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朱子道统说新论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73KB
约13页
文档ID:308297961
朱子道统说新论_第1页
1/13

朱子道统说新论   【英文标题】The New Discussion on Zhu Zi's Theory of Confucian Orthodoxy  【作者简介】许家星,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学界对朱子道统之论述,历来专注于《中庸章句序》中的“十六字心传”其实,“十六字心传”虽为朱子道统说之主干,但并非唯一表述朱子还明确提出孔颜“克己复礼为仁”之“心法”授受,该“心法”在道统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朱子道统说包含工夫与本体两翼,如何由心性工夫通达道体是朱子道统说的根本宗旨,“克复心法”于此恰有独特贡献,故朱子称其为“传授心法切要之言”克复心法”为“十六字心传”的必要补充,其价值在于彰显了儒家道统以工夫论为核心,由工夫贯穿本体的下学上达路线;它成为朱子批判整合儒学内部道统说之武器,也是朱子一生求仁体仁之工夫指针孔颜授受作为儒家根本共识,具有普遍的说服力与可信度;它真正凸显了孔子对于道统的独特意义,见出孔子“贤于尧舜处”;也可最大程度消解儒学内部关于道统之分歧重新审视几被忽略的朱子孔颜“克复心法”之说,对于把握儒学未来发展与当下实践皆有一定意义  【关 键 词】工夫/心法/道统/新论    道统说成为近年来朱子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已有研究对朱子道统说的来源、内容、谱系、形成、意义、影响诸方面皆有深入论述,然其中仍有待发之覆。

盖现有论述皆以“十六字心传”为朱子道统说之根本性、唯一性表述,而忽视了颜子及其所代表的“克复心法”在构筑朱子道统学中的应有地位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在道统传承中的作用在《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中得到充分体现朱子将《学》、《论》、《孟》、《庸》编为一帙,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四书学”,其重要意图即在于强化孔曾思孟的道统传承①  相对而言,朱子虽然于《中庸章句序》言当时传孔子之道者,“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但因颜子早逝而无著述,故其在道统中的地位多不为学者所注意有论者表达了对此的疑惑,“道统之传未列颜渊也令人不解”②仔细考察朱子道统说,可知颜回在道统中的地位非但未失落,反而得到极有力的阐明朱子“克己复礼为仁”章注从“心法”的视角对本章作了深入阐发,指出经克己复礼工夫实现本体之仁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③故孔颜克己复礼为仁的心法授受实为“十六字心传”的重要补充朱子道统学的根本在于指明如何由心性工夫通达道体,工夫与本体实为朱子道统学不可或缺的两翼较之“十六字心传”,孔颜“克复心法”具有无可替代的优点:它既显示了儒家道统以工夫论为核心,由工夫贯穿本体的下学上达路线;同时也是朱子一生求仁体仁之工夫进路,是朱子批判整合儒学内部道统说之武器。

孔颜授受作为儒家根本共识,具有普遍说服力与可信度;真正凸显了孔子对于道统的独特意义,见出孔子“贤于尧舜处”,可最大程度消解儒学内部关于道统之分歧重新审视朱子孔颜克复传心之说,对于把握儒学未来发展与当下实践皆具有意义  一、“克复心法”与“十六字心传”  我们首先考察孔颜“克复心法”与“十六字心传”内涵之异同,在讨论之前,有必要分析朱子“心法”一语的含义  朱子“心法”一语显然取自佛学,现代学者对朱子“传授心法”的理解存在差异:一种更注重“心”与“道”的等同,将“传授心法”理解为传道之法钱穆先生认为“所谓传授心法,义指较狭,抑且微近于禅家之所谓口传耳授密相付嘱者……朱子实为不避此传心二字,并始畅阐传道即传心之义④另一种着眼于“法”,陈荣捷先生将“心法”理解为“要法”,“传授心法”即指“传授之要道”,⑤陈氏显然更关注“法”的切要义朱汉民先生则将“法”理解为“术”,他认为,“所谓‘心法’,亦相当于‘心术’,即一种精神修炼的技艺或方法朱氏还区别了“心法”与“心传”的不同意义,认为“心传”与“道统”等同,“心法”与“工夫”、“心术”等同,“心法”仅仅具有形而下的法术义,与形而上的“道”存在距离我们认为,这种理解似乎窄化了“心法”义。

