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历史与理论 当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历史与理论【 作 者】夏建中【 正 文】20世纪最后10年,欧美学术界兴起了文化研究的热潮但是,学者们普遍采用的不是传统的哲学和文化史学的研究取向,而是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取向,其研究对象是现代流行文化一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属于文化的范畴在学术发展史上,“文化”一直是最复杂的术语之一最早在科学意义上为“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1871年,他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中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注: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这之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文化定义已经有164种之多著名学者T.伊格尔顿在其最新的大作中指出,文化这一术语一直是在对立的两极之间被使用:它太宽泛又太狭窄、太充满“人类学”的无所不包又太局限于美学意义上的思辨性(注:Terry Eagleton,The Idea of Culture,Blackwell Pub-lishers and Polity,2000,Ⅰ-Ⅱ.)。
20世纪90年代,一些人类学者认为,文化定义可以归纳为两种,一为社会结构意义上的文化,另一是个体行为意义上的文化前者指的是一个整体社会中长期、普遍起作用的行为模式和行动的实际准则,这些模式在那些给事件和人际关系以明显结构的形态和反复出现的周期规律性中呈现出来,并且构成常被归为“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巨擘拉德克利夫—布朗就持此观点后者是个体习得的产物,包括一个人类群体成员为了在他参与活动的这个群体中被相互接受地交往而必须知道的东西据此认识,文化不必为该社会甚或该群体所有成员所共享,而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有关成员彼此接受意义,以至这些意义能够使他们达到共同的目标,因为他们建立了共同的理解和文化的想像著名学者R.威廉斯区别了三种定义文化的方式:(1)用来“描述知识、精神与美学发展的一般进程”2)用来指涉“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团体或整体人类的特定生活方式”3)用来象征“知识,尤其是艺术活动的实践及其成品”(注:转引自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也可参见R.Williams,The Long Revolution,Harmondssworth:Penguin,1965,p.57)。
他本人则赞成文化的第二种定义汤林森指出,“所谓‘特定的生活方式’,显然脱胎于泰勒式的复杂整体之文化观”他接着指出,一个文化只是指涉一个群体的独特生活方式,“这在现代(西方)思想史上,极具意义比如,在学院之内,再没有比人类学更是以‘文化’作为其研究对象了,但人类学得以成立的一个奠基概念,却正是这样的一个认定”(注:转引自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也可参见R.Williams,The Long Revolution,Harmondssworth:Penguin,1965,p.57)在文化的“人类学”定义基础上,威廉斯接着提出了思考和分析文化的思路:首先,文化人类学的思路,将文化看成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其次,文化表达了某种意义和价值标准;最后,对文化进行分析工作,应当是对明确或含蓄地存在于特定生活方式和特定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标准进行分类,将文化的“复杂组织”看成特定的生活方式流行文化的定义与文化的定义一样,也是众说纷纭首先,关于“流行”这个词,威廉斯认为有四种意思:“被许多人特别喜欢的”;“较低等的制品”;“希望赢得人们喜欢而蓄意制造的作品”;“那些事实上是为自己而制造的文化”(注:R.Williams,Keywords,Fontana,1983,p.237.)。
很清楚,任何流行文化的定义都将会把文化的不同意义与流行的不同意义进行结合,从而产生不同的组合因此,文化理论与流行文化衔接的历史,就是这两个概念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内,被研究者以不同方式组合的历史一般来讲,流行文化是与高雅文化相对而言的高雅文化一般“包括如古典音乐、严肃小说、诗、舞蹈、高雅艺术和其他为相对较少的并受过教育的人们欣赏的作品”(注:Gordon Marshall,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mary of Sociology,1994,403.)流行文化则是被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其主要功能是娱乐如吉登斯就这样定义:“术语‘流行文化’指的是被成千上万或几百万人观看、阅读或参与的娱乐”(注:A.Giddens,Sociology,the third edition,1997,364.)海蒂兹进一步具体指出:“流行文化就是那类普遍可得的人工制品:电影、录音录像带、CD或VCD、时装、电视节目、沟通和交流的模式等”(注:D.Strinati,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Popular Culture,London,1995,xvii.)。
根据上述文化与流行的讨论,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将其界定为: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但事情远非如此简单一些学者指出,虽然流行文化的“流行”肯定有一定的数量,因此判断流行文化需要一个量的标准,但困难在于,我们无法制定这一标准例如,1990年,帕瓦罗蒂使普契尼的《今夜无人入睡》列为英国流行歌曲畅销榜的第一位,但即使高雅文化最挑剔的捍卫者也决不会将帕瓦罗蒂或普契尼排除在圈外因此,对于量的标准的问题应当谨慎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流行文化基本上(并不是绝对的)是拥有大量追随者的,但拥有大量追随者的并不一定都是流行文化进一步的研究引起了更多的争议:一些学者指出,流行文化是被排除在高雅文化之外的文化,即那些不能达到高雅文化所需标准的文化文本和实践就是流行文化这些学者坚持流行文化是大众生产的商业文化,而高雅文化是个体创造性努力的成果后者应得到道德和美学的赞扬,而前者只需进行社会学的考察另一些学者进一步指出,流行文化就是“大众文化”、是毫无希望的商业性文化,是大众生产的、为大众所消费的文化,其观众是一群没有辨别力的消费者,该文化本身是有固定格式和具有操纵性的还有些学者反对上述观点,认为流行文化是渊源于“人民”的文化,他们不同意那种认为流行文化是强加给“人民”的观点,强调流行文化是“人民”的真正文化,它是作为民俗文化的流行文化、是为人民的人民文化。
