才保证了管线的正常施工那几个月,高粱米饭是永恒的主食,白菜萝卜汤是不变的菜谱当时大家开玩笑说,饭粒硬得可以当枪子用,菜汤可以当镜子用冬天白天短,一天只吃两顿饭,往往是刚过晌午,早饭就消化没了,还得坚持两三小时才能吃晚饭,有时吃完晚饭,没等睡觉,肚子又饿了住的条件更困难了,施工人员分散住老乡家,像打游击似的,两个多月换了几个地方数九寒天没有热水,喝的、用的都是冷水,睡的是凉炕住的地方离工地也很远,有时来回得走十几里地尽管身为军级领导干部,但王培德总是冲在最前面在盘锦县施工时,管线穿越双台河,双台河周围是芦苇荡,车辆开不进去,人在芦苇荡里走一步陷一步,王培德就这样走了20多里路来到施工现场,一直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

铁岭会战在萧全夫和工程领导小组成员的指挥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八三工程”展现出可喜的局面特别是黑龙江省组织5万余民兵,在黑土地上开展“大战红9月”的突击施工活动,平均每人每天挖土18立方米,最多时达到了38立方米,大大超过了人均每天3立方米的规定指标大庆段管沟开挖的经验被全线推广后,仅用半个多月,庆抚线管沟的掘进任务就胜利完成1970年底,“八三工程”的第一阶段施工已经接近尾声完成了全线的管沟开挖和主要的管道穿越;组织制造了7台780毫米大型制管机的会战;完成了13个主要泵站的土建工程;安装了7000多台(件)外电源和通讯等设备与标准件的生产,为“八三工程”奠定了基础1971年元旦过后,萧全夫和工程领导小组的同志们从大庆转到铁岭,并在此召开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认真总结第一阶段的工程经验,部署第二阶段的工程任务第二阶段的基本任务:一是完成511公里主干线管子的生产和管线的铺设;二是完成泵站部分的设备安装;三是完成外电源和通讯线路的架设及变电所和通讯机务站的建设任务部署完后,工程领导小组又在铁岭召开管道铺设现场会,大力推广了铁岭工段自力更生解决管子的运输和下沟的经验,为全线管道铺设引路。

管线的铺设涉及许多方面的复杂工作,每根管子重达1.7吨,从钢管生产到防腐处理、吊装运输、现场焊接、清沟下管和试压回填等有好多环节特别是管线的现场焊接,技术要求很高,每个焊接点必须要承受55个大气的压力但是管沟窄小和焊接工具的落后,给现场焊接带来很大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萧全夫向沈阳军区领导申请从军队调来一批微型马达,以支援工程同时,还提议立即举办焊工技术培训,派人到鞍钢薄板厂请来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王祟伦等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攻关,不仅使焊接过了关,也较好地解决了防管线氧化的问题在突击进行管线焊接的大会战中,广大焊工日夜奋战,曾创造了全线日焊接8公里的纪录沈阳技术营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女焊工叫刘淑琴,当时已经是5个孩子的妈妈,为了完成会战任务,坚持吃住在工地上,在萧全夫前去检查工作时,她已经有50多天没有回家了在广大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八三工程”进展神速,原计划在6月底完成的第二阶段的各项施工任务,在6月的中旬就提前完成了1971年6月下旬,工程领导小组对第三阶段的工程施工任务进行了部署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突击泵站设备的安装,完成各支线管道的生产和铺设,做好全线试运的各项准备工作,而其中的关键是泵站工程的建设。

为了指导全线泵站的工程建设,8月,萧全夫率领工程领导小组先后在吉林省的垂杨和蔡家两个泵站召开了现场会,观摩了输水运转和投球清管实验等这次现场会是对“八三工程”一次综合性的检验,较好地解决了泵站的间距、输油工艺的程序、输油设备的选择、输油管道的供电设计等许多技术性的问题此次现场会后,每个中间站派出电工、泵工、炉工、集油工和生产指挥员各一人,到垂杨和蔡家接受短期的技术学习9月14日,从大庆3号集油站向庆抚线首站试输原油成功接着全线站间试压和反输预热也都陸续获得了成功10月30日16时50分,大庆3号集油站开始正式输油运转11月7日,大庆原油顺利地到达了抚顺末站这一天,萧全夫和工程领导小组的几位同志焦急地坐在调度室里,翘首以盼一双双眼睛凝聚在喷油口上9时,从大庆输送来的黑褐色原油喷了出来刹那间,欢呼声、口号声响彻山谷人们欢呼雀跃,欢庆我国第一条输油管道第一期工程胜利建成通油至此,参加“八三工程”的广大军民,以艰苦创业、不怕困难、只争朝夕、勇于奉献的拼搏精神,迎酷暑、斗严寒、战荒原,比国家计划提前两个月,铺设了北起大庆油田的喇嘛甸子、南达抚顺前甸的中国第一条输油管道这条地下油龙全长663.6公里,共挖掘土石方600多万立方米,穿越145条河流和21处铁轨,拥有13座加热泵站,33个万立方米左右的地下储油罐,架设高压输电线280余公里,通讯线路800余公里,建设发电厂4座,大型制管机厂5个,防腐厂12个。

庆抚线输油管道铺设成功后,每年可输油2000万吨,相当于40多万个火车皮、1万多列车次的运输能力,大大缓解了东北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对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石油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八三精神1975年10月9日,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康世恩在东北输油管道指挥部机关全体干部大会上激情洋溢地说:“国务院特别高兴,多次讲到特别满意的就是‘八三工程解决了大问题,解决了国家的一个大问题有了一支队伍,有了一套经验,也有了这方面的本事有了油能运走,是高速发展石油工业的一个重要条件后来,康世恩在回忆录中指出,国务院特别高兴,指的就是周恩来总理,对“八三工程”的评价也是周恩来总理讲的,李先念副总理根据周总理的策划,对“八三工程”的建设作过多次部署,并对“八三工程”建设成绩和发挥的积极作用,向周总理多次详细汇报过八三工程”的建成,彻底解决了大庆油田原油外运困难,从根本上扭转了油田“以运定产”的生产被动局面,萨尔图等老油田不再压井限产,储备多年的喇嘛甸新油田得以开发,原油产量节节攀升,大庆油田1971年产量达到2667万吨,1975年达到3567万吨,1976年达到5000万吨以上,1985年达到5500万吨,又稳产至今,成为世界著名油田。

在为中国跻身世界产油大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