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学生问题行为群体特征的多视角研究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13KB
约13页
文档ID:307869981
中学生问题行为群体特征的多视角研究_第1页
1/13

中学生问题行为群体特征的多视角研究 中学生问题行为群体特征的多视角研究 【作 者】崔丽霞/雷雳 【作者简介】雷雳,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崔丽霞,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副教授北京 100037) 【内容提要】以北京市中学生为被试,自编中学生问题行为自我评定、教师评定和家长评定三视角问卷,研究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结构和群体特征,结果表明:(1)中学生问题行为评定存在跨评定者的六因子多质多法(multitrait-multimethod,MTMM)结构模型2)性别差异分析表明在学业不适、攻击行为和违纪行为上三视角均显示男生都显著高于女生,但是在内倾问题上自评问卷显示在神经质、退缩行为和考试焦虑上女生比男生高,教师评定只有在考试焦虑上女生高于男生,而家长评定内倾问题上性别差异基本不显著3)自评问卷在六因子和问题总分上还显示了年级差异,教师评定三个因子有年级差异,家长评定年级差异基本上不显著4)三视角对应因子间呈中低水平相关,在学业和破坏性较大的外倾问题上的相关高于在内倾问题上的相关 【摘 要 题】研究报告 【关 键 词】中学生/问题行为/自我评定/教师评定/家长评定    1 问题提出由于中学生问题行为形成的复杂性,心理的生态学观点已经成为青少年问题行为研究的趋势[1]。

这一观点认为儿童正常,意味着这个生态系统是和谐的、平衡的;反之,如果生态系统不和谐、不平衡,则儿童出现偏差行为情绪困扰与偏差行为不应视为儿童内在的疾病,而应视为系统中的失调失调意味着个人与环境配合的失败,即个人能力与环境的要求和期待不一致Une 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论也表明要更加科学地认识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就要借助于这样的设计,它能够将与个体关系不同、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的观察者在不同背景下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和解释,这些观察者可能是父母、同伴、老师或经过培训的研究者[2]就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而言,两个突出难点:一个是中学生很少是自己单独求诊或求治的,他们通常是在父母或老师的陪同下来求治的如果他们彼此间看法一致,就比较容易做出诊断,但通常情况是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不一,这时就需要根据不一致情况进一步确定问题究竟在哪另一个是中学生毕竟还是一个未成熟的社会化个体,其问题行为的最大特点是适应和发展共存,所以许多问题行为有很大的情境性,会随情境或互动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儿童问题行为的评定上,不同角色间的评估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但是相同角色间的相关(父亲和母亲或教师和教师)高于不同环境角色间的相关(父母和教师或教师和自我等)[3]。

心理的生态学观点以及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难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借助于多视角评估系统来了解系统中他人对于问题行为的评估,根据彼此间的一致性程度,推断问题行为是学生本人的因素、是环境因素、还是周围人态度的因素,帮助做出准确的诊断,制定出科学的干预方案Achenbach儿童问题行为实证、多轴、跨评定者的评估系统体现了这种生态学研究的趋势[4]该系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T.M.Achenbach及C.Edelbrock所研制的儿童行为量表,并于1991年进行了修订,适用于儿童精神障碍的临床评定及科研工作,也可作为筛查工具,用于儿童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实证取向的评定是指建立在观察和经验基础上的评定系统该系统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多轴和跨评定者为了使用上的方便,Achenbach在最新一次的修订中对其中的家长评定量表、自我评定量表和教师评定量表再次进行了主成份的因素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经过多次反复的验证最终实现了各年龄/性别常模采用了相同的分量表,同时对教师报告表及中学生自我报告量表也进行了修订,采用与CBCL相同的分量表,使各年龄/性别组统一,家长、教师、儿童自评实现了跨评定者的统一,8个相同的分量表是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

目前为止,Achenbach儿童问题行为量表是国内和国外儿童精神病学研究引用最多的量表之一但是中学生的行为问题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社会适应的问题精神病学的观点与教育的观点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前者着重分析心理疾病,后者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校适应例如:在爱打架、爱欺负同学的人当中,大多数是模仿、学习而产生的错误的行为模式,真正具有反社会人格的心理变态者实属罕见再如:注意力不集中者属多动儿的也不常见,多数是由于对学习的厌烦、学习动机不足引起所以该评定量表不适合中学生适应问题的评鉴而国内有关中学生问题行为多视角生态学倾向的研究很少,单视角评定或自我评定居多例如:我国台湾学者杨国枢等人在台湾地区对中学生问题行为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因素分析及斜交旋转发现,中国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也主要分为两个因素:违纪行为和神经症行为,而前者可以进一步分为寻求乐趣的违纪行为和破坏规则的违纪行为[5]韩骢等人在参考有关问卷的基础上,加入有关青春期的特有问题设计了中学生问题行为自陈式问卷,调查了958名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因素分析识别出六种征候群,即神经质、品行问题、攻击与违纪、性活动、考试焦虑以及性回避;对这六种征候群进行二阶因素分析又识别出内在化和外在化两个二阶征候群,这两个征候群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品行问题、攻击与违纪、性活动为外在化症候群,神经质、考试焦虑以及性回避为内在化症候群[6]韩骢等人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对初中生的吸烟、饮酒、性活动、违纪等行为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中国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也具有较强的单因素结构,并且不随着性别、年级等因素而改变他们认为单因素模型实质上反映了中学生的这类行为具有共同的原因和基础,即不服从社会规范的倾向性[7]余强基等人针对中学生的适应不良行为初步编制了自我问卷、教师问卷和家长问卷[8]这些为深入研究中学生适应不良行为奠定了基础借鉴Achenbach实证、多轴和跨评定者的研究思路,在国内中学生问题行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拟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入手,针对正常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适应不良行为,自编中学生自我评定、教师评定和家长评定三视角问卷,通过因素分析探索跨评定者的因素结构,为中学生问题行为三视角评估系统的确立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性别和年级差异分析及三视角问卷对应因子间的相关分析,从三个视角揭示中学生问题行为群体特征的规律,为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治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样本自评问卷的研究样本是从北京市中学里随机整群抽样,共五所学校的1578人,删去带有缺失值及反向分太高的人,剩1492人。

