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书品与人品关系浅论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2.47KB
约7页
文档ID:308730089
书品与人品关系浅论_第1页
1/7

    “书品”与“人品”关系浅论    【Summary】纵观历代书坛,以人品论书品者不乏其数细究历代书论,“人品”并不是评判“书品”的唯一准则,书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书品优劣的评判标准与道德范畴上的人品优劣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是必然联系书法家的学问、修养、胸襟等其他因素无不影响着其书法艺术水平书品即人品”将两种不同范畴的审美概念画上等号,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书法艺术审美准则本文通过对专业技法的实践和理论的思考,对人品与书品的关系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Key】人品;书品;历史论证J292            A          2096-8264(2021)06-0091-02在中國书法史论中,有关人品决定书品的论述,历来已久最早见端倪的是东汉扬雄的《法言·问神》:“弥经天下之事,记久明远,著古昔之睧睧,传千里之忞忞者,莫如书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①②直至唐代初期,说者亦颇多唐太宗以为“心正气合,则契于妙心神不正,气则欹斜”③欧阳询有“心正则笔正”至宋代,“人品决定书品”这一论述更为显著朱长文在其《续书断》序中已明确以人论书的书学思想:“夫书者,英杰之余事,文章之急务也。

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者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 ④其认为人品无论优劣都可学书,但品格劣者擅书者往往较少此论述与欧阳修、苏东坡的人品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南宋理学家朱熹则更是将书品与人品相提并论朱熹道:“余少时喜曹孟德,时刘共父方学颜真卿书,余以字书古今誚之,共父正涩谓余曰:‘我所学者唐之忠臣,公所学者汉之篡贼耳’余嘿然无以应,是则取法不可不端也 ⑤由此可见,宋代人品决定书品风气之盛以人品论书品的倾向为何在宋代如此之盛,并成为当时书论中的主调?究其历史原因,还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一、以人品论书品形成的历史原因宋高宗赵构《翰墨志》有云:“本朝是士大夫自国初至今,殊乏以字画名世,纵有,不过一、二数,诚非有唐之比 ⑥宋太宗重视书艺,大力倡导,开帖学之风;虽力挽狂澜但最终未能使书苑脱去唐末衰陋之气书坛上的衰朽气象,与当时宫廷雕琢浮华的艺术追求不无关系为何会有此种气象?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究:其一,当时书坛之衰败,实根于造艺人品性之“低劣”,而这种品性又是晚唐文人品性之“遗传”《宋史忠义传》上说:“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人品即已卑劣,艺品自然不高,这是“字学久而不振”的主要原因其二,宋初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人品本来不高的文人只能“以学书为事业”。

从表面看,似乎有利于书法的发展,但其实不然文人拘于学识不高,又疏于心性修养,故目中无主,“趋时贵书”是此时显著现象这是“字学久不振的”又一原因其三,由于偏安局面而触动了士人对国事的关心,此时气节之风气盛行,因此在书论中重视人品修养的现象十分普遍在理学家和宋末文人的理论中显现得尤为突出朱熹、魏了翁的论书都将人品置于首要位置,故欲以人论书、以书及人,体现了理学家重道轻艺的本质二、非人品论书品的历史论证今日,书坛上以人品论书品者不乏其数细读《书论》,究其篇章人品”并不是评判“书品”的唯一准则在《书谱》中,孙过庭对影响书品的因素有以下论述:其一,书品与性格有关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者则俓侹不遒……轻琐者染于俗吏 ⑦由此可见人的性格偏向导致书写流弊的不同其二,书品与年龄有关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⑧“人书俱老”无疑说明书品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其三,书品的形成是由主客观两方面所促成的他说:“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乖合之际,优劣互差 ⑨五乖、五合之中,前两项说的是书者的精神状态、情感思想,指主观方面的因素;第三、四项说的是作书时的外部条件,指客观方面的因素;第五项“偶然欲书”是讲主客观相合的结果:心情既佳,笔墨精良,气候宜人,由此创作的艺术作品无不畅情达意。

