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公元前3—公元前2世纪古朝鲜西部边界的探讨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16KB
约11页
文档ID:308151149
公元前3—公元前2世纪古朝鲜西部边界的探讨_第1页
1/11

公元前3—公元前2世纪古朝鲜西部边界的探讨 公元前3—公元前2世纪古朝鲜西部边界的探讨 【作 者】李健才 【作者简介】李健才 作者单位: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关于古朝鲜领域的问题,过去中外史学界发表了许多论著,通说认为古朝鲜指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在以今朝鲜平壤为中心的朝鲜半岛的北部(以下简称平壤说)国外部分学者则认为古朝鲜在渤海北岸的辽宁地区(以下简称辽宁说)关于古朝鲜的位置,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先秦古籍《山海经》《山海经·海内北经》:“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山海经·海内经》:“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天毒通说(平壤说)和反对通说(辽宁说)者,对这两条记载的解释不同,因而结论也不同韩国尹乃铉据《山海经》的记载,认为古朝鲜不在朝鲜半岛的北部,《山海经》所说的东海即今黄海,朝鲜半岛在东海的外侧,不在东海的内侧又据《方言》中的郭璞注“洌水在辽东”的记载,认为古朝鲜的中心在渤海的北部,其疆域西起今滦河,东到朝鲜清川江的广大地区(注:韩国·尹乃铉:《民族のふるさと、古朝鲜を行く》(上)(下),载于《ァジア公论》1987年7月号原文载于《朝鲜日报》1986年11月5、7、8、12、13、14、15(上)、16、22、23、27、28、29、30,12月6日(下)。

朝鲜学者则把燕、秦、汉初的辽水指今滦河,辽东指今滦河以东,列水指今辽河,沛水(@①水)即今大凌河因此认为古朝鲜疆域在西起大凌河,南到礼成江一带的广大地区(注:朝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李云铎译、顾铭学校:《朝鲜全史》卷二,第五章载《历史与考古信息、东北亚》1994年1期由上述可知,如何理解《山海经》等文献所载有关古朝鲜境内的山川地理位置,是推定古朝鲜位置的关键从《山海经》所载古朝鲜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郭璞注所说的“朝鲜,今乐浪县,箕子所封也列,亦水名,今在带方,带方有列口县”的情况来看,当是指古朝鲜都城周围的自然环境,而不是指整个古朝鲜周围的自然环境在《山海经》所载古朝鲜周围的山海河水中首先应搞清的是列阳的方位问题    一、列阳是地名还是水名?在辽东还是在带方(即原乐浪郡内)在朝鲜和辽东,均无列阳的地名,而在朝鲜只有洌(列)水的河流名,因此,列阳当为列水之阳(北),而不是地名从扬雄《方言》记载“燕之外鄙,朝鲜洌水之间”,以及《史记·朝鲜列传》中的《裴yīn@②集解》引三国魏人张晏所说“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列水”等记载,可知洌(列)水在朝鲜境内,而不是在燕的辽东境内这和郭璞关于列水今在带方,即原乐浪郡境内,亦即古朝鲜境内的注释是相符的。

《后汉书·郡国志》也把“列水在辽东”的郭注放在乐浪郡列口县下,而不是放在辽东郡县之下,可知“列水在辽东”的注释是不可信的郭璞注云:“《山海经》曰:列,水名,列水在辽东”但《山海经》本文并无此言,而是误注如果列阳是地名,当读为“在列阳东”,如列水、列阳在辽东,则朝鲜当在辽东之东,也不是在辽东有的认为列水即今辽河,列口即辽河口(注:韩国·尹乃铉:《民族のふるさと、古朝鲜を行く》(上)(下),载于《ァジア公论》1987年7月号原文载于《朝鲜日报》1986年11月5、7、8、12、13、14、15(上)、16、22、23、27、28、29、30,12月6日(下)这是古朝鲜在辽宁说的根据之一其提出的论据是《史记·朝鲜列传》: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右渠右渠发兵距险左将军卒正多率辽东兵先纵,败散,多还走,坐法斩楼船将军将齐兵七千人先至王险右渠城守,窥知楼船军少,即出城击楼船,楼船军败散走楼船将军亦坐兵至洌口,当待左将军,擅先纵,失亡多,当诛,赎为庶人这一记载明确指出汉军分水陆两军进攻朝鲜的都城——王险城楼船将军杨仆率齐兵,从齐(今山东)出发(并无向北航行的记载),渡渤海到达列口进攻朝鲜。

