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上理性到实践合理性 ——对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析解与批判 从形上理性到实践合理性——对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析解与批判 【作 者】邹诗鹏 【作者简介】邹诗鹏 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文化哲学:跨世纪的思考应当承认,20世纪哲学是以西方哲学的演进与扩散为主流的理性是哲学的存在与表达方式,历史即将驶过千年之交,迈进一个新的世纪,此刻,通过理性的发展变化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作一次总体回眸并展开一种内在批判是十分必要的在笔者看来,20世纪哲学所经历的实际上是由传统的形上理性向现代合理性转变的种种尝试,而面向21世纪的理性哲学又必然是超越现当代西方哲学,在更加宏阔复杂的文化系统及发展境遇中向马克思实践合理性哲学的回归 一、由形上理性所主导的哲学传统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对于自古希腊一直到德国古典哲学为止的传统西方哲学来说,这是个坚定的、不容置疑的信念由形上理性所主导的整个西方哲学传统大致表现在以下征貌上:1.抽象的本体论形上理性首先需要建立起在其中实现自身的抽象的本体论体系所谓本体论,就是立足于一个原点(本体)所形成的逻辑演绎系统,由以解释包罗万象的世界本体论化是古希腊哲学的典型表现,人们试图从思维上建立起关于世界的终极的解释图式,但是,由于境遇的限制,人们又无法立足于自我寻求原因,确立信念,而是诉诸某种神秘的、不可知的东西或者是直观的外部世界。
最初是神话、传说、原始宗教,然后是自然实体,逐渐以抽象实体固定下来这些抽象实体在德谟克利特那里是“原子”;在毕达哥拉斯那里是“数”;在巴门尼德那里是“存在”;而柏拉图的“理念论”则是本体论的典范形式本体论哲学也是后世一切传统哲学所固有的形态,在近代,笛卡尔的“我思”哲学体系、斯宾诺莎的“实体”说、莱布尼茨的“单子论”都是抽象本体论的典型,而黑格尔通过“绝对精神”所展开的唯心主义体系则是整个抽象本体论哲学的集大成应当说,本体论反映了人的一种存在状态:只要我们的生存境遇还被外部世界所制约、所困厄;只要在我们的认知视野内还有未被彰明的对象存在;尤其,只要我们的理想世界总还在追求着一种人文解释,本体论哲学就应该存在但是,本体论哲学却形成了一种具有历史局限性的思维方式——本体论思维方式其特点是:1)还原性本体论把多元万象的世界线性化地归结为抽象的哲学本体,这就把活生生的、多样化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僵死的、单一的存在样式2)解释性还原性实际上基于解释性哲学本体先在的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体系化的演绎解释万象世界的生成动变除了解释之外,本体论也无力承担其它功能3)非历史性本体论的解释体系仅仅凭据其逻辑认知抽象地演绎出社会历史的运动变化,后者实际上在理性之外,而依沿抽象本体论所构筑的社会理想只能是乌托邦。
非历史性构成了抽象本体论在社会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取向4)异在本质性抽象本体论反映了深达西方哲学传统中的本质主义致思取向抽象本体的形成是追问“为什么”的结果,但是,由于这种追问从一开始就抛开主体,走向异在,因而只能以抽象本体的逻辑生成以及异在的解释循环为终结此外,抽象本体论也缺乏自我确证性若要继续追问,所有的传统哲学家都会作出一致的回答:神抽象的本体论以神学为必然归宿传统哲学无论可知论者还是不可知论者在试图把抽象本体导向神学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只不过可知论者把本体论与认识论等同起来,它被动地诉诸神;不可知论把认识论与本体论分割开来,它主动地导向神学2.二元对立形上理性不可避免地导向狭义认识论,它先在地设立了理性与现象的对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二元对立:物质与精神、身体与灵魂、主体与客体、唯名与实在、逻辑与经验、感性与理性、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价值与事实等等而最基本的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总体上看,由形上理性主导的哲学传统扬唯心而抑唯物唯心主义者把物质、感性、经验、现实等等当作哲学体系加以贬斥的对象,包括唯物主义或有一定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也都鄙视感觉: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贬低感性,抬高理性;伊壁鸠鲁的感觉论与其伦理学上的禁欲主义快乐论原则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经验论者洛克把感性认识视为“不可靠的认识”。
