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探索中国特色高教改革和管理模式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1.43KB
约10页
文档ID:308269246
探索中国特色高教改革和管理模式_第1页
1/10

探索中国特色高教改革和管理模式   编者按: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大体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从1999年开始扩招进入高教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从以往的“千军万马独过木桥”发展到入学率达23%2007年招生规模达到570万人,是1977年的21倍,在校学生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夜叩冉逃墓婺>邮澜绲谝弧?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降低,社会上对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过快的议论也越来越多面对高教大众化出现的新问题,国家主管部门的领导是怎样看的?他们采取了哪些对策?其作用和效果怎样?为此,本刊对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进行了访研  1、本刊访研团:我国高教主管部门为什么把解决教育质量问题作为重点?国家先后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高等质量工程”与这两个工程有何区别,其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张尧学: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是个基础性的问题人才培养,就好像人必须吃饭一样,是大学和教师的天职大学要是不培养人才,那么大学最基本的功能就不存在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最基础的应该是人才培养,科研、为社会服务都是基于人才培养的,如果没有人才培养,大学就变成研究所了所以,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学校最核心的问题,是大学的生命线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高校质量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近几年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中央明确提出的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简称“高职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1998年5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 “985工程”。

  “211工程”和“985工程”主要解决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基础建设,并不针对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是专门针对高等院校如何提高本科学生质量实施的一项国家重点工程  出台质量工程的背景是:   第一,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而且这个转变正越来越深入,影响面也越来越广泛  第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科学技术,影响越来越深入  第三,从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加  上述变化带来了大学人才培养各方面的变化,例如质量观的变化、需求的变化、培养方法与模式的变化、大学生就业与心理的变化以及管理的变化等,就是说,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发生变化  怎么样回答这种变化和挑战?在新时期,我们面临哪些新问题?用什么样的新措施来解决这些新问题?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能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广大高校教职员工和政府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和紧迫问题,我们必须面对和回答回答得好,发展就好,培养的大学生质量就高;回答得不好,就很危险,大学生质量就会不如人意  面对新形势,当前我国高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呢?我认为,当前我国高校还存在着八个不适应人才培养发展新形势的地方。

  第一,教师的不适应首先是数量不够合格教师的培养是长期的事,特别是大学教师我们的学生数量增长太快,十年增长了五倍,而十年不可能培养出五倍的合格大学教师其次是“质”我们有许多好教师,热爱教学和科研、热爱学生但是,我们也有部分教师,还存在学风浮躁、教风浮躁、急功近利等倾向,在学术水平上,针对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善于学习和研究,学术水平不高同时,在教学上,也有部分教师不投入、不认真,在教学方法方面也有待提高教师问题或者说师资队伍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  第二,学生不适应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上大学是国家买单,而现在学生自己要交学费和生活费,还要自己找工作我们有很多学生在经济上或就业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互联网的出现给学生带来了好处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许多困惑,例如游戏等,如果学生不能把握自己,沉迷于网络,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学校管理队伍的不适应在计划经济时代,班主任、员经常到宿舍跟学生谈心,学生有什么问题找组织很快就可以沟通解决现在大不一样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面临着新问题,我们的管理队伍在管理模式、思想认识上都不太适应;同时还存在官僚化和行政化倾向  第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不适应。

我们的体制机制,无论是分配机制还是教学与科研的管理体制,都有许多不适应新形势的地方分配方面,剪刀差过大;考核工分制,用管普通农民的办法考核大学教授;在职称上,不按岗位,把职称变为一种待遇,每年由上至下分指标提职称而学校的各部门、各教研室之间缺少交叉融合,科学研究和教学严重脱节  第五,课程体系、专业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不适应有的学校课时设置不科学,设置课程太多,把大学和高中的概念模糊掉了高中是知识的传授为主,大学是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培养能力为主有的课程内容陈旧,不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甚至有的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重新培训找不到工作,在大学学的知识基本上就没用专业设置也是一样,有的过窄、有的又过宽还有,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大部分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育学生如何思考不够  第六,办学环境不适应既包括学校的学术环境、生活环境,还有一个大学周边的环境,以及整个社会大的环境比如学术环境,如何使大学生一进大学就想学习?我们的大学有许多工作要做生活环境也是一样,我们的大学生上了大学,在大学接受文化的熏陶,接受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这种精神的东西主要靠环境得到的大学要创造好的生活环境。