左将军荀彘率辽东兵出辽东,即从辽东出发进攻朝鲜的王险城有的认为从水路进攻朝鲜的汉军,从今山东出发,“向北方的渤海进攻”,因此认为渡渤海到达的列口必在渤海北岸,朝鲜的王险城当在辽水(今辽河)的入海口附近从山东渡渤海到达的列口,没有根据说列口必在渤海北岸的辽河口,而不在朝鲜的大同江口请注意原文是“从齐浮渤海”到列口,并没有说“从齐(今山东)出发,向北方的渤海进攻”,这是在篡改原文的基础上为列口在渤海的北岸(今辽宁)提出的所谓论据还有原文是“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右渠”,篡改为“出击辽东”左将军荀彘所率领的军队,是在辽东征调来的兵,如果说出击辽东,就等于说在朝鲜的辽东境内征兵打朝鲜,这是说不通的特别是列水是西流入海,而今辽河则是南流入海,两水的流向不同怎能以西流入海的列水推定在南流入海的辽河呢?由上述可知,以篡改《史记·朝鲜列传》的原文做为古朝鲜在辽东的论据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从《史记·集解》引张晏所说的“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列水”的记载可知,列水在朝鲜境内,是由洌水等三条河流会合而成的,列口即洌水等三条河流汇合后的入海口关于列水记载较详的是《汉书·地理志》乐浪郡吞列县下班固注:“分黎山,列水所出,西至黏蝉入海,行八百二十里。

列水流经带方、黏蝉、列口三县中外通说认为乐浪郡内的带方县的治所即后来带方郡的治所,在今朝鲜黄海道凤山郡土城内(唐土城、古唐城),乐浪郡的黏蝉县在今朝鲜平安南道龙冈郡西于乙洞古城,带方郡的列口县在今朝鲜黄海道殷栗郡上述三县位置的推定(注:《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第37-39页不但符合文献记载,而且也有可靠的考古资料证实,因此被中外史学界视为定说带方、黏蝉、列口三县位置的推定,为列水当今何水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如把列水推定在辽东即今辽宁境内,无论从文献记载,还是从考古资料方面,都找不到这三县的位置从三水合为列水,列水在带方,以及列水“西至黏蝉入海”的记载来看,列水即今载宁江,而列口即今载宁江、大同江、黄州川三水合流后的入海口因此,有的把列口推定在今大同江或载宁江的入海口都是正确的但从列水在带方来看,列水当指今载宁江而不是大同江@①水(西汉初指今清川江,汉初以后指今大同江)、列水(今载宁江)流域均在汉代乐浪郡的辖境内,汉式古城、古坟、遗迹、遗物较多,是古朝鲜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平壤市西南土城里土城,在大同江东岸,因大同江在这里是从东北向西南流,故亦称南岸土城在今载宁江和大同江合流后入海的河流即列水之北,这和《山海经》所说的“朝鲜在列阳”的记载相符。

土城东西约710米,南北约600米土城附近有许多汉式墓葬,在土城和古墓内都出土过大量的有关汉代乐浪郡的遗物,特别是在土城内出土了二百多枚有关汉代乐浪郡及其所属各县的封泥乐浪郡所属二十五县几乎所有的令、长、丞、尉等封泥,均有发现和出土因此,中外史学界均认为土城里土城即汉代乐浪郡的郡治所在地这一看法也和文献关于朝鲜的都城“王险城在乐浪郡@①水(这里所说@①水指今大同江)之东也”(注:《史记·朝鲜列传》〔索隐〕引“臣瓒云”的记载相符 把列水推定在今太子河或辽河,把古朝鲜的中心推定在今辽河下游以东之地,这里迄未发现和古朝鲜王险城以及和乐浪郡县有关的遗迹、遗物而且辽河下游是南北流向,和“朝鲜在列阳”,即列水北的记载不符辽河下游地区是一大平原,其南虽有海(渤海),而北却无山,和“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的记载也不相符    二、朝鲜南临海、北依山,当今何海、何山如前述,《山海经》所载朝鲜周围的自然环境当是指古朝鲜都城周围的自然环境,而不是指整个古朝鲜周围的自然环境《山海经》所说的“海北”、“东海北”当指今黄海的北部,山南当指今清川江南岸的妙香山和今平壤市北面的山《吕氏春秋》卷1,原道:“非滨之东,夷秽之乡。

