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摘要:庚子事变后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献计献策在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倡导下,先有各省督抚联衔会奏的动议,后演变为由刘坤一领衔与张之洞一起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三折》由张之洞主稿,其主要思想来源仍是以《劝学篇》为中心的变法思想主张《三折》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同时,对于确立张之洞在新政过程中的角色与地位也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张之洞/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清末新政 作者简介:李细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作为清末新政的重要文献,张之洞与刘坤一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以下简称《三折》)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以往的研究(无论是有关清末新政的专题研究还是张之洞的传记)大都只注重对文本内容的阐述(注:参阅赵秉忠《〈江楚会奏〉试析》(载《历史教学》1989年第3期);张连起著《清末新政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吴春梅著《一次失控的近代化改革——关于清末新政的理性思考》(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马东玉著《张之洞大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冯天瑜、何晓明著《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杜,1991年);谢放著《中体西用之梦——张之洞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黎仁凯、钟康模著《张之洞与近代中国》(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等。
对文本产生的背景与经过及其思想来源与影响明显关注不够本文拟着重对后者做进一步的考察 一、窥测内意和会商各省督抚联衔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901年1月29日),流亡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一道改革上谕,命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及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然后再“斟酌尽善,切实施行”(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6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60-462页这道上谕的发布,标志着清末新政的开始 对于清廷的新政变法,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反应非常积极事实上,他始终在密切关注着整个政局的变化,尤其是朝中的政治动向在接到新政上谕之前,张之洞已从端方和袁世凯的来电得知,“不日将有上谕,举行新政”(注: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2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782页由于对这道上谕的颁布早有心理准备,这使他能够很快地做出积极回应。