法”亦有原则、规律、道的超越意义,它兼具“道”、“术”、本体与工夫两面所谓的“十六字心传”也是指以十六字为核心的传心之法将“心法”严格限定为工夫、方法,与朱子的本意也不相合朱子明确指出,孔颜克复为仁作为“传授心法切要之言”并非仅有形而下的工夫义,而是由此工夫通达于形上之仁再者,朱氏之说似有矛盾,他在指出《中庸》作为“孔门传授心法”的心法是“心术”、工夫的同时又立即强调,《中庸》能成为四书之一,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工夫论特色”,“更是由于它成功地将工夫与本体结合起来故“允执厥中”能够从一种工夫上升为“天理”的本体⑥其实,“克复心法”同样具有朱氏所言之工夫本体一体义,而并非仅有工夫义且在整个《四书集注》中,朱子仅在《中庸章句》解题处与“颜渊问仁”处采用“心法”说,对此“心法”不应作不同解释事实上,朱子在晚年的《延和奏札》中亦将“十六字心传”与“克复心法”一并使用,皆称为“前圣相传心法”再则,朱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作为“传授心法切要之言”的“切要”处正在于它更好地将工夫本体、下学上达通贯一体,此正是“克复心法”在道统中不可取代的殊胜之处  其次,“克复”作为“克己复礼”之简称,在朱子用语中已经基本固定下来,达十余次之多,而且分布于各种场合与著述。

既见于朱子自著,如《四书或问》卷二,“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是以无以致其克复之功”;更见于朱子与友朋的书信中,如《文集》卷四十四《答方伯谟》,“而从事乎克复之实”,《文集》卷四十五《答廖子晦》,“而施克复之功也既见于与弟子聊天的记录中,如《语类》卷九十六,“三者也须穷理克复”;亦出于朱子上书皇帝的重要文字中,如《晦庵集》卷十一《戊申封事》,“吾之所以精一克复而持守其心者不仅如此,“克复”之说并非朱子首倡,其前辈杨时即有此说,“颜渊克己复礼,克之己与礼一,而克复之名亡,则圣人之事也  《中庸章句序》对儒家道统作了最经典之表述,涉及道统人物、传承历程、核心内容等该序开首即表明《中庸》的使命就是传承儒学精微之道,它对道统的阐发纲举目张、烛幽阐微、透彻详尽《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该序指出道统核心为“十六字心经”,具体又分为两层,尧舜“允执厥中”的四字相传为第一层,显示了道乃“执中”之道,学为中道之学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舜禹传承为第二层,舜禹对尧舜之道有所增益,进一步揭示了如何从工夫上实现中道,若仅有一空悬“中道”本体,无实践指点工夫,道统将无法传承。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舜之所以授禹也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该序着力于阐发“惟精惟一”的工夫意义,通过“无少间断”的精察理欲,一守本心工夫,“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来确保“天理之公卒战胜人欲之私”,以达到“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之中道  “克复心法”与《章句序》“十六字心传”有诸多相似处,相互映照从人物谱系看,“十六字心传”是孔、颜、曾、思、孟、程子之传承路线,“克复心法”则代表了孔颜道统授受及程子之庚续从道统核心来看,二者皆蕴含了工夫主导的思想,“十六字心传”的“精察理欲之间”与“克复心法”的“至明察其几”相对应;“一守本心之正”即仲弓敬恕存养之学,虽不如颜子克复工夫之“至健致其决”,但在最终成就上并无二致且克己复礼作为工夫纲领之彻上彻下义,完全可以包括“精一”之学明代朱子学者蔡清即认为“精一执中”工夫为“十六字心传”核心,精一工夫与克复工夫相对应,精察与明察、守正与健决一致就最终实现目标来看,二者皆追求个体对“天理”本体的体悟十六字心传”直指天理胜人欲,道心宰人心,“克复为仁”归于“胜私欲而复于礼,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私欲净尽,天理流行”。