宋徽宗时内臣奉敕所撰《宣和书谱》二十卷中,评陆缮的草书:“大抵人心不同,书亦如此;颜真卿之笔凛然如社稷臣,虞世南之笔卓乎如庙廊之器,以至王僧虔之字若王、谢家子弟是岂独由升入之学?其性以成之也固有自矣 ⑩可见其所谓“人心不同”就是指造成了书风多样是因为个人的品格性情不同,所以有了各种奇妙的特点然在品格性情之外,又要求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亦是极重视学问的作用姜夔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应与精神达到一致性姜夔有:“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由此可见,人的精神情感与书法最为贴切,在精神领域当中人的性情又对书法风格影响较大,而不是道德虽然姜夔主张的“精神”侧重于人的情感和性格,但是不能认为姜夔不重视技道并进的重要性细究历代书论,由历代书家论书品,可知书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所促成的三、人品与书品的辩证关系书品作为一种艺术境界的品级,与道德范畴上的人品没有必然的联系,书家的艺术水平无不受到其学养、修养、胸襟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由历代书论中可知影响书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按照“人品即书品”理论思想,人品决定书品的逻辑必然推论出:凡是无名书者,就一定是罄竹难书的小人?凡是有名声的书家,就一定是胸怀坦荡的君子?书品一定等同于人品?人品就一定决定书品?当欣赏者总是以“人品即书品”的审美标准去衡量书家艺术作品时,会发现此理论存在一定的弊端与矛盾性。

金代的元好问,在其《论诗三十首》中针对潘岳的人格和艺术风格的不一致指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他的诗句以“总失真”的绝对性言论将传统的“书品即人品”的文艺评论完全否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要尽可能地还原其所处历史情境,不可用思想道德作为评价艺术家的作品与成就的唯一标准纵观历代书家,赵孟頫最具有典型性南宋王室后裔的赵子昂,因入元做官成为“贰臣”,在世人看来有损气节,属于书家评论者所谈及的品格低下的书家但赵氏作为元代书坛上的领军人物,行楷皆善,尤精楷书,并与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楷书四家”,可见,赵氏也可称为书坛中的佼佼者黄溍云:“今人临二王书,不过随人作计,如卖花担上看桃李耳若赵公乃枝头叶底亲见其活精神者,此未易俗子道也 ⑪对赵孟頫的书法艺术是比较中肯的,赵氏临摹并非只求形似,他通过临写求笔法和风韵,经过上溯古人,集众家之长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风格特点的“赵体”但因历代学书者喜欢用“书品即人品”的评价方式去看待赵氏的书法艺术,导致许多书者不喜赵氏的书风,以至于很多优秀的书法艺术被学书者忽视,不能被很好地继承和发展所以在一定情况下,“书品非如人品”是存在的,“人品即书品”的书学理论是有一定矛盾性的。

在书法品评过程中,欣赏者不能绝对地认为“书品即人品”,这种品评方式是不合时宜的从儒家的角度看,要用“中庸”的思想思维方式来品评书法艺术作品;从哲学的角度而言,要用辩证的方法来对待“书品即人品”的关系,我们既要看到,“书品即人品”的合理性,又要看到“书品非如人品”的存在,学习优秀书家书品中经久不衰的艺术作品,不能因书家的人品低下,而贬低书家的书品,甚至完全否定书家的艺术成就;更不能因书家的人品高尚而无条件的推崇其艺术成就与此同时,要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更要有对艺术追求的勤奋探索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学书者,要努力争做“人品高,书品亦高”的书者注释:①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1979年版,第2页,第117页,第318页,第147页,第367页,第130页,第129页,第127页,第178页⑪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Reference:[1]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3]马宗霍.书林藻鉴[M].北京:文物出版社,1884.[4]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5]陈既方.书法美学思想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4.[6] 《书法》杂志编辑部.书法文库:名家讲堂[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7]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8]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9]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0]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2]白谦慎.傅山的世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3]白谦慎.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4]邱振中.身居何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5]丛文俊.书法史鉴:古人眼中的书法和我們的认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