接到上谕之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希望弄清其来路,“何人陈请?何人赞成?”随即他从多种渠道获悉此谕出自“圣意”,由军机大臣荣禄和户部尚书鹿传霖“赞成”,甚至还了解到是由荣禄的幕僚也即他自己的门生樊增祥起草(注:《致西安易道台顺鼎》、《易道来电》,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0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497页;“庚子十二月十七日西安谭道来电”,张之洞电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以下简称“所藏档”)甲182-209本来,这些信息已足以使他确认朝廷这次是真的要变法了,但是,安徽巡抚王之春的来电又使他心中产生了疑虑王电说:“顷行在军机章京密报‘……奏复变法,毋偏重西’云,想见两宫宗旨,奈何?然就复我古法立论,或不干怒”变法不重西,所变何事?”(注:《王抚台来电》、《致安庆王抚台》,《张之洞全集》第10册,第8497-8498页张之洞对王氏传来的信息颇感疑惑不解 朝廷既已宣布变法,而又有“毋偏重西”的传闻,这使变法一开始就蒙上神秘的面纱为了探明朝廷变法的真实意图,解开心中的谜团,张之洞特地致电鹿传霖: 闻有小枢致他省督抚电云初十谕旨,令条议变法整顿一件,切嘱各省复奏万勿多言西法”云云,殊堪骇异。
窃思采用西法,见诸上谕明文鄙意此后一线生机,或思自强,或图相安,非多改旧章、多仿西法不可若不言西法,仍是旧日整顿故套空文,有何益处?不惟贫弱,各国看我中国,乃别是一种顽固自大之人,将不以平等与国待我,日日受制受辱,不成为国矣究竟此事慈意若何?略园(荣禄——引者注)能透澈否?各省能否切实复奏?哪几种事可望更张?鄙意第一条欲力扫六部吏例痼习痼弊,枢廷诸公肯否?(注:《致西安鹿尚书》,《张之洞全集》第10册,第8506-8507页 鹿传霖回电如下: 小枢何人?妄骋臆谈变法一诏,菘(鹿传霖——引者注)与略(荣禄——引者注)建议,上亦谓然至应如何变通,总期实事求是,决无成见来教谓第一力扫六部吏例,深合鄙衷及今曹署焚荡之余,尤为机可乘而制易改然腐儒固执,宵小不利,阻挠必多将来想有助略相极力主持,惟当切实行之,逐渐变之,总期除弊兴利,似不必拘定西学名目,授人攻击之柄此大举动大转关,尤要一篇大文字,方能开锢蔽而利施行,非公孰能为之?极盼尽言注:“辛丑正月初十日鹿尚书来电”,张之洞电稿,所藏档甲182-209 鹿传霖的回电虽然否定了来自“小枢”的有关传闻,认为朝廷的变法是“决无成见”;但同时又对张之洞“多仿西法”的主张委婉提出了忠告:“不必拘定西学名目,授人攻击之柄”。
这与张之洞的“变法”理念颇有差距,他复电鹿传霖说:“嗣闻人言,内意不愿多言西法,尊电亦言‘勿袭西法皮毛,免贻口实’等语不觉废然长叹:若果如此,‘变法’二字尚未对题,仍是无用,中国终归澌灭矣!盖‘变法’二字,为环球各国所愿助、天下志士所愿闻者,皆指变中国旧法从西法也,非泛泛改章整顿之谓也”他主张“大变西法”,认为“欲救中国残局,惟有变西法一策精华谈何容易,正当先从皮毛学起,一切迂谈陈话全行扫除”注:《致西安鹿尚书》,《张之洞全集》第10册,第8526-8527页 也许是鹿传霖的忠告提醒了张之洞,此后,虽然他在思想上始终主张多变西法,但在行动上则一直保持较为谨慎的态度事实上,在得到王之春的通报时他已产生警觉,在回电中叮嘱王之春说:“复奏万不可急,东南数大省必须大致商妥”(注:《致安庆王抚台》,《张之洞全集》第10册,第8497页一方面,不急于复奏,是想进一步观察事态的变化;另一方面,东南各省互通声气,则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一起承担责任于是便有了各省督抚联衔上奏的动议 联衔会奏也是各省督抚的意愿早在变法上谕颁布不久,山东巡抚袁世凯和两江总督刘坤一就接连致电张之洞,希望他“先拟大纲”,以便各省参照,他们的意思是各省督抚复奏时尽量意见统一,“建议相同,庶易采择”(注:“庚子十二月二十日济南袁抚台来电”、“庚子十二月二十一日江宁刘制台来电”,张之洞存各处来电第43函,所藏档甲182-145。
