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历史和传说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当过和尚特别是在家乡皇觉寺当和尚,曾受世人的歧视当皇帝后对和尚、秃、光头、贼等字眼忌讳莫深曾下令让全国一半和尚还俗,可是独对罗山县的灵山寺另眼相看,亲临降香,拨巨款开展修缮,亲封陈大同为金碧禅寺并任主持僧,赐半副辇驾,亲笔题写“圣寿禅寺”横匾……这当中的奥妙是什么?在灵山方圆几百里流传着一个关于朱元璋三上灵山寺赞美灵山茶的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朱元璋是濠州(今**凤阳)人,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老五在他17岁那年,父母和3个哥哥因遇上灾荒和瘟疫相继死去,姐姐出嫁贫穷到极点的朱元璋只好到皇觉寺去当和尚,寺庙虽然以济善为本,但也因朱元璋赤贫,在寺庙里只当个仆人,整日打水扫地后来庙里也缺粮断炊,老和尚只好让他芒鞋托钵到淮西一带(今***一带)化缘当时官场xx,“盗贼”横行,他如同飘萍一样到处流浪第二年农历三月初一来到了灵山寺,灵山寺和尚对他还算不错,不管白天化缘有无收获,都让他吃好穿暖,在这里第一次喝到了灵山茶云游7年,有4年是在灵山寺度过的,身体也慢慢壮实起来24岁时天下已经大乱,胸怀大志的朱元璋又回到濠州他的好友汤和劝他参加起义军,正欲去寺庙占卦,不料寺庙起火,走投无路,于农历闰三月初一参加郭子兴的起义队伍。
由于他身强力壮,作战勇敢,很快得到提拔,同时郭子兴将义女马氏嫁他为妻郭死后不久,他便成了起义军队伍的首领 ***茶与宗教因缘深长 由于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遍大小寺庙,种茶、制茶成为僧侣一业茶自门世以来,从药用、禅饮、品茗:茶宴、斗茶推向社会佛教对促进茶业的发展,茶叶的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茶与佛的因缘深长,就有“茶禅一味”与“茶佛一味”的说法 ***佛教禅宗僧侣,对茶甚为讲究寺中置有专门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礼之处,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讨论佛法义礼,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饮香茗的地方在寺庙演说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设有种、鼓,常常钟鼓长鸣庙中一般在左种右鼓,如果增设“茶鼓”,应在西北角,一种用木头雕成鱼状,体内凿空,击敲有声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饮“普茶”之用诗人林逋诗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叶的一种信据 武夷禅寺仪规:殿主晨起必须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汤,僧侣每日早起盥洗之后,先饮茶再礼佛,然后坐香习禅习禅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一支香毕开静,僧人要饮茶以提神益思,寺庙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为寺院的定规。