休谟对经验世界的坚守实际上加大了感性与理性的裂距康德在知性领域实现了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统一,但由此又形成了新的二元分离即现象界与自在之物的分离,通过知性并不能达至形而上学康德的整个《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要通过确立科学理性以拆解传统哲学知性化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作为理论体系已经终结,代之而起的是上帝存在、灵魂不朽和意志自由黑格尔反对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分离,在他看来,形上理性的逻辑力量是无限的,它完全可以打通认识论与本体论之间的巨藩但是黑格尔的逻各斯体系最终还是没有逃脱一种分离:即在最大程度上包容了以往一切二元分离的理性与生活世界的分离,并且,黑格尔还把形上理性推向了完全排斥非理性的绝对状态3.自足性形上理性在建构和展开本体论体系时形成了深达整个西方传统文化精神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它具有一种思维上的自足性:相信仅仅凭据逻各斯的力量就能解决人类精神活动的一切问题,但在把一切精神现象都归结于认知上的体系性和可理解性时,又排斥了艺术的、道德的、宗教的等人文理解方式,似乎人文理解方式并不具备思维合理性从文化意义上说,形上理性不仅忽视了上述多样的人文存在方式,也忽视和压抑了生活世界中无意识的、非理性的、多样化的原生领域,而当它把理性从生活世界无限提升时,实际上无视了生活世界本身。
形上理性所表现的认知自足性也就是它的局限性形上理性的自足性来自于对人类智力和知识能力的无批判性的信赖这其实是康德所坚决反对的独断论的表现康德证明,自足理性只是在自然科学范围内才是可能的——他由此首次成功地确立了科学的合法性即科学理性,不管是在柏拉图的认识论图式中,还是在笛卡尔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科学与理性都是处于一种分离状态康德又进一步证明,理性仅只在科学领域有效,一旦超出科学进入形上领域,理性便是不可能的这其实是说,形上理性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康德通过否认形上理性的可能性从而动摇了其自足性的话,黑格尔则通过思维辩证法重新恢复了形上理性的前所未有的自足性黑格尔是形上理性传统的集大成者 二、现代哲学对传统形上理性的反叛现代西方哲学从不同路向上展开了对传统形上理性的对抗、拒斥和摧毁1.人本主义对非理性的张扬现代西方哲学,包括新黑格尔主义,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充分张扬非理性主义并由此对抗、反叛传统哲学弗洛伊德立足于科学精神发掘了无意识这一人类文化的未知领域,他认为,无意识、非理性乃人性的直接表现,而文明社会应当允许非理性的存在并找到控制它的方法,这就是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思想后来直接影响了结构主义的形成;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认为传统的科学解释方法牺牲了生命的冲动、直觉和想象力,只有直觉体验才是通达真理的最佳方法;新黑格尔主义的理论宗旨就是要把黑格尔的理性主义直接贯融于非理性主义之中,不管是布拉德雷,还是克罗齐,都要求理智对直觉的绝对服从;法兰克福学派则认为,在一个日益工业化及极权化的时代,人已经为不断专制的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所控制,社会批判必须籍靠非理性的挑战和冲击。
