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温庭筠诗《苏武庙》 温庭筠诗《苏武庙》 温庭筠的《苏武庙》是温庭筠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忱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予着的爱国情怀 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⑴,古祠高树两茫然⑵ 云边雁断胡天月⑶,陇上羊归塞草烟⑷ 回日楼台非甲帐⑸,去时冠剑是丁年⑹ 茂陵不见封侯印⑺,空向秋波哭逝川⑻ ⑴苏武:汉武帝时出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使:一作"史' ⑵古祠:指苏武庙茫然:茫然不解 ⑶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断:一作"落'胡:指匈奴 ⑷陇:通"垄',陇关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⑸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⑹冠剑:指出访时的装束剑:一作"盖'丁年:壮年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⑺茂陵:汉武帝陵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此借指汉武帝封侯:封拜侯爵 ⑻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重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照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时间不还 苏武是历史上闻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他出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这首诗就是瞻仰苏武庙后追思凭吊之作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两句分点"苏武'与"庙'第一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感动心情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武在某泽中,匈奴方才承认,并遣武回国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突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剧烈、感动、简单的感情这里有辛酸的追忆,有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心情,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实传神,"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的特别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
其次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茫然即渺然久远之意古祠高树两茫然,是说祠和树都年月杳远这就为三、四两句转入对苏武当年生活的追思缅想制造了条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安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始终到它的身影渐渐消逝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苦痛,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盼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覆盖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芜,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现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受、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颔联两句是从宽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第一句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照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李陵《答苏武书》中也有"丁年(壮年)奉使,皓首而归'之句其次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访的时候,苏武还正值壮盛之年"甲帐'、"丁年'巧对,向为诗评家所称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可以"化板滞为跳脱'(沈德潜《唐诗别裁》)其实,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苏武出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虽然照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极其肤浅的感"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去时'示意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今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对薄情寡恩的天子的肤浅怨恨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史载李陵劝降时,苏武曾说:"武父子之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回国后,昭帝"诏武奉一大牢谒武帝园庙'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终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晚唐国力衰颓,民族冲突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的需要杜牧《河湟》诗云:"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温庭筠这首诗,正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 拓展阅读:温庭筠资料 温庭筠(约812年-约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词风浓绮明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
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常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北朝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温庭筠诗词集,据《新唐书艺文志》,当时曾有《握兰集》三卷,《金荃集》10卷,《诗集》5 卷,《汉南真稿》10卷,又有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诗文合集《汉上题襟集》10卷,知其创作颇丰,惋惜其集不传今所见温庭筠之诗词,为《花间集》、《全唐诗》、《全唐文》中所保存者现存诗310多首,有清顾嗣立重为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以及清曾益等人的《温飞卿诗集笺注》;现存词有王国维所辑的《金荃词》收70首,林大春汇合《唐五代词》录70首 温庭筠词惟题材偏窄,被人讥为"男子而作闺音'代表词作有《望江南》二首、《菩萨蛮》十四首、《更漏子》六首、《酒泉子》四首、《杨柳枝》、《南歌子》、《河渎神》、《诉衷情》等。
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3卷、《采茶录》1卷,编纂类书《学海》10卷惋惜几乎全部亡佚,仅《乾巽子》部分文句在《太平广记》里尚有所引录,现如今无从探知其详尤其是《学海》10卷的亡佚,实在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损失假如《学海》能保存下来,必定会对学术讨论和辑佚等工作大有贡献 作为晚唐闻名诗人、中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非常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损失不但诗文集亡佚,连有关温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如今难以考知温庭筠的具体状况,《唐才子传》所载温庭筠传,也时序颠倒,舛错支离虽经有关专家的讨论,也只能知其也许虽则如此,温庭筠还是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辉,名垂千古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