明代诗们陆容诗云:“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诗人把僧侣爱饮茶描写得淋漓尽致 寺院仪规中还有“茶汤”一项每当新任住持晋山升座时,有特定的点茶,点汤礼节有的寺庙在佛的圣诞日盛曲,专人以汤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较大的寺院的茶汤开筵,俗称茶会,也有谓之“茶宴”这种茶汤会的举办,到后来范围更广泛,既有寺庙多设在峻岭之顶,沿山路设有茶亭供饮茶歇息寺庙众僧中有“种茶僧”、“制茶僧”,专司茶众管理和制茶,庙内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等 茶能与观音菩萨相媲美? 铁观音茶举世闻名,是名茶乌龙茶中的精品我第一次到**购买当地特产“贡品铁观音茶”时,曾向茶商请教铁观音茶名的由来,茶商给了我一份印制精美的资料,资料中介绍说,铁观音茶名是由于“茶形美似观音,茶体重如铁,故名铁观音”我后来买的关于茶的书籍,也多有铁观音“美如观音重如铁”之说对此,我却感到疑惑众所周知,崇信佛教的人们,称颂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茶岂可与观音菩萨相媲美?所以,我认为“茶形美似观音”的比喻不妥重如铁”之谓,也显得牵强。
我决心弄个明白,就陆续查阅了一些资料,得知了另外一些关于铁观音的传说 一种传说是,古时有一位诚心敬奉观世音菩萨的人,他每天清晨必在观音菩萨像前敬奉一盏清茶有一次他在敬茶时,观音菩萨显灵,指点他某处山岩有一株神茶,可以采撷于是他跋涉攀登到山岩上,果然找到了这株神茶,只见茶树的叶片闪烁着铁色幽光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将这株茶移植家中,精心维护,插枝繁衍,这就是铁观音茶树之祖 另一种传说是,清朝乾隆年间,安溪松林头乡有一位叫魏荫的樵夫,有一次,魏荫砍柴时,在观音庙旁山岩间隙,偶然发现了一株奇异的茶树,叶片在阳光下闪烁着乌润的砂绿铁色之光于是他便将这株茶树挖出,取回家中,用插枝法在自己的院内培植起来,采摘其叶制作茶,称此茶为铁观音还有一些传说与以上两种传说类似这些传说的共同点是,茶树都与观音菩萨有关,故而茶名之中有“观音”二字而之所以冠以“铁”字,又有两种解释:一是由于茶树叶片在太阳下闪烁着“铁色”之光,另一种说法是茶经过发酵后“茶色如铁” 铁观音原产于**安溪县西坪,此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的民谚说:“四季有花常见雨,严冬无雪有雷声”,可谓得天独厚安溪西坪群山环抱,土质大都是红壤,呈弱酸性,非常适宜于茶的生长,又可谓得地之灵气。
安溪铁观音条索肥壮,卷曲紧结,汤色金黄明亮,香气馥郁,清香悠长,品之滋味浓郁,醇厚甘鲜,入口留余香,回味甘甜带蜜味,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安溪铁观音“沐日月之精,收山峦之气,得烟霞之华,食之能治百病”常饮铁观音茶,有益于祛病保健,养生长寿,犹如观音菩萨保佑一般加之安溪铁观音茶叶色有独特的乌润砂绿铁色,故称之为“铁观音”,这样解释,顺理成章,我以为更恰当 吓煞人香也能治病? **太湖的洞庭山上,出产一种“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吓煞香”的名茶,叫“碧螺春”据清王彦奎《柳南随笔》载:“洞庭山碧螺峰石壁产野,初未见异康熙某年,按候而采,筐不胜载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者争呼吓煞人香吓煞人吴语方言也,遂以为名自后土人采茶,悉置怀间,而朱元正家所制独精,价值尤昂已卯,车驾幸太湖,改名曰碧螺春 传说很早以前,东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种奇异的香气人们误认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 一天,有位胆大勇敢、个性倔强的姑娘去莫厘峰砍柴,刚走过半山腰,闻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惊奇,就朝山里观看,看来看去没有发现什么奇异怪物,为好奇心所驱,她冒着危险,爬上悬崖,来到山峰顶上,只见在石缝里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一阵阵香味好似就从树上发出来的。
