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一历史人教版教案精编

1824****98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11KB
约25页
文档ID:306895942
初一历史人教版教案精编_第1页
1/25

初一历史人教版教案初一历史人教版教案1 学问与实力: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缘由;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探讨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相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培育正确对待和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主动看法 教学重点:《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旺盛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究的空间。

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旺盛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了解它的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2.老师提问:拜占庭盛极一时的缘由有哪些? 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旺盛;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文明交汇,相互影响 3.老师讲解并描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持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4.材料展示:《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历、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常,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5.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查士丁尼法典》的概况《罗马民法大全》包含哪几部法律? 提示: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冲突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

6.问题思索: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提示:《罗马民法大全》仍旧承认奴隶制,但在肯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目标导学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展示:《拜占庭帝国的衰亡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2.老师提问:拜占庭皇帝为什么会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救济?结果怎样? 提示:缘由——长期的对外斗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结果——东征的十字军不仅没有给拜占庭以军事救济,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国,占据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3.老师提问:拜占庭帝国灭亡的缘由是什么? 提示:①穷兵黩武,四处征讨,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外族势力入侵 4.问题思索: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教训? 提示:开放宽容使文明旺盛,保守狭隘导致文明衰落我们坚信宽容开放的中国肯定会更加旺盛,更加富强,将来的中国会更美妙 5.拜占庭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很多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文化,它们都是人类珍贵的财宝。

当然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完备无缺的,所以要求我们有一种对待文明的正确看法,学会包涵、汲取和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1.《查士丁尼法典》:目的、内容、《罗马民法大全》的意义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缘由、时间、对文化的影响 #587265初一历史人教版教案2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驾驭以下基础学问: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相识到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国歼灭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复原国民经济创建了条件 透过老师讲解并描述土地改革的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大运动之一,土地改革的进行也是当时势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对巩固新政权有极端重要的作用。

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运用刘文彩这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旧社会地主对农夫的剥削状况,从而突出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对于土地改革的资料与性质,可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进行总结 对于土地改革的意义,应当先进行补充,讲解并描述土地改革所带的结果及其在农村土地制度上的改变、农夫社会地位的改变、农村经济的改变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然后再从结果中引导学生归纳其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电影资料吗?(吸引学生,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相识) 生:(思索并探讨) 师:《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夫却毫无方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养分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现实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罗昌秀――1923年诞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

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届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2003年去世,死时80岁) 师:同学们在听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旧社会,地主是如何剥削广阔农夫的? 生(思索并回答):收取高额地租;强迫农夫为他们干活…… 师: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超多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夫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进,小斗进”的伎俩巧敢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特地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话,站在地主这边来说,就是坐享其成;站在农夫那边来说,就是劳而无获 有个农夫叫唐礼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孙多代穿了162年传到他这代的时候,已补丁摞补丁,看不出它的模样了农夫的生活非常艰辛,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不要说买新衣服穿了 师:其实,众观整个中国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农夫,他们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生(思索并回答):土地 师:对,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历朝历代,人们不堪忍受的时候,就起来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

总之,农夫从始到终都在为土地而奋斗到了毛泽东那里,以他对历史的熟谙和探讨,深知中国农夫――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因此,他坚决果断地去为农夫争取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土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绽开了,下面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新课 (讲授新课) 第3课土地改革(板书)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书) (引导生阅读P11的第一段,了解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真正理解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进行土改) 师:正是由于旧封建土地制度的严峻盘剥,打击了农夫的生产热忱,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简介地主、富农、贫农、中农、雇农的阶级成份划分) (注:1950、6、30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时的阶级成份划分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不劳动,或者只做稍微的附带劳动,靠剥削农夫为生的人,划为地主 富农――凡自耕农土地有余,而兼顾人耕种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农夫,自己无土地,资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获超过须要,并雇人耕种者为富农 中农――虽然占有土地,又拥有必需的生产工具,但既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靠自己的劳动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者,划为中农成份。

雇农――完全没有土地,而靠被人雇佣耕种者为雇农 贫农――占有不完全的生产工具,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卖一部分劳动力为生者,划为贫农这种农夫一般都租种他人土地) (副板书) 地主、富农(10%) 贫农、雇农、中农(90%) 70%――80% 20%――30% 1、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板书) 师:在旧中国的状况是这样的,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又是怎样的呢? 2、新中国:新解放区未进行土改(板书) 师:新中国成立后,农夫的地位有什么改变?(大家回顾第1课的资料,是否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生(思索并回答):中国人站起来,人民当家作主 师:对,大家回答得很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农夫翻身作了国家的主子,也驾驭了国家政权,地位得到提高的他们,于情于理都想去争取他们一向以来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土地,最典型的就是新解放区的广阔农夫迫切要求进行土改,获得土地那么,在前面我们提到毛泽东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意识到这一点,此刻新中国成立了,他详细又是怎样去实践的呢?(引导生阅读P12的相关资料)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板书) 师:新的土地改革法里规定,在农夫土地全部制下,土地归谁全部? 生(思索并回答):农夫。

师:对,这是和旧的地主阶级全部制的区分所在:大家一齐来观看P11―P12的四幅图片,在颁布新的土地改革法后,1950年冬起,全国又分批进行土改,土地当时都驾驭在地主手中,就应如何做?――没收地主土地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夫耕种(引导生看P12的图片),那么,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夫?(动脑筋P12) 生(思索并回答) 师(归纳总结):首先,封建土地制度是农夫遭遇剥削、压迫的总根子,要把它给废除,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其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子,就当拥有土地的全部权 师:地主赖以生存的土地被没收了,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抗拒、阻挡土改的开展…… 师:那么,在土改过程中,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这是为什么呢? 生(思索并回答):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削减土改的阻力……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板书) 1952年底,近三亿农夫获得七亿亩土地(板书) (引导生阅读P12,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土改状况) (引导生阅读P12的其次段小字部分,找出这次土改与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生(思索并回答):保有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