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史学与我国的教育史研究 微观史学与我国的教育史研究于书娟【论文分类】教育学【论文网络来源】【期刊期数】2008年03期【论文期刊来源】《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12期第17~20页【作者简介】于书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内容提要】 微观史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新的史学思潮,本文首先介绍了微观史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和方法、与传统“叙事史”的区别、优缺点,接着通过对微观史学在教育史研究中运用的成功尝试,阐明了微观史学对于拓宽我国教育史研究的范围,增强教育史研究水平的意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新史学和年鉴学派受到来自新史学内外的批评与质疑,单纯强调计量方法和社会史研究,片面夸大“长时段”结构及热衷于所谓“静止的历史”的倾向受到严峻的挑战,甚至出现了“史学危机”之说①他们完全忽视了历史中的人和表示历史突发事件的短时段,成为“没有人和事件的历史学”②于是,西方的新史学研究方向开始转变在各种研究著作中,重点已转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限的历史到90年代更明确地强调要研究个人(个性)、独特性和突发事件在理论上则号召,首先要注意的不是‘长时段结构’(不论是意识形态结构、文化结构、心态结构,还是经济结构),而是要注意历史上的‘当事人’(不论是‘普通人’,还是‘伟人’)。
③微观史学正是针对西方史学所采取的应对、力图克服新史学弊端而出现的诸多新的史学潮流之一一、何谓微观史学?(一)微观史学的含义“微观史学”一词最早是由意大利史学家卡洛·金兹伯格(Carlo Ginzberg)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来的,是指“在本质上以缩小观察规模、进行微观分析和细致研究文献资料为基础”④的研究方法和德国、法国的日常生活史,英国的个案史具有相通之处因此,微观史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流派,而只是一种新的研究趋势这种研究取得的结果往往是局部的,但它却有可能对整个背景提供某种补充的说明也就是说,微观史学家的结论记录的或确定的虽只是一个局部现象,但这个看似孤立的现象却可以为深入研究整体结构提供帮助⑤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大致可以把微观史学分为两类:文化微观史和社会微观史前者是主流,以金兹伯格为代表,主要借助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文化微观史家们认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或是历史的意义是具体而微小的,它们仅存在于那些接受了具体规则和信仰的特定社会群体和有名有姓的个人的身上,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背景和语境区别地加以考察,进行微观化的历史分析社会微观史主要受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倡导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史传统的影响,以乔万尼·列维(Giovanni Levi)、爱德华·格伦迪(Edoardo Grendi)为代表。
二)微观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从研究对象上看,微观史学感兴趣的是历史上那些具体的、易于观察的、个别的人或事物,要对微观的个体的所有具体情况进行考察微观史学也因此而得名但是,微观史学家并不是主张仅仅局限于对某个微观现象的孤立研究,而是主张尽可能地通过研究微观现象同时看到或折射出其他方面的现象这不是简单地用微观的共同体(如社区、家庭、个人)来代替宏观的共同体(如国家、民族等),而是要改变研究的原则即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概括的如研究个人,既要研究其一切方面,又要探讨个人的变化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因此,微观史学的对象不只是很小的对象,它既可以研究一个或几个人,也可以研究单位,一个村庄,甚至一个城市和地区从研究方法上看,如何从限定的对象、缩小的范围中收集证据、鉴别史料,可以说是微观史学在方法论上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微观史学在方法论上形成了两种基本的方法模式:提名法(nominative approach)和证据范式(evidential paradigm)所谓提名法是指“缩小历史考察的规模到可以精确地确认身份的个人”⑥早在1979年,金兹伯格与卡洛·波尼就共同撰文指出,名字(包括人名和地名等)是“引导研究者走出档案迷宫的阿里阿德涅的线团”,“聚集到名字和从名字发散开的线索,交织组成了一张严密的网,为观察者提供了一个社会关系网络的图像,而个人便处在这个网络之中。
⑦通过把名字作为一个基本的关键词,研究者才有可能在浩繁纷乱的档案卷帙中进行搜索和交叉引证,为研究积累资料因为一个人名不仅能够还原个人的生活轨迹及其内在的思想情感,更能够重建起围绕在这个人周围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方法决定了研究的规模必然是具体而微小的,同时又要求研究必须有非常丰富的档案资料作为基础证据范式又被称为“推测范式(conjectural paradigm)”,“其完整的意义包括假设、迹象和直觉”金兹伯格认为,“历史学家的知识,……是间接的、基于迹象和零碎的证据之上的、推测的⑧微观史学家总是从史料中去发现若干有意义的小点,或某种异常的、蹊跷的细节,由此说明这些小点,并阐发其意义三)微观史学与传统“叙事史”的区别从研究表现方式,即历史写作的方式上看,微观史学家认为,叙述是最好的方法,借此可以告诉读者研究假设和史料之间的冲突他们强调,不能把历史知识与对事件的观察和叙述相脱离微观史学家就像是一名侦探那样,通过故事的叙述,通过弄清迷案的真相的形式来展开,引人入胜但是,微观史学与传统“叙事史”无论在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目的上都有很大的区别表现在研究对象上,它关注的对象不再是精英人物,而是一般大众,是能反映社会各阶层心态的个人。