高诱注云:“朝鲜,乐浪之县,箕子所封,滨于东海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地东至海及朝鲜”《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卫满“厥聚海东,以集真番,葆塞为外臣”《汉书·天文志》:“朝鲜在海中都说明古朝鲜在东海(今黄海)之滨特别是《后汉书·王景传》所载,王景之祖王仲是琅yá@③不其人,公元前180年,吕后殁后发生内乱,“王仲恐祸及身,浮海东奔乐浪山中,因而家焉从今山东半岛南部沿海的琅yá@③浮海东奔,而不是北奔,当是今朝鲜半岛,而不是今辽宁地区因为今辽宁地区在汉代并无乐浪的地名,只有在今平壤,在汉代才有乐浪的地名这也是古朝鲜在今朝鲜半岛的北部而不在今辽宁地区的根据之一    三、古朝鲜在辽东之东,而不是在辽东齐桓公问于管子曰:“燕有辽东之煮”(注:《管子》地数篇·轻重篇说明早在春秋时已有辽东的地名,并为燕的领地又从燕“度辽东而攻朝鲜”(注:《盐铁论·伐功》而不是“攻辽东和朝鲜”的记载来看,说明早在燕攻朝鲜以前已据有辽东《战国策·燕》苏秦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燕文侯时的燕国,在战国七雄中还是弱国,这时尚未开疆扩土,这里所说的燕国的疆域四至,还不是燕昭王强盛时期的版图。

所谓“燕东有朝鲜、辽东”,绝不是说燕东先有朝鲜,而后才有辽东从“燕度辽东而攻朝鲜”的记载可知,朝鲜在辽东之东,而不是在辽东,更不是在辽西有的把“燕东有朝鲜、辽东”,断句读为“燕东有朝鲜之辽东”(注:韩国·尹乃铉:《古朝鲜の位置とその境域》载《ァジア公论》1987年,原文载《军史》第8号,1984年,149-178页把两个并列的地名读为“朝鲜之辽东”,这是对原文的曲解,不符合原文前后的文法以此曲解作为辽东属于朝鲜的依据,其错误是明显的也有的把《盐铁论·伐功》“度辽东而攻朝鲜”,断句读为“度辽,东而攻朝鲜”认为“度辽,意即渡辽水,并非过辽东地区”,“如理解为过辽东,那么以满潘汗为界,取地二千余里就无着落了”(注:张博泉编:《东北地方史稿》第42页;第37页;第45页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尽人皆知,所谓“取地二千余里”,是燕昭王遣将秦开,破东胡、攻朝鲜后,攻取土地的总数所谓“至满潘汗为界”,是燕昭王新开辟的疆界,它不是春秋或战国初期燕国辽东的东部边界当然满潘汗(即汉代在沛水流域的番汗县)以西之地,也不都是燕昭王以前的辽东辖境《盐铁论·备胡》桑弘羊御史大夫曰:“往者四夷俱强,并为寇虐,朝鲜@④徼,劫燕之东地。

金毓黻先生说:“朝鲜盛时,斥地广远,必不能以鸭绿(江)限其西界,明甚且燕欲东略之地,亦当指在鸭绿江西部而言在燕辟辽东以前,必有一部属于朝鲜”(注:金毓黻:《东北通史》上编第55页,社会科学战线翻印本把燕的东界满潘汗推定在今鸭绿江下游之地,把沛水推定在今鸭绿江(注:金毓黻:《东北通史》上编第59页,社会科学战线翻印本都是不正确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考古资料的新发现,中外史学界的通说皆以汉初的@①水(即沛水)在今朝鲜的清川江,满潘汗在今清川江以西的大宁江流域的博川郡境内的博陵古城为正因此,朝鲜盛时,必不能以清川江(不是鸭绿江)限其西界燕昭王时东略之地,亦当提清川江以西的一部分土地而言如果燕昭王未攻取朝鲜以前,其东界已到满潘汗,则无法理解燕昭王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潘汗为界,朝鲜遂弱”(注:《魏略》汉武帝灭朝鲜,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初置的四郡即古朝鲜的领域从四郡中并无辽东的史实来看,辽东并不在朝鲜领内又从“上谷至辽东,地广民希,数被胡寇,俗与赵、代相类,有渔盐枣栗之饶”,以及“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⑤貉、句丽蛮夷”(注:《汉书·地理志》下的记载可知,朝鲜、辽东两地的居民和风习各不相同,也是辽东并非朝鲜领地的根据之一。

    四、古代辽水即今辽河,而不是今滦河有的认为西汉初的辽水即今滦河,是辽东西南部的边界,也是古朝鲜的西部边界又认为,汉武帝灭朝鲜置四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