非理性主义也是深达实用主义的哲学精神实用主义确立效用原则(皮尔士)、贯彻经验主义(詹姆士、杜威),把真理与事实、价值与事实、知识与自然、主体与对象之间长期分离的两端等同起来,摒弃对理性作价值之外的任何追问,在潜存的意义上也就把非理性与理性等同起来 哲学上非理性主义的主流则是肇始于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以及在萨特等人那里达到鼎盛状态的存在主义哲学在叔本华看来,黑格尔借助于逻各斯的力量,肆意扩大认识论的疆域所建立的哲学体系无异于“痴人说梦”,这一“梦呓”来自于自启蒙运动以来日益膨胀的形上理性传统:虚设实体;制造主客对立;迷信科学与逻辑力量;盲目乐观,看不到理性本身是被非理性的意志所支配的,意志构成世界的表象,而形上理性所建构的认识论只是外在的、非本真的认知图式非理性的意志决定理性世界乃是人类文化无法逃避的悲剧性所在尼采则要求把理性从人类文化中清除出去在他看来,形上理性已随着上帝的死亡而逝去,存在的只是自我实现的权力意志现代文化的首要任务乃“重估一切价值”,即重新评估一切被形上理性所设定、歪曲和忽视的价值从唯意志主义所要表达的哲学意旨看,理性已经由形上本位转向了价值本位但是,在尼采哲学中,形上理性的内容被抽干以后仍然留下了一具外壳。
一方面,上帝已被为科学理性所武装起来的人所废黜,科学理性不断满足人类日益膨胀的功利要求,为康德所设立的理性界线早已被突破,而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所弘扬的个性自由直到此时才有可能挣脱那已经日薄西山、行将就木的理性化社会结构的羁绊,就是说,科学理性与自我意识已“进化”为“权力意志”;另一方面,人对自然的征服还处于高歌猛进、远未觉醒的状态,资产阶级的自我意识的潜力仍十分可观,形上理性仍处于没有终结的状态实际上,尼采只是用价值论形而上学(海德格尔称为“主体性形而上学”、“最后在场的形而上学”)取代了传统的知识论形上学就基本的哲学精神而言,存在主义与唯意志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反叛形上理性;肯定非理性;意志自决;张扬人本主义精神;存在的自我确证但是,存在主义对形上理性的反叛更加彻底海德格尔指出,整个西方哲学自苏格拉底以来,直到尼采,形成并不断膨胀了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按这一模式所解释的存在只是对“在者”的解释,而真正的“在”(“亲在”,Dasein)却被“遮蔽”起来了而要重新敞开“在”,就必须采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撇开主体性话语,回到前苏格拉底哲学的原生多样话语中,让存在“自我显现”很明显,海德格尔确立在亲在基础上的基本本体论实际上就是要把本体论从传统形上理性的“无根”状态中解放出来。
在萨特看来,传统形上学总是通过一种外在的本质主义去确认在,这种“在”只能是形上的非现实的人的在,而问题首先并不在于断言在“是什么”,而是要追问“为什么”在;人的存在”自我呈现”出本质,因此,“存在先于本质”,形上理性没有任何先在的理由2.分析哲学运动对形上理性的拒斥科学哲学及语言分析哲学所开辟的则是一条用科学理性拒斥形上学,以逻各斯及语言分析从内部摧毁形上理性的道路分析哲学对形上理性的反叛是从逻辑实证主义开始的维也纳学派、罗素和早期维特根斯坦都认为,一切哲学命题必须在逻辑上有效才有意义,而一切形而上学的概念、命题则都是经不起逻辑判定,也无法用经验证实,因此是无意义的伪概念和伪命题,必须加以拒斥哲学不再是一种理论体系,而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即语言的逻辑分析技术,依靠这一技术,一方面澄清意义,拒斥形而上学;一方面为科学奠定逻辑基础用维特根斯坦话说就是:哲学的目的是使思想在逻辑上明晰无疑,逻辑实证主义把哲学理性完全变成了科学理性如果说人本主义对非理性的张扬所造成的只是与形上理性二元对立、势不两立的态势,那么,逻辑实证主义对形上理性的摧毁则是致命的,因为它使用的工具正是形上理性所运用过的逻各斯,有如以毒攻毒。
但是,逻辑实证主义并没有负起形上理性所承载的意义负荷意义标准并不仅仅来自于科学逻辑或经验主义;不管是形式逻辑还是数理逻辑,都不足以确立起形而上学与科学的界限;从现象主义转向物理主义也是徒劳后期维特根斯坦认识到人工语言分析的缺陷:并非所有的人工语言(词)都有相应的所指,形而上学命题与数学命题并没有差别,形而上学既然是无意义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说它呢?仅仅凭据数理逻辑去判定形而上学的无效是不够的由此,维氏回到了摩尔的老路,他说,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形上理性的病根就出在对语言的误用上,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这一误用并根除形而上学前期维特根斯坦用科学理性拒斥了形上理性,后期维特根斯坦则用意义标准彻底清除了形上理性科学哲学在拒斥形上理性方面表达了与分析哲学相同的旨趣,其内部也走过了一条对科学理性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