  此章言圣贤传授心法盖从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其相传秘指只是一精一执中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所谓“至明以察其机”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所谓“至健以致其决”也《四书蒙引》卷七)  “克复心法”与“十六字心传”皆为朱子道统思想之阐述,二者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朱子晚年明确指出,两种心法相互照应支持,共同构成儒学道统在晚年向皇帝进言的两篇重要文字《戊申封事》、《延和奏札》中,朱子皆将两种心法一并使用,可证二者实为朱子道统说之代表《戊申封事》提出,人主之心为天下之大本,人主正心之学,见于大舜精一之传和孔子克复之教朱子特别指出,精一、克复工夫实现正心之后,仍要归结到一身视听言动之中礼,落实到行事无过不及之执中,如此方能达到天下归仁之效用朱子意在强调克复、精一应贯穿于心和事,这也表明朱子道统说以修身工夫为主而直达于政统朱子将舜、孔之说先后对举,显示出舜、孔教法虽异,道之传承却一贯而下的特点  此大舜所以有“惟精惟一”之戒,孔子所以有“克己复礼”之云,皆所以正吾此心而为天下万事之本也此心既正,则视明听聪周旋中礼而身无不正,是以所行无过不及而能执其中虽以天下之大而无一人不归吾之仁者⑦  紧接着朱子以小字形式先后引出对精一之传与克复为仁的注解:  臣谨按:《尚书》舜告禹曰:人心惟危……又按《论语》颜渊问仁……此大舜、孔子之言,而臣辄妄论其所以用力之方如此。

  此处虽未以按语形式提出克复心法说,但其意义十分鲜明朱子在《延和奏札》五中则明确提出舜禹精一、孔颜克复之学乃“心法之要”,也是治本清源之道,进而以此批评士大夫进言皇帝之说,乃舍本求末的作法,批评功利、佛老之说乃为学之偏,君王若受其影响,则将给治理天下带来极大危害朱子反复强调精一、克复之学作为千圣相传心法的重要意义在于全极天理而克尽人欲,本末巨细兼包并举,告诫君王应留意舜禹精一、孔颜克复之学,在言行处事念虑之微中扩充天理,克尽人欲  昔者舜禹、孔颜之间,盖尝病此而讲之矣舜之戒禹曰:“人心惟危……”孔子之告颜渊,既曰“克己复礼为仁”……既告之以损益四代之礼乐,而又申之曰“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呜呼!此千圣相传心法之要其所以极夫天理之全而察乎人欲之尽者,可谓兼其本末巨细而举之矣两汉以来,非无愿治之主……或随世以就功名……则又不免蔽于老子浮屠之说……盖所谓千圣相传心法之要者,于是不复讲矣……愿陛下即今日之治效,泝而上之,以求其所以然之故而于舜禹、孔颜所授受者,少留意焉自今以往一念之萌,则必谨而察之……果天理也,则敬以扩之而不使其少有壅阏果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而不使其少有凝滞⑧  不仅如此,朱子还有意强调,孔颜“克复为仁”心法较之舜禹“十六字心传”亲切紧要,孔颜授受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其作为道统之特色即在“切要”二字,“切要”体现在克复工夫与仁之本体紧密无间。

朱子晚年在《玉山讲义》中特别阐发这一问题,他认为尧舜授受只是说“中、极”,到孔子才创造性的提出仁说,列圣相传之学至此方才说得亲切,此处亦见出孔子贤于尧舜  珙又请曰:“三代以前只是说中说极,至孔门答问说着便是仁,何也?”先生曰:“说‘中’说‘极’,今人多错会了他文义,今亦未暇一一详说但至孔门方说‘仁’字,则是列圣相传,到此方渐次说亲切处尔夫子所以贤于尧舜,于此亦可见其一端也⑨  孔子创造性的对“仁”进行点化提升,使之上升至本体高度,同时又将其落实于人之心性,亲切易感尧舜所传之“中、极”思想,作为超越性目标虽高明却不平实,与身心性情存在距离,学者不易当身体之就“克复心法”与“十六字心传”相较而言,前者不仅点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心性工夫,而且进一步阐发了工夫如何外及于一身之视听言动,贯穿于待人接物之实事中,较之仅言“人心道心”笃实切要,平实可循故朱子于此章注释晚年益之以程子“发明亲切”的视听言动四箴后,以突出“克复”工夫的亲切紧要,要求学者于此更应深。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