此外,流行文化的定义还通常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缠绕在一起绝大部分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文化研究的核心概念,如G.特纳指出,这个词是“文化研究中最重要的术语”(注:Graeme Turner,British Cultural Studies:An Introduction,London,1990,p.197.)J.卡瑞甚至指出,“文化研究或许更应当、也更确切地被叫做意识形态研究”(注:J.W.Carey,Communication As Culture:Essays on Media and Society,London,1989,p.97.)P.布迪厄在研究文化的消费时,也指出文化具有“有意或无意地倾向于将社会差别合法化的社会功能”,文化差别经常被用来支持阶级差别他举例指出,口味(taste)就是一个深刻的意识形态话语:其功能是“阶级”的标记,意指社会经济地位和特定的生活质量或“格调”层次(注: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p.5.)。
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和葛兰西等人也都是从意识形态这个角度来定义流行文化的 二流行文化研究与文化研究一样,一直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文学及其批评、历史、心理分析、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流行文化研究可追溯至19世纪英国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传统具体讲,主要是建立在19世纪中叶英国M.阿诺德(M.Arnold)思想的基础上,并在利维斯(R.Leavis)及其信徒的理论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阿诺德的文化观点是以截然对立为主要特征的,这在他代表作的题目《文化与混乱》上亦可体现出来虽然他的研究基本未涉及流行文化,但他开创的一个观察、特别是勾画文化领域的特定视角对流行文化的研究产生了影响在阿诺德的观点中,最重要的是将文化定义为“这个世界被思考和被解说的最好的东西”虽然阿诺德从未定义过流行文化,但从他的著作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认为“混乱”是工人阶级文化的本质特征,新都市和产业工人阶级活生生的文化就更是如此对阿诺德来讲,工人阶级文化在象征社会和文化堕落上,亦即对社会和文化权威的瓦解上具有重要意义他将当时的英国社会分为野蛮人(贵族)、市侩(中产阶级)和平民(工人阶级)三个阶层,认为市侩是社会数量最多的部分,但缺乏美与智的内涵,必须用教育感化他们。
阿诺德认为,文化的功能有二重性:一方面是使生产文化的中产阶级成为霸权者;工人阶级则总是处于“混乱”一侧,总是与“文化”对立或与“没文化”相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差别和服从战略,使不受管教和爱捣乱的平民大众秩序化利维斯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的文学和社会评论家,他借鉴了阿诺德的思想,也贬斥工人阶级的文化,并在解释流行文化时发展了后者他关于流行文化的看法形成于30年代与阿诺德一样,利维斯相信,文化总是被少数人所把持但是,问题是有文化的少数人再也不能用差别来贯彻其价值和判断,从而出现了“权威的瓦解”他提出应优先考虑19世纪前甚或17世纪前的欧洲严格的普遍文化作为工业革命的结果,这种文化分裂为两种文化:一种是少数人的精英文化;另一种是流行文化少数人的文化就是被思考和被解说的最好的价值和标准的化身(后来已多少被利维斯等人降低为文学传统),与之相对的是流行文化,即由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大多数不加思考地消费的“商业性文化”,如电影、广播、通俗小说、通俗印刷物、广告等本文关注的主要是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在此,我们将这些理论取向分为六种:1.英国文化主义理论1964年,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创建者有威廉斯(R.Williams)、霍卡特(R.Hoggart)、汤普森(E.P.Thompson)等人。
他们将日常生活作为文化分析的对象,因此,他们的文化研究就成为超越美学—文学批评的社会批判理论正如威廉斯指出的,“所谓‘文化研究’,最好理解为一种探讨普遍社会问题的特殊途径”(注:转引自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2页目前,该中心的中坚力量主要是由社会学家组成的第二代学者(注:该中心已经更名为“文化与社会学研究中心”他们是霍尔(S.Hall)、莫勒(D.Morley)、霍布森(D.Hobson)、威利斯(P.Willis)、海蒂兹(D.Hebdige)和麦克若碧(A.McRobbie)等他们的理论被称为文化主义文化主义认为通过坚持分析一个社会的文化、一个文化的文本形式和被文献记录下来的实践,能够重新建构该社会人们共有的模式化行为和思想他们的观点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阿诺德和利维斯的影响霍卡特对流行文化的观点与利维斯的观点一样,都认为流行文化的风行表明,好文化让位给了坏文化,文化堕落了,即从健康文化堕落到不道德的流行文化他还与利维斯一样相信,这可以通过教育的普及来加以抵制而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霍卡特对工人阶级文化的明确赞扬,这种差别也存在于对“好的过去/坏的现在”二元对立模式的不同看法上。
与利维斯不同,霍卡特的“好的过去”是指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简言之,他赞扬的文化正是利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