教师评定问卷的研究样本是从北京市中学里随机选取五所中学的107位班主任,每位班主任从自己的班级中随机抽取12位学生(男女各半),对这12名学生根据《中学生行为教师评定问卷》对其进行评定,共收回有效问卷1280份,删去带有缺失值及反向分数太高问卷,剩1074份家长评定问卷的研究样本是借助于开家长会的时间,以与学生样本对应的家长为研究样本,请家长根据《中学生行为家长评定问卷》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评定,共收回有效问卷1320份,删去带有缺失值及反向分数太高问卷,剩1286份  2.2 三视角问卷的编制2.2.1 问题行为的界定目前国内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解决的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同时帮助学生预防各种心理疾患的产生,教育对象以正常学生为主,以解决正常学生的轻度和中度个人问题行为结合学校教育的环境和中学生所处时代的特点,为了有利于我们家长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本研究的问题行为着重由心因性和外因性而非内因性引起(神经生理性)的适应不良行为,这些行为影响其学业、社交及其他生活适应,是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性问题,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行为,属于轻度心理创伤 2.2.2 问卷初始条目的编造借鉴Achenbach实证、多轴和跨评定者的研究思路,编制问卷的基本思路是:以文献研究、学校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专家访谈及我国学者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调查研究等所反映出的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实际作为主要的依据,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归纳,再到科学验证的思路来编制中学生问题行为问卷,条目的拟订和编选的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获得问题行为的初始条目:①查阅文献,总结了使用各种量表对中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测查的结果和经验,对国内外若干种中学生问题行为和心理健康量表的结构和项目进行分析,通过文献分析理出当前我国校园中发生频率较高、危害较大的问题行为症状条目[4—12]。

②专家访谈,访问台湾学校心理学家吴武典教授、台湾儿童问题行为专家林正文教授及内地等学校心理咨询专家,参考他们有关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理论,特别是林正文教授经过多年研究总结所归纳出的50种儿童问题行为症状③整理学生的咨询档案,阅读一些心理咨询的专著、杂志及咨询案例的记录,从中摘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学生问题行为症状条目将以上三方面所反映出的较普遍的问题行为症状汇总、概括和整理,加上有关青春期的特殊问题,组成中学生问题行为列表,共80个条目,并与学生问题行为的专家及该领域的硕士和博士进行讨论,初步将其分为四类:①外向性行为问题,指向和扰乱他人的社会适应不良行为,包括:攻击行为、违纪行为、品行问题等;②内向性行为问题,主要是指向自己,即通称的情绪困扰问题或非社会行为问题,包括:退缩、焦虑、神经质,抑郁等;③学业适应问题——造成学习成绩不良的一些非智力方面的不良行为,往往兼具有情绪上的困扰或行为上的问题,包括:考试作弊、不做功课、投机取巧、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低成就等;④不良习惯,包括:吸烟、饮酒、青春期性不良适应等,其中青春期性适应不良根据有关青春期性问题的研究初步分为性活动和性退缩,前者如偷窥异性身体、抚摩异性、偷看黄色书刊图片等,后者如担心性发育、害怕见异性等。

然后进行开放式问卷的调查请有经验的60位中学心理老师对这80个问题行为症状进行认定,包括:这些行为是否存在、是否是问题行为、严重程度如何,同时要求老师对漏掉的问题行为进行补充通过分析删除那些半数以上的老师认为不存在、或不是问题行为、或不严重的问题项目,并且征求各位老师意见,将一些条目进一步合并,整理成75个条目,分别组成《中学生行为自评问卷》,《中学生行为教师评定问卷》,《中学生行为家长评定问卷》对每一项目要求学生(教师、家长)根据自己(您的学生、您的孩子)最近半年内的表现,以Likert 4点量表来描述真实情况与条目所描述的情况是否吻合1”表示一点也不符合(或没有),“2”表示很少符合(或很少发生),“3”表示有点符合(或有时),“4”表示基本符合(经常发生)2.2.3 试测随机抽取北京一所普通中学,由该校班主任随机抽取所在班的12位学生进行教师评定问卷的试测,得有效问卷252份同时请对应的学生和家长分别完成自评问卷和家长问卷首先对教师问卷和父母问卷的作答情况分别作分析,参考试测后与教师、家长讨论的意见,删去那些失答率较高,从教师角度或家长角度无法真实报告的问题条目然后,分别对三种问卷的所有项目进行初步的因素分析,将每种问卷的因素个数限定在4—10个,分别以最大变异法进行正交旋转(varimax)。

KMO值均大于0.90,Bartlett's球形检验均达到显著,说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通过比较同一种问卷的各种正交旋转的结果,鉴别出在多数的结果中都出现的能够得到合理解释的问题因子;然后比较对照三种问卷的结果,发现三种问卷有6个因子构成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反映的问题倾向性很相似,将其统一命名为学习适应不良、攻击行为、违纪行为、退缩行为、神经质及考试焦虑这6个因子也基本涵盖了最初的75个问题行为条目所反应的问题种类,因此将三视角较为相似的6因子结构作为统整三视角问卷的最终结构,并根据该结构对三种问卷进行整理依据内定的6因子结构,删去那些无法归类的项目和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