后来,刘坤一首先正式提出联衔会奏的主张,他致电张之洞、袁世凯说:“定议后可否会合东南各帅联衔入告?此等文字,正不嫌同注:“辛丑正月二十九日江宁刘制台来电”,张之洞存各处来电第44函,所藏档甲182-146袁世凯亦致电张、刘认为,“此文以同为贵,可见公论”但袁同时提出了联衔与旨意不相符合的疑问:“原旨有各举所知、各抒所见等语,未知宜联奏否?”(注:“辛丑正月二十九日济南袁抚台来电”,张之洞存各处来电第44函,所藏档甲182-146张之洞回电刘坤一(后又转致东南、西南各省督抚大臣),坚决主张联衔:“变法复奏,必宜督抚联衔,方可有益,人多尤善请公主稿,鄙人当附名”在此电中,张之洞提出了自以为“稍觉骇俗”的“以仿西法为主”的变革主张: 惟鄙意以仿西法为主,抱定旨中“采西法补中法”、“浑化中西之见”二语作主意大抵各国谓中国人懒滑无用而又顽固自大,其无用可欺,其自大尤可恶,于是视中国为一种讨人嫌之异物,不以同类相待,必欲蹂践之,制缚之,使不能自立而后已此时非变西法,不能化中国仇视各国之见;非变西法,不能化各国仇视中国之见;非变西法,不能化各国仇视朝廷之见必变西法,人才乃能出,武备乃能修,教案乃能止息,商约乃能公平,矿务乃能开辟,内地洋人乃不横行,乱党乃能消散,圣教乃能久存。
应变者多,宜有次第管见宜先办者有九事:一、亲贵游历;二、游学各国;三、科举改章;四、多设学校;五、西法练兵;六、专官久任;七、仿设巡捕;八、推广邮政;九、专用银元此九条最要而不甚难,已足令天下人精神为之一振,陋习一变,各国稍加青眼其余若多设行都、设矿务总公司、行印花税、酌改律例、设课农专官、各省推广制造局、鼓励工匠各条,相机量力,从容举办其专论整顿中法者,如另制官禄、尽革部吏、更定选法、停止题本、伤减浮文、扫除漕弊等事,须另拟数条,另为一折若西法折不能允,则希冀旧法之稍加变通耳窃谓当此危如累卵之国势、千载一时之事机,似宜先以第一义陈之上前如不采纳,再及第二义,聊尽臣子之心而已总之,今日国土日蹙,国权日夺,群强日逼,同则存,孤则亡,决定不移,更无他说若仅整顿中法,以屡败之国威,积弱之人才,岂能除二千余年养成之积弊?以此而望自强久存,必无之事也注:《致江宁刘制台发后转成都奎制台、广州陶制台、福州许制台、云南丁署制台、济南袁抚台、安庆王抚台、南昌李抚台、苏州聂抚台、杭州余抚台、长沙俞抚台、贵阳邓抚台、清江张漕台、上海盛大臣》,《张之洞全集》第10册,第8533-8534页按:原编者将南昌误作武昌,今改正。
此电发出之后,各省督抚纷纷回电,表示愿意响应联衔会奏的行动两江总督刘坤一对张之洞的变法主张极力赞成:“尊拟各条,极为精当,曷胜钦佩第一义果能内外同心,结实做去,尚可办到多联数省,较易动听”他建议张之洞“主稿挈奏”,称张“经济文章一时无两”,希望“幸勿多让”注:《刘制台来电》,《张之洞全集》第10册,第8535页其他各省督抚如两广总督陶模、广东巡抚德寿、安徽巡抚王之春、山东巡抚袁世凯、四川总督奎俊、闽浙总督许应kuí@①、江西巡抚李兴锐、贵州巡抚邓华熙、浙江巡抚余联沅、湖南巡抚俞廉三、署理云贵总督丁振铎、江苏巡抚聂缉@②、漕运总督张人骏等,也都随声附和,希望张之洞与刘坤一主稿并领衔,各省督抚联衔会奏(注:参阅辛丑二月十四日至十八日两广总督陶模、广东巡抚德寿、安徽巡抚王之春、山东巡抚袁世凯、四川总督奎俊、闽浙总督许应kuí@①、江西巡抚李兴锐、贵州巡抚邓华熙、浙江巡抚余联沅、湖南巡抚俞廉三、署理云贵总督丁振铎、江苏巡抚聂缉@②、漕运总督张人骏等人来电,见张之洞存各处来电第45函,所藏档甲182-147 不仅东南、西南各省督抚大臣同意联衔会奏,张之洞与刘坤一还联络山西巡抚岑春煊及陕西巡抚端方等人,也得到他们的赞同。
岑春煊曾致电张之洞说:“变法折,岘帅电云推公主稿,此事为中兴关键,煊亦以非公莫属,乞挈贱衔”注:“辛丑二月二十四日赵城岑抚台来电”,张之洞存各处来电第46函,所藏档甲182-148 联衔会奏得到各省督抚大臣原则上的同意,但究竟由谁主稿则一时尚难确定从各省督抚回电可知,一般都希望张之洞与刘坤一主稿,两人确是众望所归;但他们却互相推让张之洞一再表示:“此奏鄂断不敢主稿鄙人主意多鲁莽,思虑多疏漏,文笔亦艰涩,仍请岘帅主持”注:《致江宁刘制台、广州陶制台德抚台、济南袁抚台、安庆王抚台、苏州聂抚台、杭州余抚台、上海盛大臣》,《张之洞全集》第10册,第8540页刘坤一则极力推举张之洞:“香帅博通今古,惯澈始终,经济文章海内推为巨擘,非由香帅主稿,断难折衷至当,万望勿再客气,主持办理”注:《刘制台来电并致袁抚台等》,《张之洞全集》第10册,第8541页 就在张、刘两人互相推让、联衔会奏的主稿尚未确定之时,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初三日(1901年4月21日),朝廷谕令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办理新政的“统汇之区”,派庆亲王奕kuāng@③、大学士李鸿章、kūn@④冈、荣禄、王文韶、户部尚书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遥为参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