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在盆腔炎性疾病的应用 生殖道感染时妇产科常见的感染1998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将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定义为盆腔炎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囊肿以及播散后产生的盆腔腹膜炎严重的盆腔炎性疾病可因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而危及生命1影响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因素性传播疾病的流行;人口学因素未产、单身、丧偶或离异的妇女高于已婚或经产妇;经济因素;人群的卫生保健特点;性态度;阴道冲洗;吸烟和用药习惯;避孕措施2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因病情及病变范围的大小所表现的症状不同,轻者症状轻微或无,重者发热、腹痛或出现其他相应的症状或体征3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标准3.1至少具备二项主要标准:下腹痛、附件区压痛3.2下列标准中具备一项或以上时,增加诊断的特异性:体温>38摄氏度;异常的宫颈或阴道排液;淋菌沙眼衣原体的实验室证据;c反应蛋白升高4性传播疾病病原体及特点淋球菌、支原体、衣原体容易引起盆腔炎性疾病,导致盆腔粘连,引起不孕、异位妊娠5合理用药抗生素5.1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应用有效,这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5.2根据致病菌的敏感度选择抗生素5.3根据感染疾病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5.4根据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特点选择抗生素6联合应用抗生素联合应用抗生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不同种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可表现为协同、增加、无关、拮抗四种效果按其作用性质可分为四类:繁殖期杀菌剂,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速效抑菌剂,有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繁殖期杀菌剂与静止期杀菌剂联合应用后获协同作用的机会增多;速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联合应用可产生拮抗作用;速效抑菌剂之间联合应用可产生增加作用;繁殖期杀菌剂与慢效抑菌剂联用呈无关作用联合应用抗生素的适应症:混合感染、严重感染,感染部位为一般抗生素不易透入者,抑制水解酶的菌种感染,为防止耐药菌株的发生而需要长期使用的抗生素者7急性输卵管、卵巢炎的抗生素治疗7.1青霉素/红霉素+氨基糖苷类+甲硝唑:青霉素240~1000万u/d,静脉滴注,病情好转后改为120~240万u/d红霉素0.9~1.2g/d庆大霉素16~32万u/d(<10/d)甲硝唑250ml静脉滴注,q8h,好转后,改口服7.2第一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头孢唑啉、头孢拉定,主要作用与需氧菌,2g/d,分4次肌注7.3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克林霉素对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衣原体有效0.6gq6h,静脉滴注体温正常,24~48h后改为口服。
7.4第二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与第一代相仿,对革兰氏阴性菌活性强,抗菌谱广头孢呋辛:0.75~1.5g静脉滴注7.5第三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阴性菌活性较第二代更强,抗菌谱广,耐酶性强头孢曲松1~2g静脉滴注7.6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效8急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口服抗生素治疗方案左氧氟沙星0.5g+甲硝唑0.4g,连用14天9急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肠外抗生素治疗方案克林霉素0.9g,+庆大霉素(2mg/kg)肌注,q8h,病人症状改善后至少再用24h,出院后,继续口服克林霉素0.45g/qd,连用14天10盆腔炎性疾病住院治疗标准外科急症情况,如阑尾炎,妊娠,口服药无效或不耐受口服治疗方案;病情严重伴恶心、呕吐或高热;伴输卵管、卵巢囊肿;伴免疫缺陷感染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