表现在研究方法上,它比传统的叙事史学更注重深入的分析表现在史料的运用上,它比传统的叙事史学更强调史料的精确性,以更切近地重构作者所要描述的社会图景表现在研究目的上,微观史学是具有情节性的叙事史,但成功的微观史学,并不满足于故事的生动,而是努力通过故事揭示一些东西,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史学家不是为了叙事而叙述,而是通过叙述的事件和人物,揭示其社会和文化内涵四)微观史学的优缺点微观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贴近生活,具体细致”,它可以加深我们对研究对象的了解,起到举一反三、以小见大的作用正如匈牙利历史学家伊斯特万·兹雅托指出:“(理想的微观史学著作)能够以其趣味性吸引读者;它传递了活生生的经验;它既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又通过聚焦事件、人物或社区而发散开去;它指向了普遍性但是,微观史学的这种特点,也正是它受到批评和质疑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它忽视了宏观的、总体的历史背景,将视野局限在狭小的、琐碎的问题上,就容易犯“见木不见林”的毛病如何把对研究对象的总观点与对其组成部分的具体观察结合起来,是微观史学不可回避的问题特别是由于研究范围的局限,一些微观史学家在选择研究对象时,总是优先考虑史料最为丰富的个人、村庄等,但这些个体并不一定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可以说,个别案例与普遍规律的关系问题是微观史学家们无法回避的微观史学强调小中见大,把小研究与大意义联系起来,丰富了对人这一历史主体的研究,可以克服宏观研究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枯燥性,但是,它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一个深刻地观察人类历史的机会”因此,它更多地是对过去偏重宏观的历史研究的一个补充和纠正,而不是也不能代替宏观研究理想的出路应是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的结合,个案分析和结构、过程分析的结合⑨这不仅是微观史学突破自身局限的途径,也是当代史学发展的大势所趋二、微观史学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例举由于微观史学的兴起较晚,因此,对于微观史学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问题,专门的研究文章还未出现,但是,一些敏感的教育史学家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新的史学发展趋势,玛丽·马德兰曾在《欧洲的教育史》一书中指出了几个教育史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其中第一个就是从总体史到微观史,重返叙事史⑩此外,也有一些教育史学家开始尝试在自己的研究中运用微观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语言、学校教育和文化冲突》(11)一书,就是成功地运用微观史学研究教育史的优秀之作该书是关于19世纪晚期安大略湖东部的普雷斯柯特郡的一个微观史研究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自下而上的视野。
通过对加拿大家庭和儿童的历史的研究,表明了性别、年龄和家庭是如何作为决定性的力量,在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形成中发挥作用的它帮助我们准确地确立家庭和其他社会机构之间的联系读完此书,让人真正感到当地居民的私人经验以及儿童在社会中的作用在我国,由于研究者对微观史学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或者说研究者自主运用微观史学的意识还不够,但当前人们对案例研究、教师叙事研究的热情,实际上是和微观史学的主张有许多相通之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杉教授的《帝国权力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12),通过对清末一位塾师长达四十余年的日记所做的文献研究,彰显了科举废除前后一位私塾教师所体验到的文化、国家、社会的种种权力,以此透析士绅与国家的关系虽然他主要用的是叙事研究的方法,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很好的中国教育史领域的微观史学研究,可以为我们的教育史研究运用微观史学提供参考在此,我想强调一个问题:当前,我国的教育研究领域,已经掀起了一股叙事研究的热潮,把广大的、普通的教师纳入到研究的视野中,这是以前所没有的,也是和微观史学的自下而上的民众立场是一致的因为微观史学要求对历史上的小人物、小事件进行研究,而在教育领域,这些小人物就是广大的、普通的教师和学生,小事件就是这些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问题,微观史学的这种民众视野,因为正是他们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但是,从刘云杉教授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微观史学与叙事研究之间的主要差别,那就是所研究的途径及所使用的资料刘教授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刘大鹏这位塾师个人所体验到的文化、国家、社会等各种关系,来分析士绅与国家的关系,所用的资料主要是他的日记,来源较为单一,而如果要进行叙事研究,就要围绕这位塾师,尽可能系统地还原当时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这就要求不只是解读他的日记,更要对他周围的人、他周围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也要求更多的其他方面的史料来支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微观史学的研究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一个人及其周围的各种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会是动态发展和变化的因为,实际上,对教师进行叙事研究,就是要通过教师个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去反思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微观史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让我们更多地了解教师的成长与周围的环境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多地了解教师个体或者群体与他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从而让叙事研究更加深入、研究的结果也更丰富三、微观史学与我国的教育史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史研究,对教育家及其思想的研究较多,对教育机构和实践的研究较少;就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而言,对教育家的直接文本解读的多,而对其他文本和资料的参考较少;更多地是静态地考察教育思想和理论,而从历史的和比较的维度考察教育思想的传播和运用的较少;就教育机构和实践而言,对正规学校教育机构研究较多,而对非正规的教育机构和团体的研究较少;对精英的教育机构研究较多,而对普通的教育机构的研究较少。
对于社会、家庭、宗教团体和其他机构的教育的研究较少在我国的教育史研究中应用微观史学,可以拓宽我们研究的范围,加深研究的深度,改变已有研究的这种不平衡现象第一,微观史学可以拓宽传统教育史的研究范围传统的教育史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领域:教育思想的研究;教育制度的研究;教育实践的研究但正如上面所说,这三个领域各自的范围均比较狭隘,强调的重点较为集中,应用微观史学,可以拓宽这些主题的范围,使外国教育史的研究趋于平衡就教育思想的研究而言,已有的研究更多地强调教育史上的一些伟大教育家,如孔子、苏格拉底、陶行知、杜威等人,而对于其他一些不太著名的教育家的研究较少,对于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