她走近茶树,采摘了一些芽叶揣在怀里,就下山来,谁知一路走,怀里的茶叶一路散发着香气,而且越走,这股香气越浓,这异香薰得她有些昏沉沉 回到家中,姑娘感到又累又渴,说从怀里取出茶叶,但觉满屋芬芳,姑娘大叫“吓煞人哉,吓煞人哉!”,一边撮些芽叶泡上一杯喝起来碗到嘴边,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满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润头清;三口下咽,疲劳消除姑娘喜出望外,决心把宝贝茶树移回家来栽种 第二天,她带上锄头,把小树挖来,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脚下,加以精心培育几年以后,茶树长得枝壮叶茂,茶树散发出来的香气,吸引了远近乡邻,姑娘把采下来的芽叶泡茶招待大家,但见这芽叶满身茸毛,香浓味爽,大家赞口不绝,因问这是何茶,姑娘随口答曰:“吓煞人香从此,吓煞人茶,渐渐引种繁殖,遍布了整个洞庭西山和东山,采制加工技术也逐渐提高,逐步形成现今具有“一嫩三鲜”(即芽叶嫩,色、香、味鲜)特点,碧绿澄清,形似螺旋,满披茸毛的碧螺春茶 但是“吓煞人香”怎么改名为“碧螺春”的呢?据说是皇帝下江南时,品尝此茶,见其香气芬芳,味醇回甘,碧绿清澈,爱不释手,因“吓煞人香”茶名太俗,才赐名为“碧萝春”以后因其形如卷螺,又称“碧螺春”了。
敬亭绿雪与绿雪的关系 敬亭绿雪属于绿茶类,产于某省宣城市北敬亭山产的茶叶以“敬亭绿雪”、“高峰云雾”和“水东横纹”闻名,其中以“敬亭绿雪”最为著名敬亭绿雪,历史悠久,品味独特,为绿茶中珍品,以其芽叶色绿、白毫似雪而得名,明清时期曾列为贡茶 那么其名称是如何由来的,是否也与什么历史典故或者神话故事有关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古时,敬亭山麓,有位心灵手巧、心地善良的姑娘,名字叫“绿雪”她年年都要采摘敬亭山茶,为的是换些钱来为瘫痪在床上多年的妈妈治病而这山茶,只有山顶绝壁处才有一次,采茶的她看见悬崖绝壁一株茶树上枝叶繁茂,新叶鲜嫩欲滴心想,再采上这株树上的茶,就够换取给妈妈治病的药了 于是爬呀爬,吃尽万苦千辛,好不容易刚能采到,不巧,脚下一滑,失足跌落山崖她背篓已采的茶叶,像满天飘舞的雪花,扬扬洒洒,一遍碧绿,弥漫敬亭山的沟沟洼洼而这鲜茶叶落地生根,见风就长,霎时长成一棵棵茶树,巍巍然变成一遍翠绿的茶园为的是后人不再受采茶艰难之苦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勤劳可敬的姑娘,将此处所产山茶取名为“敬亭绿雪” 崂山比高崮附近有两座庙 东南不远处的`一座叫“铁瓦殿”,此庙初建于何时没有记载,只知曾于明朝万历年间重修过,据说因为当时所用的屋瓦都是从江南定制的铁瓦,因而称“铁瓦殿”,但因清朝康熙初年遭雷击引发火灾而成废墟。
西南不远处的一座叫“白云庵”,建成于明朝嘉靖年间,略早于铁瓦殿的重修,至清朝康乾时期,因已经无人居住而逐渐倾废 故事说,早年间有一位住在铁瓦殿的老道士,因为年纪大了,为延缓体衰、祛病健身,所以经常出门爬山,一为锻炼身体,二为采集山药,坚持数年,自觉确实有益邻近的白云庵里住着一位老道姑,年纪跟老道士相仿,也经常出门爬山,有时候与老道士相伴一起走上一段山路,不过,很少见到老道姑采集山珍草药一类的东西令老道士百思不解的是,虽两人年纪相仿,但多年来自觉自己坚持不懈的锻炼和药补,确实于身体有益,可是终究年纪不饶人,一年一年,老相益深再看老道姑,锻炼是一样的,虽从未见老道姑服用什么灵丹妙药,但老道姑多年来始终是鹤发童颜想至此,老道士自愧弗如,见面时就觉矮人三分,时间一长,竟因此而病,一直卧床不起 忽一日,但闻“吱呀”一声,铁瓦殿柴扉轻启,老道姑来到了老道士的病榻前只见道姑从怀中摸出一小纸包,从中取出几片黑褐色的树叶状的东西,放在碗里,冲上开水,扶起老道士,给他喝了几口昏睡中的老道士正迷迷糊糊危在旦夕,忽然觉得一股热流入口后直冲丹田,只听得“啊”一声,老道士缓过气来了睁开眼的老道士见老道姑坐在自己身旁,知道是老道姑救了自己一命。
遂转问老道姑给自己喝的是什么药老道姑回道,是比高崮上神茶叶子,并且告诉他说,自己就是因为常年喝这种神茶水,所以体质健壮,百病不染,容颜不衰老道士恍然大悟,只觉得精气神又回到了自己的躯体内从此,每日与老道姑一起到比高崮下寻捡神茶落下来的叶子,常年饮用,两人相偕百岁之后无疾而终 这个故事与*****蒙顶茶的故事如出一辙,只不过时间、人物、地点有了变化:时间成了汉代,崂山成了***,老道士成了老和尚,老道姑成了山中老翁,比高崮成了蒙顶抄袭是说不通的,两个相类似的故事,只不过说明包括茶本身在内的好多东西都是相通的 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