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学会平等、学会尊重、学会交流、学会关爱,这方面的建设太少大学需要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人要有尊严和责任及权利,我们往往把责任强调得多,而权利强调得少人生来就有权利,只要不犯法就应该享有各种基本权利,就应该受到保护,而我们从来很少讲权利我们总是怕大学生会调皮捣蛋其实,人只有受到尊重和保护,他才会觉得自己是主人,才会更加爱学校和更加爱国家  第七,协调发展上的不适应我们在综合协调发展上,专业与专业之间、校与校之间、省与省之间,东西部之间都存在这种现象短期没有什么,但长期势必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会带来教育的公平问题  第八,办学条件和投入不适应美国培养一个大学生一年是三万美元,香港培养一个大学生一年政府的拨款加上学费是20多万港币,而我们是1万多块人民币实际投入差得太多,这也是这些年高校贷款急剧增加以及教学质量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  这些问题的核心归根结底就是质量问题,如何解决?  解决质量问题首先是一个质量观的问题新时期大学生的质量不再是仅仅掌握专业知识的问题,其核心是要培养“两种精神和两种能力”,即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生存和适应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是对大学生的共性要求另外对不同的专业,还应该有专业方面的要求  2、本刊访研团:如您所说,“211工程”和“985工程”以高校硬件设施建设为主,而质量工程是以提高大学生的质量为主,那么,质量工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张尧学:质量工程包括两大内容,一部分针对本科人才培养规律中的各个共性环节,另一部分是解决人才培养的公共平台问题解决本科人才培养各共性环节的内容有六个部分  第一,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我们在全国各大学设置了3000个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高校的专业和社会相关行业或产业的联系比如,我们请大学相关教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然后我们提供一部分经费支付这些外来的专家参与高校工作,我们也请相关行业的院士来参加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些专业的教师能够去企业研修,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我们希望有条件的大学和专业把自己的学生安排到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关的企业去进行实习,当然部分经费可以由项目进行支持,加强相关专业和行业的紧密结合  第二,精品工程和教材的建设由于我们的师资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培养出来,满足这么多学生的需求,所以提出了用信息化的办法把最好的教师和最好的课程,包括他们的讲课内容、参考书、相关的作业等等都放到网上,让讲同一门课的其他老师有机会通过互联网学习和研讨怎样讲好课,达到共享优质资源和信息交流的目的,我们设置了4000门的精品课程,目前已经完成了近3000门。

另外,我们还启动了“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启动不同类型的教材建设计划,比如,研究性大学和教学性大学都有不同类型的教材,推荐使用先进的、优秀的新教材  在课程改革方面,我们把英语教学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加以推进从2002年开始,针对我国大学生人人学英语,却讲不好英语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现象,我们提出在英语学习中大量使用信息化技术在全世界,用信息技术学英语的问题是没有好的英语软件我们组织了最强的队伍,在清华大学等几家出版社研制出了最好的英语学习软件,并在全国高校试点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提出在大学阶段基本解决大学生的英语听说问题的目标,让大学生能听懂英语,和用英语交流我们希望60%左右的学生能够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首先改革了教学英语大纲,把原来由写为主改为以听说为主在教学内容上,把原来的课堂教授改成由计算机教授,我们全国不到7万的英语教师面对几千万学生,师资肯定是不够的英语第三个方面的改革是大学英语的考试和评价模式,以听说为主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得我们的学生从听力和交流上下工夫这就是改革我们的导向,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第三,改革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实践教学有几个环节,一是实验室,一是校外实训基地,我们当前抓的是实验室我们建设了500个实验示范中心,把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成以学生自己想题目,或者与老师一起想题目,并且让学生自己设置设备和材料为主的创新性实验实验的时间可以长一点,可以半年甚至一年,同时把以前水平式的实验室设计改成垂直式,为学生腾出空间,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需要借实验仪器设备来进行自己的实验,教师进行指导,然后由学生写出实验的创意执行过程以及结果同时我们设立了500个创新实验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个创新实验区不是以哪一个专业为主,而是多个专业相融合,它不是一个机构,不同学科的老师都可以来参加,我们为每个实验区和每个示范区都提供相应的经费学生来做什么呢?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做一件事情,比如,中央戏剧学院把相关的学生组织起来表演一个节目,他们请来美国导演,排了快一年,反映非常好这是一种跳开课程和专业,让大家充分发挥思考和想象的实验方式同时国家财政拿了1.5亿支持100所学校的尖子人才或者有兴趣的人才进行创新性实验,学生可以跳开本专业,根据自己的想法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国家财政支持每个人1万元这个实验只重过程不重结果这都是在实践教学和人才改革模式上的一些探索。

  第四,教学团队和高水平老师队伍建设第一,我们建设了教师培训网,这个网络是当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