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前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37KB
约7页
文档ID:308221701
学前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_第1页
1/7

学前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 学前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 【作 者】王美芳/庞维国 【作者简介】王美芳 山东师大教科所庞维国 山东师大教育系摘 要 采用事件取样的方法,对276名幼儿园小班、中班、 大班儿童的在园亲社会行为进行10天的自然观察,获得有效事件样本942 件统计分析表明:(1)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2)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3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小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异性同伴的次数接近,而中班和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增多,指向异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减少;(4 )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5 )教师通常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做出积极反应或中性反应;同伴对儿童的合作行为多做出积极反应,对儿童的分享行为、帮助行为、安慰行为多做中性反应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大多未得到及时的强化关键词 亲社会行为 学前儿童 自然观察 事件取样  一、问题提出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早在本世纪20、30年代,国外心理学家就对儿童的分享、 合作、 捐赠等亲社会行为做过研究(Hartshorne,May & Maller,1929)[1]而 70 年代以后,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发展及获得机制等问题才受到国外发展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从此,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进入繁荣时期其中,有不少研究者对儿童亲社会行为进行了深入、 细致、 系统的自然观察研究(Eisenberg & Hand,1979;Eisenberg & Lennon,1980;Iannotti,1985,等)[2] [3][4]由于不同研究中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界定、 分类标准不尽相同,致使各研究所得结论也缺乏一致性概括地讲,不少研究认为:在亲社会行为的类型方面,儿童的合作行为所占比例较大,其它类型的行为较少;在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方面,女性儿童略高于男性儿童或两者之间无差异;在亲社会行为指向对象的性别特点方面,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更多地指向同性伙伴等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获得与表现受生物学因素和后天生活环境的复杂影响人类文化学的研究和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均表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存在着差异(Eisenberg,N.1986 等)[5]。

由于我国的社会制度、 社会文化等与西方国家显然有很大差异,我国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很可能存在自己的一些特点本研究则采用自然观察的方法,全面、系统地了解儿童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所做出的亲社会行为,从而探讨我国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规律及文化影响,而且也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一些实证资料  二、方法(一)被试:选取济南市的四所幼儿园,其中两所为市区幼儿园,另两所为城乡结合部幼儿园被试共有276名其中,大班儿童100名(男49名,女51名),平均年龄为6岁9个月;中班儿童97名(男54名,女43名),平均年龄为5岁7个月;小班儿童79名(男45名,女34名),平均年龄为4岁7个月二)采用事件取样的方法(三)研究步骤1.确定亲社会行为的操作定义和所要观察的行为根据学前儿童的行为特点,我们认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在其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利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行为具体地讲,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 )助人:儿童在他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如帮小朋友扣纽扣、扶起摔倒的小朋友等; (2)分享:儿童与同伴分玩玩具、分吃食物等;(3 )合作:儿童与同伴协同完成某一活动,如合作游戏等;(4 )安慰:在他人遭受心理或生理的伤害时,儿童给予安慰;(5 )公德行为:该类行为无明确的行为对象,是有利于集体、社会的良好行为,如关紧龙头、清扫拉圾等。

2.确定亲社会行为的观察记录维度,编制观察记录表在本观察研究中,我们对每一亲社会行为做4 维度的观察记录:(1)行为者的姓名、性别;(2)行为对象的姓名、性别;(3 )亲社会行为的形式或类型与过程:亲社会行为大致包括助人、分享、合作、安慰和公德行为5种类型, 亲社会行为的过程是指行为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观察者通过观察记录亲社会行为的整个过程,研究者则据此确定亲社会行为的类型;(4 )亲社会行为的反馈信息:是指亲社会行为对象在接受该行为后所做出的积极、消极或中性反应3.制定观察细则,培训主试研究者制定出详细、科学、可行的观察细则选用发展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为该研究的观察记录者,依据观察细则进行为期一天的集中培训4.预备观察主试对所选取的幼儿园儿童进行为期1 周的预备观察(每一主试观察一个班),以训练主试的观察、记录能力5.正式观察预备观察后,立即进入正式观察阶段正式观察为期2 周(有效观察时间为10天)每天观察时间是从上午8:00到下午儿童离园时, 观察范围是儿童在园的全部活动中的亲社会行为6.观察者信度正式观察结束后,随机抽取2 名主试对该研究的一个幼儿园小班进行一天的观察,获得有共同记录的15件亲社会行为。

两位主试的观察一致性为:行为者的性别100%;行为对象的性别100%;亲社会行为类型84.5%;对行为的反应85.7%7.数据统计处理采用spss+6.01软件包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本观察共取得有效事件样本942件,下面从5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性别比较3个年龄组男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具体情况见表1对男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次数进行X[2]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X[2]=0.21,df=1,P>.05)对3个年龄组不同性别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的3×2((年级×性别)列联表X[2]检验表明,男女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在3个年龄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X[2]= 4.41,df=2,P>.05)  表1 男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分布性别 年龄组小班 中班 大班男 97 128 253女 82 105 277   表2 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对象的分布情况年龄组 同伴 教师 无明确对象小班 154 12 13中班 184 35 14大班 498 14 18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对象的比较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可能指向同伴、教师或无明确行为对象(如拣起地上的废纸)。

各年龄组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对象的分布情况见表2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不同指向对象X[2]检验,结果表明,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指向对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1302.08,df =2,P<.0001)进一步对小、中、 大班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对象分别进行X[2]检验,结果表明,小、中、大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对象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X[2]=223.72,X[2]=221.21,X[2]=876.74,df =2,P<.0001)  (三)亲社会行为者与行为对象之间的性别关系942件有效事件样本中,儿童与同伴之间的亲社会行为事件为836件小、中、大班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同伴和异性同伴的次数分布情况见表3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异性伙伴的次数进行2×2 (亲社会行为者的性别×行为对象的性别)列联表的X[2]检验,结果表明,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92.11,df=1,P<.0001)进一步对3 个年龄组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分布进行X[2]检验的结果表明,小班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和异性伙伴的次数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X[ 2] = 5.05,df=1,P>.05),中班和大班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异性伙伴的次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62.57,X[2]=210.72,df=1, P<.001)。

  表3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异性伙伴的次数分布亲社会行为者 行为对象男 女 男女小班 男 46 31 4女 28 38 7中班 男 75 15 4女 21 66 3大班 男 175 41 22女 40 214 6   (四)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类型比较3个年龄组儿童亲社会行为类型的分布见表4对儿童5 种亲社会行为类型进行的X[2]检验结果表明,儿童亲社会行为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752.23,df=4,P<.0001) 为了考察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类型分布是否因年龄而变化,又对表3中的数据进行了3×5 (年龄组×亲社会行为类型)列联表X[2]检验,结果表明,3 个年龄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类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X[2]=98.76,df=8,P<.0001)  表4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类型分布年龄组 助人 分享 合作 安慰 公德行为小班 52 33 67 14 13中班 71 47 91 11 13大班 50 107 343 13 17   表5 同伴、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反应 行为对象的反应行为对象 积极反应 消极反应 中性反应同伴 524 11 301教师 35 0 26   (五)亲社会行为对象的不同反应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同伴和教师的事件中,同伴和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所做出的不同反应情况见表5。

对表5中的数据进行2×3(行为对象×对亲社会行为的不同反应)列联表X[2]检验,结果表明,同伴和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反应之间不存在差异(X[2]=2.03,df=2,P>.05) 为了考察亲社会行为类型与亲社会行为的不同反应之间的关系,下面又对同伴之间的4种亲社会行为及行为对象的反应(见表6)进行4×3列联表X[2]检验,结果表明,亲社会行为的类型不同,行为对象所做反应也不同(X[2]=452.51,df=6,P<.0001)进一步的X[2] 检验表明,同伴对儿童的帮助行为、分享行为、安慰行为所做的中性反应显著多于积极反应和消极反应(X[2]=115.05,X[2]=152.58,X[ 2] =24.14,df=2,P<.001) 同伴对儿童的合作行为所做的积极反应显著多于消极反应和中性反应(X[2]=779.87,df=2,P< .001) 儿童指向教师的各种亲社会行为及教师的不同反应情况见表6 对教师对儿童的帮助、分享行为(另2种行为太少, 不作进一步检验)的不同反应分别进行X[2]检验,结果表明,教师对儿童的帮助行为所做的积极反应和中性反应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X[2]=0.10,df=1,P>. 05), 对儿童的分享行为所做的积极反应显著高于中性反应(X[2]=8.33,df=1,P<.01)。

  表6 同伴、教师对儿童4种亲社会行为的不同反应 行为对象的反应行为对象 行为类型 积极反应 消极反应 中性反应助人行为 26 4 99同 分享行为 41 2 132伴 合作行为 452 5 38安慰行为 5 0 32助人行为 22 0 20教 分享行为 11 0 1师 合作行为 1 0 2安慰行为 3 0 4   四、讨论本研究发现,不论小班、中班和大班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均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与我国一些通过家长、教师的评定来研究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所得的结论不一致这些研究认为,女孩的亲社会行为要多于男孩其实,这一结论与人们传统的性别角色期待有密切的关系:一般的社会文化期待女孩更富有同情心、更敏感,因此应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教师、家长在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做出评定时难免受性别角色期待的影响现实中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小学前儿童在园的亲社会行为中88.7%是指向同伴,指向教师和无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